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信息时代,数据获得并不难,关键是要做梳理,让其从冰冷的数据,变成适合自己的模式,有一个驯化的过程。如今官方数据和公开数据都已经非常透明了,权威且有效,面对海量的信息,需要投资者按照自己盈利模式和系统,去做相关的梳理,去粗取精,并且将关心的数据进行持续性跟踪,这样才会形成有效数据,今儿也是针对很多股民的案例,来解读如何建立属于自己的数据库。
将数据有效联系,立体化对比
有股民问到,如何看懂媒体热炒的几十亿元的“基金集中自购”现象?是真的大底部来了吗?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此并不是太感兴趣,因为基金自购,和别的资金买差别不大,在我们大量数据中,有过研究,各路资金从自身盈利模式出发的,那么如果想要复制就需要看懂全部的盈利模式,单纯以基金为例,管理费收益这方面是普通投资者无法复制的,所以对此并不是过分关系。但如果这样单凭感觉去做决定还是武断了,后来又进行了数据方面的补充。
如图所示,对比WIND A股指数和机构机构净自购基金总额。在之前有过几次这样的情况,2015年7-8月,2020年春节后,2022年一季度。从基金角度来说,这些时刻,都面临比较大的赎回压力,因此,基金自购说白了,是向投资者表态“老乡别走”,传递一种信心。随后,也不意味着就是市场底部,甚至有过几次随后出现的再度跳水,因此只凭这个指标,并不能判断市场,甚至有可能是基金公司的“广告”行为,毕竟所谓的自购,对其来说只是左手递给右手而已,而投资者却是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
那么,我们再换一个角度,从如果换成净申购规模占比来看,2022年10月这一波,基金自购金额并不算大,或者说占比规模并不大,不适合过分解读。主要是2022年疫情周期之后,基金这样的自购始终在高位的,说白了,疫情周期后日子不好过。因此,单纯靠自购来站台,很难应对和对冲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思考也不能就此暂停,玉名认为还能继续思考,热点的思路。如今市场并没有群体性行情,热点总是结构性展开,而从基金自购角度,风格众多,但即便是市场局部反弹(容易类似2022年5-6月份那样级别的),也只是主线热点新能源(车)的活跃,而我们思考在这个位置,市场也有机构自购现象,但真正针对这样热点的自购情况并不多,所以我们可能无法参考这个指标。这个时候,我们需要从行业角度入手,说白了,新兴行业还是需要靠自己的持续研究,而传统行业则是有现成规律的严格使用,因此,面对数据至少我们要思考到这个层次。
传统行业的数据与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