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新闻网
红色剪纸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中国名曰赤县神州。”陕西半坡出土的原始社会陶片上就有大量使用红色染料的痕迹,此时的红色染料大多是含铁元素的矿物质。原始人崇拜太阳与火,于是认为红色拥有神秘的力量,具备祛除妖魔和超度亡灵的作用,为了缓和对未知世界和自然危险的恐惧,他们将红色颜料涂抹于身体和生活器具上。长期的视觉经验和生活需要使得红色被赋予超自然的力量,逐渐形成了原始人喜红的意识,这可以说是中国人尚红的原始因子。
先秦时期的人已经掌握了使用粉末状矿物颜料加入黏合剂在织物上绘制图案的方法,这种方法又称为石染。另一种方式则是通过植物染料染色,称为草染。其中红色的矿物染料主要为朱砂,红色的植物染料主要为茜草。这两种染料在古代的绘画作品中也很常见。与此同时,先秦时期产生了相对完备的色彩体系——五色体系。先秦人认为“青、赤、黄、白、黑”是所有色彩的本源,又将五色与“木、火、土、金、水”一一对应,形成了一套以色彩为表象,五行为内核的色彩生克系统。而红色象征了五行中的火,方位代表南方,四季代表夏。
春秋时期,孔子崇尚周朝的礼制,推崇“五正色”,甚至把朱色与雅乐、国家相提并论,认为朱色是大雅之色,代表着正统。正如《论语·阳货》中记载:“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周礼·屦人》中记载:“王吉服有九,舄有三等,赤舄为上,冕服之舄,诗云:王锡韩侯,玄衮赤舄。”《礼记·檀弓上》中记载:“周人尚赤,大事敛用日出,戎事乘騵,牲用騂。”先秦时期阴阳家邹衍提出的“五德始终说”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王朝“尚色”更替的理论依据。在古人眼里,“五德”与“五行”“五色”是相互对照的,同时认为王朝的更迭与五行生克相关,中国的历史长河里“尚赤”的朝代有周、东汉、唐代武周时期、宋、明,而“尚黄”的朝代同样喜红色,例如唐朝(土德),原因是火生土,红为黄之生色。这些“尚赤”“喜红”的朝代可以说都是中国历史上较为强盛的朝代,潜移默化间红色成为古人自信的标志。
随着魏晋时期染色技术的不断发展,红色染料中红花逐渐取代茜草成为主要的植物染料。佛教文化的兴盛也使得赭石、朱砂、土红等矿物颜料在佛教壁画中大量使用。在敦煌壁画中,能够看到大量以红色绘制的图像,例如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尸毗王割肉喂鹰等,这些图像中的红色象征了血液、生命、牺牲与奉献。
儒家以赤色为尊,于是皇家宫殿以红墙而筑,以赤色做服;道家以赤色为用,于是以朱砂炼丹,撰写符箓;释家以赤色为宝,于是以朱色建庙,以红色为袈裟。儒释道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对中国人的影响不言而喻,“三家”对于红色的推崇成为红色备受喜爱、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新年里,“红”色随处可见,如遍布大街小巷挂着红灯笼、中国结,家家户户贴着的春联和福字,人们穿戴的喜庆服装和饰品,亲朋好友相互送上的红包。中国人对红色的使用不止于春节期间的大小事宜,在诸多喜庆的传统节日、婚礼、祭祀等活动中,红色的运用同样十分广泛。中国人为何如此热衷于使用红色?
中国人喜红色,最直接的原因还是红色象征了喜庆和欢快,红色寄托了人们对重大节日和活动的美好期盼与向往。 (《西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