在金庸小说《笑傲江湖》中,
一生但求逍遥自在的令狐冲,
阴差阳错下曾在一个全是妹子的江湖门派当过掌门。
这个门派便是五岳剑派之一的恒山派。
小说中,嵩山派欲将五岳剑派合而为一,
恒山派掌门定闲师太坚决不从,
结果遭到伏击,差点全军覆没。
她在弥留之际,请主角令狐冲接掌恒山。
作为金庸小说中的十大正义之地之一,
恒山红过一把。
图片|山西北岳恒山 · 图虫创意 ©
当理想照进现实,
恒山的名气似乎差那么点意思,
尤其在其他四岳已经是5A景区的映衬下,
还是4A级别的北岳恒山,
多少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而要想理解这种尴尬,
恐怕得从两个“恒山”的百年争夺战开始讲起。
两个“恒山”,改祀之争
广义上,恒山与太行山一样,
不是独指一座山,而是泛指一列山脉。
今人熟知的恒山,
指的是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内的玄武山,
然而这个“恒山”并非历史上惯例的恒山,
它直到清朝才奠定了北岳的地位。
在明朝之前,
北岳恒山一般指今天河北保定的大茂山。
乍一听,也许不少人对大茂山感到陌生,
但是想必多多少少听过“常山赵子龙”。
赵云单骑救主的情节被艺术加工后
出现在小说、评书、戏曲等文艺作品里,
深入人心。
“常山”,也就是今天的大茂山。
图片|河北大茂山 · 图虫创意 ©
明弘治六年(1493年),
兵部尚书马文升上疏,
要求改祀北岳河北恒山于山西浑源。
礼部尚书倪岳上疏表示反对。
这是关于北岳移祀的第一次争论,
正式拉开了150余年改祀之争的序幕。
在这一次争论中,
朝廷议定“仍祀曲阳(隶属河北保定),
循依旧理。”
弘治十五年(1502年),
已是吏部尚书的马文升再次上疏旧事重提,
列出的理由有三:
一是曲阳北岳庙在国都之南
(明朝定都北京),与京城方位不符,
北岳恒山和祭祀北岳的地点应在国都北方;
二是曲阳北岳庙距北岳恒山140里;
三是宋失云州,始祭恒山于曲阳。
图片|河北曲阳北岳庙 · 图虫创意 ©
第三个理由纯属编造,倪岳又一次给予驳斥,
并且运用大量“改都不改岳”的历史事实,
引经据典地对改祀派给予反驳,
以维持几千年历代中央政府在河北祀岳的历史惯例。
改祀派一直坚持到了万历十四年(1586年),
第五次争论过后,
朝廷改封山西浑源玄武山为北岳,称恒山。
但这次只是改封了北岳恒山的主峰,
国家秩典祭祀仍在河北曲阳。
于是,明朝后期出现了“两个恒山”的说法。
图片|1660年以前,北岳庙一直是历代封建帝王祭祀北岳恒山之神的场所 · 图虫创意 ©
到了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
入关后的顺治帝出于各方面的综合考虑,
批准了“移祀北岳于浑源”的奏章,
封祀合一的争论就此落幕。
从此,山西浑源就成了皇家祭祀北岳恒山的地方,
享受曾经属于古北岳(在今河北)的政治待遇。
此前,明代山西浑源地区为争夺话语权,
营造“真正的古北岳”形象,
曾对先秦时期的望祭山岳礼大加利用,
以舜帝在巡狩北岳时受雪所阻为背景,
创造了飞石传说。
“舜时,北巡狩至于北岳,
值大雪,遥祀之,忽飞一石坠帝前,
名曰‘安王石’,乃建庙于大茂山”,
认为曲阳只是以石代岳,
遥祭北岳,并非正祀。
图片|飞石窟位于姑嫂崖北端,为一天然大石窟 ,图为姑嫂崖· 图虫创意 ©
最终,官员士绅也通过著书立说等手段,
不断宣扬浑源北岳说,
加之雁北地区民间会众积极的信仰活动支持,
多方合力,使得北岳信仰的中心
远离河北曲阳,
而转移到了山西浑源。
得恒山者得天下
无论“恒山”在哪儿,
关于其得名,典籍记载说法不一。
《周礼》中称:“正北并州,其山镇曰恒山。”
《白虎通义》则记载:
“北言阴终阳始,其道常久,故曰常山。”
另一种说法是,恒山山势为横向,
“恒”与“横”相谐。
又有一种说法是,
浑源古称恒水,故而因恒水得名。
汉文帝刘恒在位时,为避讳,
恒山改称常山,
所以才有了“常山赵子龙”的说法;
唐朝元和年间改称镇岳;
宋真宗时,避皇帝赵恒的讳又改回称常山。
为了改名,恒山也是蛮拼的。
图片|山西恒山 · 图虫创意 ©
地理学上的恒山山脉,
位于山西省和河北省的北部,
从东北向西南绵延500余里,
祖于阴山,横跨塞外,东接太行,
西衔雁门,南障三晋,北瞰云代,
是塞外高原通向冀中平原的咽喉要冲。
恒山号称108峰,其中恒山主峰地区,
即狭义的“北岳恒山”,分东西两峰,
东为天峰岭,西为翠屏山,
磁窑口双峰对峙,浑水中流,恍若天然门户。
唐代大诗人贾岛对古北岳的雄浑气象
曾有诗云:“天地有五岳,恒岳居其北。
岩峦叠万重,诡怪浩难测。”
图片|山西恒山山门 · 图虫创意 ©
内长城在山西的名山间蜿蜒伸展,
宁武关、雁门关、平型关、
紫荆关、倒马关等著名古代军事要塞依次排列。
公认为“塞北第一山”的恒山,
“南去临全晋,北来控朔方”,
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图片|雁门关上的内长城 · 图虫创意 ©
与其它四岳相比,
北岳一直位于中国的农牧分界线上。
这一地区历来属于边关要塞、战略要地,
狼烟四起,烽火不断。
“春秋时,代国靠恒山而存天下;
战国时,燕、赵凭恒山而立天下;
两汉时,匈奴利用恒山争天下;
东晋时,慕容氏踞恒山威天下;
北魏时,拓跋氏依恒山而分天下;
宋仗恒山守天下;金恃恒山而鞭天下;
元灭宋金,清统一天下,
也凭借的是以恒山为主体的长城沿线天险。”
历史上的许多帝王名将都在此打过仗,
仅凭这一点,恒山足以在五岳中独领风骚。
据统计,
历史上曾经有24个皇帝到过恒山一带,
另有13个皇帝亲自带兵在此作战。
而历朝历代的著名将领,
如赵国的李牧,秦朝的蒙恬,
汉朝的周勃、卫青、霍去病、李广,
唐朝的尉迟恭、薛仁贵,
北宋镇守三关的杨家将,
辽的萧太后,明代的徐达、常遇春等,
都在恒山脚下纵横驰骋,
留下众多征战故事和文化遗存。
传闻中战国名士张仪“恒山之险,
必折天下脊,得恒山者得天下”的千古定论,
也早已被推崇备至。
图片|山西雁门关:中华第一关 · 图虫创意 ©
由于恒山特殊的军事地理位置,
在历代帝王眼里,
恒山一直被视为江山的象征,
对恒山的祭祀格外重视。
秦始皇时,朝封天下十二名山,
“恒山”被推崇为天下第二山。
汉武帝则首封恒山为神,
唐玄宗、宋真宗封北岳为王为帝,
明太祖又复尊北岳为神。
清初的时候,
仅恒山主峰周边就建有各种寺庙60余处。
图片|北岳恒山恒宗殿建筑群 · 图虫创意 ©
道教视恒山为神仙所居之地,
是道士修行的理想地区,
称其为三十六洞天之第五洞天,名总玄洞天,
早在汉代就有道教活动。
相传,茅山派祖师茅盈18岁时
就告别一家老小,
隐居山中读老子《道德经》及《周易传》,
从此“仰希标玄,与世永违。”
《旧唐书》记载,
唐朝道士张果也曾隐于恒山,
留下张果老骑驴的奇异神话。
嵯峨恒岳镇云中
恒山寺庙集中建于天峰岭南麓的腹部,
亭台楼阁,雄伟壮观。
早在明代就形成了“三寺四祠九亭阁,
七宫八洞十五庙”的庞大建筑群。
位于恒山西侧翠屏山的北魏建筑悬空寺,
更是巧夺天工,叹为观止,
列为恒山十八景之冠。
悬空寺位于恒山峡谷的入口处,
出入峡者都要从悬空寺下经过。
隔着车窗,仰望着悬空寺,
可以感受金庸笔下所写景象:
“但见飞阁二座,耸立峰顶,
宛似仙人楼阁,现于云端。”
图片|仰望悬空寺 · 图虫创意 ©
整个建筑上载危岩,下临深谷,
陡崖上凿洞穴插悬梁为基,
楼阁之间有栈道相通,
远远看上去好像仅由十几根筷子一样的窄木条支撑,
头顶的巨石仿佛随时都会掉落。
这时候大概就能理解当地广为流传的一首名谣:
“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
图片|近观悬空寺 · 图虫创意 ©
北魏崇佛,拓跋氏曾建都于平城(今大同),
并四处修造庙宇。
从大同途经浑源、恒山到五台山的路上,
北魏建造的宫庙更多。
这实际上是他们朝祭五台山南下巡幸时,
为沿途休憩所设的行宫。
悬空寺的建造也不外如此目的。
它始建于北魏后期(公元491年),
此后又翻修过三四次,
距今大约1500多年历史。
在最高处的三教殿中,
释迦牟尼、老子、孔子并列高台,
同享人间烟火,为五岳之奇观。
本来四大佛山中很少能见到道教的踪迹,
同样在道教控制的灵山仙境中
也绝少佛禅之风,
而恒山三教殿却一改古风,
三教祖师同列一台,相安无事。
最理想的三教合一,
在此书写中国文化史的灿烂一页。
图片|雪后的悬空寺三元宫 · 图虫创意 ©
难怪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
登临其他四岳皆存下诗篇,
而到恒山一观,难以言表,
只好醉书下“壮观”两个大字。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
在此基础上更是直言恒山为“天下巨观”。
图片|李白观后醉书下“壮观”二字,不知道是有意无意,“壮”字旁多写了一点· 图虫创意 ©
此外,恒山寺庙建筑群在五岳之中,
是岳庙建于主峰之上的孤例,
其主殿内供奉着几经神化加封的北岳大帝。
气势雄浑的恒宗殿(恒山主庙,又称贞元殿、朝殿),
即屹立于恒宗峰半山峭壁之下。
走进高大的崇灵门,
踏上倾斜40多度的103级台阶,
迎面便是恒宗殿。
大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
中间额上悬挂“凤”字形匾,
金身的北岳大帝殿正中端坐,
面容肃穆,庄严威武,
神座上方康熙皇帝亲笔御匾“化垂悠久”
四个大字,历久弥新。
图片|北岳恒山恒宗殿 · 图虫创意 ©
登恒宗殿,不可不上振衣楼,
楼上建有振衣台。
晋代诗人左思在《咏史》诗中曾说,
“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
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
呼唤人们走出争名夺利的京城,
奔向清净的恒岳,涤除尘世杂念,
回归大自然。
恒宗殿西侧有一组以九天宫为中心的祠庙群。
九天宫内九天玄女娘娘,
在传说中不仅是法术神通的正义之神,
也主管生儿育女之事。
在崇尚多子多福的风俗影响下,
这里香火极盛,
也被台湾九天玄女信徒尊为祖庭。
图片|北岳恒山九天宫 · 图虫创意 ©
九天宫东行70米,高台上建有纯阳宫,
过纯阳宫东南不远便是十王殿,
在其西侧,紧靠山岩处,修有紫微阁,
断崖上有三个窟,名三茅窟。
相传这是汉时三茅真君昔日修仙得道之处,
一窟点火,另外两窟冒烟;
两窟点火,而另一窟冒烟;
如三窟同时点火都不冒烟,颇为奇异。
恒宗殿西北方有一处险峻的悬崖,
依崖建有“会仙府”、“玉皇洞”、“御碑亭”。
会仙府上据《广仙列传》记载,
汉武帝元光五年以后,
先后有毛氏三兄弟在此修炼。
在四周悬崖上布满了宋、辽、金、元、
明、清等历代人的摩崖题刻,
有笔画如椽、字大过丈的“天地大观”“壁立万仞”等。
图片|北岳恒山会仙府,石壁上有笔画如椽的“天地大观”和“壁立万仞”· 图虫创意 ©
会仙府西北台岩上有“琴棋台”三个字,
传为张果老抚琴对弈之处,
历代文人墨客都爱登临此台赋诗,
明代邢云路有一首《琴棋台》的七绝中曾言:
“一局残棋已烂柯,人琴俱去奈如何。
只今惟有仙踪在,千载高台落日多。”
图片|北岳恒山会仙府· 图虫创意 ©
恒宗殿下是恒山的“龙泉观”,亦称“古甜井亭”。
亭内并列着两口井,
相隔不过1米,然而水质迥然不同。
北面一井如甘露,甜美清凉,
沏恒山茶,沁人心脾。
另一口井的水却苦涩咸,难以下咽。
这口苦井,已填埋多年,
甜井却在唐玄宗李隆基赐匾“龙泉观”后,
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山客。
走出“龙泉观”后能看到一座木刻牌坊,
上有清道光皇帝御书“人天北柱”四个大字。
最能体现恒山“北国万山之宗主”的地位的,
还要看那峭崖上横直如栋梁、
点捺大如牛的“恒宗”两个字,
两个字总体高14米,宽6米,
字体雄浑,遒劲有力,气魄之大世所罕见。
图片|道光皇帝手书“人天北柱”牌坊· 图虫创意 ©
恒山独特的山势地貌和悠久历史,
在方圆数百里汇聚成自然景观
与人文景观兼胜的风景区,
在五岳之中堪称一绝。
恒山脚下,
浑源城内的圆觉寺金代砖塔耸立千年,
永安寺巨幅的元代壁画、
清代栗毓美墓汉白玉石雕等
在中国艺术史上皆有一席之地。
天气晴朗之日,登高远眺,俯瞰近看,
总能给人壮美崇高之感,
古人赞叹“危峰过雁来秋色,
万里黄沙散夕阳”,诚不我欺。
图片|北岳恒山的姐妹松· 图虫创意 ©
低调幽静的恒山
宋代大画家郭熙曾赞美道:
“衡山如飞,嵩山如卧,泰山如坐,华山如立,恒山如行”。
如今看来,以幽静著称的恒山在五岳中
低调得着实有些“幽静”了。
除了改祀之争中可能导致的文化断层,
人们对现在的恒山文化认同感大打折扣等因素之外,
也许还有几个原因。
相比起其他四岳,恒山的宣传可称得上“佛系”,
更不见喧嚣的商业氛围,
唯有千年寺观巍峨不倒。
再者,恒山山门距离火车站90多公里,
且缺少旅游专线,
以致于交通的问题便成为恒山的“顽疾”。
图片|山西北岳恒山· 图虫创意 ©
来往恒山的时候,
大多只能依赖当地人的交通工具,
兼之路并不是十分好走,路牌也较为混乱,
总给人一种远离人世的感觉。
但正因为如此,恒山才是千年如一日地“幽静”,
寂寂于深山中,恒久不变。
当厌倦了钢铁森林的快节奏都市生活,
辗转倒车来到恒山,
可在恒山脚下花上不过两碗面钱,
歇脚住上一晚,
天破晓时徒步入山,
热渴时路旁再吃上一碗浑源凉粉,
向着天峰岭出发,倒也不枉此行。
“缓步直缘青壁上,置身真与白云齐”,
大概会咂摸出几分恒山独具的味道吧。
图片|登恒山的人· 图虫创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