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和几个同事去玩了一场剧本杀。
这是我第一次体验剧本杀。回来之后,我觉得自己有点入剧本杀的坑了。
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一场剧本杀,竟让我第一次深刻意识到自己性格中的最大短板。
剧本杀,不仅仅是一场游戏
这是我第一次体验剧本杀,和几个同事玩一个四男三女的民国家国情怀本。
故事情节设定在解放前夕的某个北方大城市,我们七人的身份都是国民党某部门的工作人员。
由于近期的许多行动都遭遇失败,好不容易逮回来的共产党还没来得及录口供,就离奇死亡,大家都怀疑其中有内鬼。
剧情的冲突,就在于双方的交锋。一方的任务是揪出内鬼,另一方则是努力隐藏自己的身份,把矛头指向别人。
为了破案,七人坐在一起开会。每个人都可以发言,也可以向任何人提问。
这个阶段,称为“公聊”。
当“公聊”聊不下去,陷入僵局时,主持人会宣布进入“私聊”阶段,这时候就可以找任何人私下一对一地聊天。
当然,“私聊”也不是随便瞎聊,聊的还是剧情。通过私聊,你有可能发现自己的同伙,也可能锁定怀疑的对象。
当“私聊”也无助于剧情向前推动时,主持人会提供线索卡。线索卡会给出种种暗示,推动剧情向前发展。
我所扮演的角色,早年曾加入共产党,后机缘巧合,加入国民党,并且对国民党日渐忠诚。
在国民政府供职的过程中,我认识自己的丈夫,并与他并肩作战。
在游戏中,我的任务是,保护好自己的丈夫,获得他的信任,同时揪出内鬼,找出杀害共产党的元凶。
这个本子时间可是够长,我们从下午2点开始玩,足足玩到晚上9点。
最后,以中共地下党一方获得胜利而告终。
后来,我在脑海中复盘整个游戏过程,思考自己为什么会输。
我突然发现,之所以输,就在于我没有担当意识。
由于第一次玩剧本杀,我不熟悉规则,以为七个人是分为两派,六个人合力揪出一个内鬼。
所以我不动脑,不思考,不作为,总觉得会有其他小伙伴出力,我搭便车就行了。
压根儿没意识到,任务其实只在我一个人身上,我才是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人物。
因为七个人中,其实各有各的任务。中共地下党也不是只有一个,而是三个。
剩下的四个国民党员,也是各有各的小九九。
有的是一边忠于党国,一边爱慕已是中共地下党员的青梅竹马,剧本给他设定的任务可不是破案,而是保护好青梅竹马。
有的则是看戏心态,等着现任领导因为破不了案被处罚,自己好顶替上去。所以是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
破案的任务,全在我身上。
最能体现我搭便车心态的, 就是我几乎没有主动找人私聊过。
我对这场剧本杀的心态也不对,总觉得自己是配合同事来玩的,没有全情投入进去,想办法解决问题。
除了搭便车心态、没有搞懂游戏规则,没有经验,也是导致我输掉游戏的原因之一。
比如,我有怀疑的对象,而且自认为证据确凿。但由于不熟悉规则,不知道如何把对方置于死地。
复盘的时候,我才想起应该找对方决斗。
因为一决斗,就有输赢。
比如我一个学过咏春拳的,跟一个办公室文员决斗,我如果都输了,就说明对方的武功段数比我高,那她肯定是一个隐形杀手。
而在游戏过程中,我始终没明白为什么要决斗,也从未发起决斗。
总之,在这场游戏中,我是彻头彻尾地输了。
“搭便车”心态要不得
复盘这场游戏,我才痛感自己搭便车心态之严重。
蓦地,我又想起前一阵,我们学院主办的一场活动来。
那一次,我虽然完成了领导交代的任务,但如果我能多想一步,事情会完满得多。
那是一场类似教学成果展的汇报演出。
演出之前,学院领导有明确分工,我负责制作邀请函、节目单、台签,以及后期的宣传报道。
起初,领导说,在办公室用红色A4纸打印邀请函就可以了,没必要搞得太复杂。
不过,我还是留了个心眼儿,想起另一个学院上学期也曾办过类似的活动,也是邀请了校领导。不知他们的邀请函是怎么制作的。
我便去打听。他们告诉我,是在校门口打印店做的,设计也是让店里操刀的。5块钱一张。
我便让打印店老板把他做过的邀请函发几张给我看看。这一看,我可找着北了:绝不能自个儿拿A4纸打印了事。
差不多的活动,邀请函质量差这么多,那校领导还不得有话说?
到时他们可不会说我给学校省钱,只会说这邀请函是谁做的,这么没品位。
我做好邀请函后,有一天,院领导说,“我正好要去开会,就顺便拿去发给领导们吧。”
我就把邀请函都给领导,觉得这事儿算是完成了,乐得飞起。
到了活动当天,领导让我把已制作好的十来个台签都摆在桌上,说等活动开始后,看看哪个领导没来,再把他的台签放抽屉里就行了,然后把来参加活动的领导名单给主持人。
那段时间,我的状态不太好,对于这场活动,也没有操心太多,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执行人,领导怎么说,我就怎么做。
我们发出了将近二十张邀请函,后来绝大多数领导都没来。
而来的领导,也大都是踩点来。
活动开始前十分钟,主持人问我要参加活动的领导名单,我说领导还没来呀,现在还不能确定。他当时都惊呆了。
幸亏那晚的活动是由老师主持,而两位老师都曾经在电视台当过主持人,有过真刀真枪的实战经验,控场能力极强,才没有出乱子。
活动顺利结束后,大家都挺开心,觉得又顺利完成一项重点工作,一切都圆满极了。
细节处处皆学问
过了几天,跟我关系很好、很有相关经验的冯老师问我,你觉得你们那场活动办得如何?
我说,其实组织得有点乱,而且因为疫情,活动人数有限制,也没有召集多少学生参加,后来有的学生又走掉了,显得台下稀稀拉拉的。
她说,是啊,所以我每次组织活动,都再三强调会场纪律,现场观众的组织和台上组织一样重要。
我问她,你从旁观者的角度,觉得活动有什么不足之处?
她说:
“我觉得有几个节目设计得不是很好,也没有用好大屏幕。”
“邀请领导的工作没有做好。如果希望领导参加,不能只发邀请函,还要在当天下午确认他们能否到场,如果本人不能前来,是否派代表参加?这样就不至于领导席位空了一大半。”
“领导位置空了,学生就会觉得活动可能不那么重要,就会走掉。”
听了她的话,我复盘自己在这场活动中的角色,发现自己的确不够上心,领导交代我做的事,我是一件不落地完成了,但领导没交代的事,我就一点不去操心了。
一遇到集体活动,我就想当然地觉得,我只是执行人,我没有决定权,我做好分内事就行了。
往大了说,其实就是格局不够,没有大局意识,没有责任感。
否则,冯老师说的这些,我说不定也是能想到的。
她与我分享自己组织活动的经验,“通常情况下,如果提前一天发邀请函,领导也答应来了,我也会在当天再发个温馨提示,一是怕他忘了,二是如果这个时候人家临时有变动,也会告知。”
“如果有外单位的过来,一般要一对一地进行对接,提前发信息提醒相关事项,约定对接的地点,带到会场,介绍落座,还要确认是否留下来用餐,什么时候离开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
“校领导那里,如果只送邀请函,没有跟踪问是否参加,会被骂死的,能来的都是给面子的。”
她还跟我分享她总结的举办活动准备清单。我看了, 真是受益匪浅。
▲举办活动准备清单
向前一步,风景更美
后来,在工作中,我便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再进一步”的思维,在完成工作的同时,多想一想,还有没有可能做得更好。
没想到,我居然很快就因为“多想一想”,获得了校领导的夸奖。
我一直负责我们学院的宣传工作。学院举办个什么活动,参加个什么比赛,获得了什么荣誉,等等,都要写篇新闻报道,发在学校官网、官微、公众号上。
有一天,我把新闻在学校官网发出后,突发奇想:我以前在出版社工作的时候,经常要联系媒体推荐书,积累了不少媒体的联系方式,其实现在学校举办的很多活动,也是很好很值得宣传的,反正稿子也都写好了,不如试试推到校外的媒体?
说干就干,于是,我按照相应媒体的风格,把新闻稿有针对性地修改了一番,试着推给了几家媒体。
没想到,居然一击即中,好几家媒体都发了,其中还有一些是级别很高的国家级的媒体。
当然也有发不了的,有一家重量级的媒体回复我说,由于他们现在居家办公,人手不够,我给的稿子这几天发不了,但是过几天稿子时效性又过了,也不能用,如果我这边有时效性不那么强的稿件,比如校训之类的,倒是可以试试。
我立刻抓住机会,按照他给的范本,整了一个我们学校的校训稿发给他。
此后,我便天天登录该平台网站,看看我们学校的校训发了没有。
看了一两个礼拜,都没见发。
我又持续跟进,厚着脸皮问对方,是不是我给的稿子有什么不合适之处,我可以再修改。
对方说,稿子没问题,他们正在排期。
于是,又巴巴等了两周,稿子总算发了出来,对方还给了个C位,放在首页的重点推荐栏目里,阅读量很快超过了10万+。
我开心坏了,把文章链接发给领导,领导又转发到学校干部群里,我获得了学校中高层领导的一致表扬。
更让我意外的是,在此之前,我校在该媒体露面的次数其实少之又少,我竟在无意中“立了个功”。
我的心里喜滋滋的。
一场剧本杀,竟让我发现了自己性格中的最大短板,收获不可谓不大。
工作中真的是处处是考验,不管什么职业,都是一种向社会学习的途径,也都有一个促使我们成长的舞台。
我在重量级媒体发了那篇文章后,有朋友问我,学校应该会给你发奖金吧。
我说不会。
她说,那会涨工资?
我说,也不会。
是的,我们学校的薪酬体系相对固定,薪资一般跟着职称走。做多做少,对工资影响不大。
有时候,做事全凭热情和良心。
但我对此毫不在意,我相信持续积累的力量,相信种下的微小善因,虽然不能获得立竿见影的回报,但总会在生活中留下回响。
说不定三五年后,十年后, 我会收获善果。
当然,知易行难,避难就易也是人的天性与弱点,我又时常拖延犯懒,所以如今在工作中,依然有诸多不完满之处,想到做不到的情况,仍比比皆是。
好在,在持续性混吃等死,觉得自己是个废物之后,也总会重新迎来间歇性踌躇满志的时刻。
我在那些时刻中,抓紧完成一个个to do list,生活、工作,就这样呈螺旋式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