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优秀的史学家司马迁竟是个不完整的男人,因为他身上缺少作为一个男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部件,就如同后世的太监一样,少了它,走在哪里都会这被人耻笑,让人抬不起头来,后世或许疑惑,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司马迁遭受如此奇耻大辱?
主流说法:公元前99年,李广之孙李陵主动请缨率五千步兵出击匈奴,然后路上却遇匈奴重兵围困,抵抗到最后,兵尽粮绝,被俘降敌,汉武帝震怒。满朝文武都认为李陵叛降,全家当诛。司马迁却为李陵辩护,认为李陵兵败投降是因为兵器没了,走投无路,又没救兵,迫不得已才投降。而且,李陵五千步兵也杀了很多敌兵,这个功劳足以让所有人知道。如今虽然投降匈奴,他一定会在适当时机回来报效国家。
司马迁这番表述,汉武帝认为他是指桑骂槐,借李陵之功,诋毁这场战争的主帅李广利,进而批评自己用人不当,造成军事失利,汉武帝大怒之下将司马迁投入牢狱,以欺骗皇帝罪名判处死刑。
当时死刑有两种方式可以充抵,第一种交赎金五十万钱免死费;另一种是按照汉景帝时期所颁布的法律,犯死罪的人接受腐刑,也可以免死。司马迁没有足够的赎金,又想到为身太史令的使命,不忍就此终结一身,只得接受腐刑,在坚忍与屈辱中,穷尽一生来完成他父亲和那个属于太史公的使命和理想。
这种悲惨的说法很励志,也很让人同情,但是一个皇帝杀人从来都不是因为一件单纯的事情而起,往往跟很复杂的政治原因联系在一起。汉武帝虽然暴戾,也不至于司马迁为他人说几句话就要他死,而且司马迁所说都是事实,倘若因此罹祸,长期以往,谁还去做言官,谁还敢在朝堂上说话?所以,司马迁遭受腐刑只是为李陵判变事情辩护,于理合。
司马迁还有其它得罪汉武帝的地方吗?当然有。
司马迁撰写《史记》时,由于秉承认真、客观、严谨的态度,秉笔直书,不但对刘邦以来汉朝一些丑闻、丑事写进书里,即便是当朝武帝那些美事,也不讳言,这就犯了大忌。试想,哪个皇帝见史官写自己不光彩的一面心里会舒服?
事实上,司马迁写当朝史就已经犯忌,按后来不成文的规矩,当朝人很少修当朝史,都是后来人修前朝史,如果司马迁修当朝史,刻意美化一翻、粉饰一遍,让千秋万世看见一个不一样的汉武帝,司马迁的结局绝不会有这么悲惨。
总结:
说实话历来都要付出代价,古时有一句话,“武死战,文死谏”,就是说那些正直的人,因为实话永远没有假话、奉承话动听悦耳,这就是为什么皇帝身边总不乏佞臣小人,实在是他们太会看人说话,看菜下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