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想必大伙都很熟悉。但你知道十二生肖排序的真正原因吗?
有一种说法,十二生肖,是按动物生活习性来的。十二生肖对应的是,子丑寅卯这十二地支,十二地支代表十二个时辰。古代的十二时辰,就是咱们现在的一天24小时。
半夜11点到凌晨1点,这段时间是子时,夜深人静,老鼠出来觅食、活动。
丑时是夜里1点至3点,这个时候是牛反刍的时间,之前消化一半的食物,再咀嚼一遍,吃饱了就差不多天亮了,该下田去干活儿。
接下来就是凌晨3点到5点的寅时,这个时候,正是老虎最活跃的时间。山林虎啸,它出来到处游荡觅食,这个时候的老虎最为凶猛。所以寅配虎,寅虎。
卯时,相当于现在的5到7点,这时候太阳刚刚出来,兔子出窝,去吃带着露水的青草。于是,兔子与卯时联系到一起,就有了“卯兔”。
龙为什么对到七点至九点呢?因为这个时间段容易起雾,据说龙能腾云驾雾,它一般出现在大雾之中,神龙见首不见尾,所以就对应了辰时。
那么蛇呢,九点至十一点,大雾散去,艳阳当空。蛇体温低,这时候它从洞里爬出来,晒太阳。包括甲骨文里的“巳”字,也被画成了一条蛇的象形。巳蛇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联系在一块儿了。
接下来就是马,红鬃烈马是良驹,烈马的烈,说的是它的性子,就像正午的太阳一样火爆。十一点至十三点,正是烈日当头,所以就有了“午马”的说法。
十三点至十五点,对应的是未时,这时候太阳已把草上的露珠晒干,正是放羊的好时候。于是,“未羊”应运而生。
到下午三点至五点,是十二时辰的申时,太阳偏西,气温也显得清爽起来。猴子最喜欢这时候,在树林里玩耍啼叫,所以人们把申时和猴子联系在一起。
等到太阳下山的时候,差不多是傍晚五点至七点的酉时。一般这个时候,养鸡的,就开始轰鸡入窝,再不回去,天一黑就会找不见了。而且这个时间,正好是喂鸡的时间,所以酉对应鸡,酉鸡就这么来的。
戌时,是咱们现在的晚上七到九点钟,古人讲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个时间都休息了。那么为人类看家护院的好帮手,狗上班了,一有啥动静,它就汪汪大叫,所以戌时对应的就是狗。
接下来是亥时,夜里九点到十一点,猪一般会在这个时候拱槽,为了让猪长肥一点,主人听见猪拱槽,会起来给它添食,所以亥时自然就跟猪关联到了一块儿。
除了“作息说”,宋朝有一个叫洪巽的学者,还提出了“阴阳说”。
按生肖动物的脚趾,将十二动物分为阴阳两类。脚趾单数为阳、双数为阴。牛一个蹄子上有四个脚趾,它就是为双数这一队的,属于阴;大老虎的虎爪是五个脚趾,那老虎就是单数队的,属于阳。你细心观察兔子啊、羊啥的,这十二生肖里的动物们,它们单蹄的脚趾头,一个单数,挨着一个双数,均匀的交叉分布的,非常有意思。说蛇没有脚,那就是0,也归入偶数类。
唯独老鼠是个例外,它前头两个爪子,是四趾,双数,属于阴;后头两个爪子是五趾,单数,属于阳。按古代的理论,子时的前半部分为昨夜之阴,后半部分为今日之阳,老鼠正好对上。所以,古人将老鼠列为十二生肖之首。
是不是很有趣?还有更有趣的!一直以来中华民族被称为龙的传人,可你发现了吗?十二生肖里,11个是现实生活里的动物,唯有龙来自于神话传说。
那么,古人为什么会崇拜这么一个幻想中的生物呢?有没有一种可能,它也曾真实存在过。只不过,后来像恐龙、猛犸象等等远古物种一样,灭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