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里有户人家,孩子到了两岁还不会说一句完整的句子。后来去看医生,原来是孩子的父母经常不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孩子一有什么需求,经常一哭家长就满足他了。所以孩子没有学习说话的动力,变得“贵人语迟”了。
现实中,许多孩子说话的时间偏晚,家长要反思自己有没有以下三种错误行为,有的话可能问题出在自己身上。
错误行为一:用儿语跟宝宝说话。
具体表现:“宝宝吃饭饭”、“地上脏脏”、“睡觉觉了”等。
缺点:用重叠词等儿语说话是婴儿在特定阶段的语言特点,但有些家长却认为婴儿只能理解这些儿语,所以经常用用同样的语言和婴儿说话,但这样会阻碍宝宝学习正式和完整的语言,延迟说话时间。
正确做法:当宝宝伸出双手说“妈妈抱抱”时,妈妈应该给宝宝一个温暖的拥抱,然后说“妈妈来抱宝宝”。使用正常的沟通方式教给孩子,尽量缩短宝宝说儿语的时间。
错误行为二:重复宝宝错误发音。
具体表现:宝宝把“公公”说成“更更”,把“哥哥”说成了“蝈蝈”,父母会重复婴儿的错误声音,并乐此不疲。
缺点:如果父母不正确地学习宝宝的错误发音,宝宝这种错误会不断强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很难改变。
正确做法:爸爸妈妈不能学习宝宝的错误发音,而应该用正确语言和宝宝说话。时间长了,在正确发音的指导下,宝宝的发音自然会逐渐正确。
错误行为三:过分满足宝宝要求。
具体表现:宝宝指着水杯,妈妈立即回答:“宝宝,你想喝水吗?妈妈会给你带来的。”孩子甚至不需要动嘴,要求就得到满足了。
缺点:父母过份满足宝宝的要求,会使宝宝的语言发展缓慢,因为他不需要说话,家人能很快理解他的意图,并满足他的要求,所以宝宝失去了说话的动力和机会。
正确做法:当爸爸妈妈从宝宝的行为中发现他想喝水时,可以给他一个空水杯,他拿着空水杯,想喝水,会努力的说“水”。
在儿童学习说话这一阶段,家长对儿童声音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儿童学习说话的效果。父母一定要纠正以上三种错误行为,不要因此耽误他们说话的时间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