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要鼓足勇气,正视爬山
——
·爬山,是一种体育运动;
·爬山,既锻炼身体,又陶冶情操;
·爬山,让我们离太阳更近,能更强烈地感受来自太阳的温暖。
可是,在爬山过程中,心中又生出很多疑问——
为什么太阳照到身上,会感受到温暖呢?
为什么登上山顶,会更容易晒黑呢?
想知道更多的太阳光谱的故事,
那就先听物理老师从著名的光的色散实验讲起。
1 牛顿和色散的故事
1665年到1666年,因伦敦大瘟疫而被迫“居家隔离”的牛顿同学,并没有停止探究和思考。牛顿同学充分利用家里现有器材进行了各种原创性实验,一不小心,“光的色散事件”发生了。
(光的色散原理图|来源:rdzx.tuxi.com.cn)
光的色散实验让我们知道:太阳光并非单色光,而是由多种不同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
然而,牛顿所看到的太阳光谱,也只是组成可见光的“红橙黄绿青蓝紫”。而实际上的太阳光谱,也不是完美的连续谱。
所以,在那个时代,人类也只是揭开了太阳光神秘面纱的一个小角。
2 太阳光谱的真实面孔
完整的太阳光谱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经过多年的发展,我们已经得到了更加完整的太阳光谱。虽然太阳光谱跨越了高频短波的伽马射线到几千微米波长的微波,但是,约99.9%的能量集中在紫外区、可见光区和红外区,也就是波长在0.15-4μm之间的部分。
(太阳光谱|来源:电子发烧友网)
在大气层上界的太阳光中,太阳电磁辐射的能量也是主要集中在可见光部分(0.4-0.76μm),约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47%;波长大于可见光的红外线(>0.76μm),约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46%;波长小于可见光的紫外线(<0.4μm)的部分较少,只占总量的7%左右。
但是,当太阳电磁辐经历了“重重险阻”,在被地球大气中的臭氧、水气和其他大气分子的强烈散射、吸收之后,在地面上所观测到的太阳辐射波段范围就变成了0.295~2.5μm左右。
在这个时候的太阳光谱中,可见光部分所占的能量稍有降低,而红外线部分所占的能量略有上升,紫外线部分所占的能量也随着太阳高度角的降低逐渐趋近于零。
3 赫歇尔和红外的故事
赫歇尔(Friedrich Wilhelm Herschel,1739-1822)是英国的一位天文学家、物理学家。1781年3月,擅长磨制镜片制作的天文望远镜的赫歇尔,将镜头对准了双子星座,意外的发现了太阳系的第七颗行星:天王星。
(赫歇尔|来源:www.twword.com)
于是,声名鹊起的赫歇尔给天文爱好者制作了大量的天文望远镜,供其观察使用。可是,有些人在通过望远镜观测星体时,眼睛产生了异常强烈的灼痛感。
“不同颜色的光携带的能量是不是不同?哪种颜色的光产生的热效应最强?。。。”带着许多疑问,1800年,赫歇尔设计了一个实验,探究组成太阳光谱的不同颜色的光的热效应。
赫歇尔想到1666年牛顿用三棱镜将太阳光色散成不同颜色的光的实验,他也这样做了。他将太阳光用三棱镜色散之后,将温度计放置在不同颜色的色带处,试图测量经过不同颜色的光辐照后的温度。
(发现红外线的实验|来源:b2b.88360.com)
实验结果产生了出乎意外、难以解释的现象:在红光以外的部分,温度计测出了很高的温升。赫歇尔断定:在红光之外,还存在着我们看不见的光。他将其命名为“红外”。
现在,我们知道了:红外线是频率介于微波与可见光之间的电磁波,波长在760nm到1mm之间。根据波长,红外线被分为:近红外NIR,中红外MIR,远红外FIR。在不同领域,对其有不同的波长划分。
而且,红外线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场景,不仅在医疗领域大放异彩,人们还根据其性质,制备出了夜视仪、光波炉、热成像仪等仪器设备,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巨大的便利。
4 里特和紫外线的故事
对称之美,不仅仅是一种视觉感受,也存在于科学家们对于科学理论的追求之中。红光之外存在看不见的红外线,在紫光之外是不是也存在看不见的紫外线呢?
这个问题引起了德国科学家里特(Johann Wilhelm Ritter,1776-1810)的兴趣。在19世纪之前,人们就已经发现,氯化银、溴化银经过加热或者光照之后,会析出黑色的银颗粒。
(里特|来源:百度百科)
直到1801年的一天,里特设计了一个实验:他用三棱镜将太阳光色散之后,获得了可见光光带。在可见光以外的成份,他将一张纸片蘸了少许的氯化银(一说是溴化银)溶液,然后把纸片放在经棱镜色散后的紫光的外侧。
过了一会儿,意料之中的事情发生了:蘸有氯化银部分的纸片变黑了。这个现象说明:蘸有氯化银的纸片一定是受到了一种看不见的射线的照射。
(发现紫外线的实验)
为了强调这种光线是通过化学反应实验证明存在的,里特将这种光线命名为“去氧射线”,直到1802年才正式更名为“紫外线”。
现在,我们对紫外线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紫外线是波长为10-400nm的光线,根据其波长可以分为4种:低频长波UVA,波长320-400nm;中频中波UVB,波长280-320nm;高频短波UVC,波长100-280nm;超高频EUV,波长10-100nm。
自然界中,最主要的紫外线光源就是太阳。但当太阳光透过大气层时,波长短于 290nm 的紫外线被大气层中的臭氧吸收掉了,所以在地面上能接受到的紫外线主要是低频长波和中频中波部分。
紫外线能够使照相底片感光,也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在医学上也常被用作治疗皮肤病的手段。但人类皮肤对紫外线是比较敏感的,接触过量的紫外线会使皮肤受到伤害。所以在室外,日常防晒工作必不可少。
5 没那么连续的太阳光谱——暗线
早在1802年,刚刚放弃行医,改行科研的英国物理学家沃拉斯顿(William Hyde Wollaston,1766-1828)就发现了这些存在于光谱中的一根又一根暗线。但是,这些暗线并没有引起他过多的注意。
(沃拉斯顿|来源:story.kedo.gov.cn)
直到1814年,德国物理学家夫琅和费(Joseph von Fraunhofer,1787-1826)又在实验中发现了这种颠覆了“太阳光是连续光谱”认知的暗线。
(夫琅和费|来源:blog.sina.com.cn)
在经过色散的太阳光光谱中,他发现了许多暗线。由于具有多年从事光学仪器制造的经验,他很快意识到:这些暗线的产生,是由于某种元素对特定波长的光“选择性吸收”。
(夫琅和费线|来源:仪器信息网)
由于特定元素能够专门吸收特定波长的光,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哪些光被吸收了,来了解光线在经过的路上都遇到了什么元素。由此,一个名叫“原子吸收光谱”的学科,即将悄悄诞生。
不幸的是,夫琅和费因为长期从事玻璃制造工作,导致了重金属中毒,39岁便与世长辞了。夫琅和费在他短暂却辉煌的一生中,一共发现了574条暗线,这些线也被命名为“夫琅和费线”。
6 什么是生命光线?
在太阳光谱图中,我们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光波段,它有一个非常拉风的名称——生命光线。
(太阳光谱|来源:腾讯新闻)
我们都知道,在特定的介质中,光速是相同的,与波长无关。假设光速用c表示,频率为f,波长为l,则三者的关系满足:l=c/f。即波长越长,频率就越低。
然而,每个光子的能量都是频率的正相关函数,即:E=h·f。其中,h是普朗克常量,h=6.63x10^-34j·s。所以,在组成可见光的七种颜色的光中,红光的能量比紫光低;在紫外、可见光、红外三种电磁波中,红外线的能量最低。
因为能量较低的红外线的能量正好处于分子振动的能级,根据能量守恒定理,原子、分子吸收了红外线的能量后便会震动加剧,内能增加,温度也就随即升高了。
根据物理学中两种相同频率的波能够形成共振,波长为8-15μm的远红外线通过皮肤及皮下组织,能够与人体组织细胞中的水分子产生共振吸收的现象,从而加速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产生促进人体健康的效果。因此,波长约在8-15μm的红外线也被称为生命光线。
7 一起去爬山吗?能晒黑的那种
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处于海拔比较高的地方的人,普遍比处于同纬度低海拔地区的人要黑一些。
甚至,在艳阳高照时爬山溜一圈,也很容易被晒出一身黝黑。其实,这主要是紫外线中的低频长波UVA作祟的结果。
在海拔高的地方,尤其是大气层稀薄的地方,波长约为320-400nm的UVA的穿透能力很强,到达地表的也更多。当其接触人体真皮层后,就会直接激发黑色素细胞产生黑色素,皮肤也就随之变黑了。
所以,暑期将至,如果想在晴空万里、艳阳高照的日子里爬山,一定一定要做好防晒哦~~
(素材来源:搜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