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春天、秋天气候干燥的时候,有些孩子娇嫩的小手指头就会变得惨不忍睹。要么又干又糙、起倒刺,要么成片脱皮、露出粉红的肌肤。有些大一点的宝宝,看到手指变成这个样子,就忍不住去抠、去揪、去咬,结果弄出好些血道子,疼得哇哇直哭……
可让各位爸爸妈妈更无语的是,这个问题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今年好了,明年又犯。弄得宝宝小手既不好看,又有被病菌感染的隐忧。
那么,到底是什么东西在作祟,蚕食了宝宝的小手呢?
一般来说,会有以下三大类原因:
第一种情况,医学上称之为干燥性脱皮。造成的原因我们大家可能多少知道一些,比如天气干燥、人体水分流失较多,宝宝使用的洗手液、香皂、沐浴露等洗护用品的碱性偏强,宝宝缺乏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等,然后就造成了小手干燥、脱皮的现象。
第二种情况,就是真菌感染引起的手癣。一般来说,宝宝的某一只手会先出现脱皮,接着另一只手也开始脱皮。并且,还会出现红斑、破口流液、局部瘙痒等症状。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爸爸妈妈就要加个小心了。因为手癣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会传染至身体其他部位,让问题变得更麻烦。
第三种情况是汗疱疹。有些宝宝会因为手出汗较多而出现脱皮,同时长出细细小小的水疱,就跟小米粒一样,同时也可能感觉到瘙痒。
但不管是哪种情况,在中医看来都和脾胃功能异常有很大的关系。
中医认为,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宝宝日常的所食所饮,都要通过脾胃的转化才能变为滋养身体的气血,也就是我们所理解的"营养"。不管是宝宝的生长发育,面色是否红润,还是皮肤是否光洁润泽,实际上都需要充盈的气血作为物质基础的。
当宝宝脾胃出现了异常,正常的工作秩序受到了影响,就会使得气血不能有效地生成,而且原本体内的气血不能被有效地输送到该去的地方。这么一来,皮肤就得不到有效的滋养,进而出现"虚""燥""裂"等情况。
况且,脾胃还有运化水湿的功能。当宝宝的脾胃出现问题之后,身体里就会积攒很多讨厌的湿气。而湿气聚集多了之后,一方面会反过来继续影响脾胃的功能、把这个状况变成一个死循环,另一方面会造成"湿郁化热"的后果,使宝宝的身体里出现可以致病的邪热。
而这个问题,表现在手指这种气血循环的末梢上,就会造成水疱、多汗、瘙痒、灼热感等情况。
说了这么多,家长朋友一定会问,到底该怎么解决才好呢?
我们都知道,不管解决什么样的问题,都需要标本兼顾,不能只盯着表面出现的症状不放,忽略了造成这个情况的根本原因。
那么,宝宝的脾胃为什么出现了异常呢?
首先的一点,就是饮食失调,破坏了脾胃之前的平衡状态。因此,在日常养护中,爸爸妈妈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喂养观念,减少生冷寒凉、煎烤烹炸、过甜过腻的食物比例,比如西瓜、猕猴桃、柿子、圣女果、炸鸡、烤羊肉串、饮料、甜点、酸奶等等。
荤腥肉类、奶制品、蛋糕甜点饮料等甜腻食物,这类食物本身就容易产生"痰湿",脾胃难以运化。是湿气的主要来源。而生冷食物、冷饮、或凉性蔬果,会损伤脾胃的阳气,导致脾胃运化功能下降,产生湿气。
这些食物,虽然在客观的营养寒凉上会让人眼前一亮,或者是宝宝非常爱吃的东西,但如果长期摄入,必然会对宝宝的脾胃造成极大影响。不仅使手指容易脱皮、干裂、多汗、起疹子,对于宝宝的免疫力和日后生长发育来说,更是一个拖后腿的存在。
那么,什么样的喂养方式才能让宝宝有个好脾胃,从而远离手指脱皮的烦恼呢?
这里有个健脾胃、除湿邪的食疗小方和大家分享:
大米50克,小米50克,铁棍山药15克,薏米10克,白扁豆10克,百合5克
将以上材料一起煮粥,每周可以给宝宝喝3~5天,连续吃1至3个月。
1岁以上添加辅食的宝宝可食用。以上用量为3岁宝宝用量,根据年龄的不同,家长可以酌情进行用量的增减。
如果是1岁以下的宝宝,不方便通过食疗来调理的话,爸妈也可以学习小儿推拿这种绿色、安全的方法:
清补脾经
家长用左手的无名指和小指夹住宝宝的左手,食指和拇指捏住宝宝的拇指,然后用右手拇指自宝宝指根至指尖来回推。每次2~3分钟。
分推腹阴阳
家长以双手拇指沿宝宝肋弓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轻轻分推。每次2~3分钟。
揉足三里
说完了治"本",我们也必须兼顾到表现在宝宝皮肤上的问题。在日常的护理中,有这样的一些注意事项需要家长朋友们牢记:
如果宝宝干燥、脱皮的症状不是非常严重,只是出现轻度的脱皮,身体上没有疹子、疙瘩,自己也没有觉得痒。这种情况下,是不需要采取什么治疗手段的,家长们注意给宝宝补充适当水分,保持居住环境里的湿度,再根据实际需要补充维生素,选择一些温和、不刺激的清洁品和润肤品就可以了。
如果宝宝得了手足癣,就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时、规范、彻底地用药,并且要注意日常用品的清洁卫生,尤其大人和宝宝不要共用毛巾、脸盆、手帕等,以免交叉感染。
如果宝宝手部常常出汗,因此脱皮的话,处理时应以收敛、止痒为主,比如在宝宝的手部擦痱子粉、爽身粉等,在清洁后及时擦干,以保证局部皮肤的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