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大全网 - 海量说明书在线查询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现代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十大名家盘点,各有优点及缺点


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十大书法家盘点

各有优点及缺点

当代最具影响力十大书法家目前社会上存在几个不同版本,但影响最大,大众普遍认可的是2017年香港一家文交所组织一些专家,学者评出的这一版本,目前己成为约定俗成的共识,广为流传。这个版本就是启功,沈鹏,欧阳中石,李铎,孙伯翔,王镛,张海,成忠臣,周慧珺,孙晓云十位书家。这十人是当代书坛的标杆人物和代表性书家,也是拍场上作品超百万记录的书家。另有一些日本学者观者,当代中国书坛真正“得笔、得趣、得法”的仅三人,沈鹏、王镛、成忠臣。下面笔者以个人观点对这十位书法家的成就,以及各自缺点作一点评。



一,启功

启老是一代大学者,他博学多才,在语言文学,鉴定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但书法只是余事,他无意去做一个书法家,他在书法上的成就被今人捧的过高。启老早期书法是从欧、柳、董其昌起步,后来怀素草书对他启发较大,其行书用笔是把怀素草书笔法,通过一定简化引入到他的行书当中。其楷书,行书结字特点是从欧,柳而来,加以强化形成上紧下松,内紧外松,先紧后松的结字风格。

公允一点讲,启老在书格上达不到上乘境界,不仅与古人相比较差距很大,即使与同时代的白蕉,沈尹默,林散之相比较差距也大。其书法程式化的简单,钢笔字化。没有表现力,结构均衡,线条单纯。观其书法集,往往看四五幅,即知其书写特点和用笔规律。其结字造型是以竖长型取势,强行拼凑的感觉太重,这是制约他走向高度的一个短板。启老书写强调技术牲,熟练化,缺少一种宏深的美学追求和更高旷的艺术品位,千篇一律。

启功书法缺点:行书横竖笔画过于滑顺,干干巴巴,十分呆滞,这是他的用笔习惯,缺少生态气韵。另在结构处理上造成冲撞缠绕的状态,过于塞阻,中宫过于繁杂,破坏了书法的用笔秩序。



二,沈鹏

“高书不入俗眼”用在沈鹏老先生书法上是比较恰当的。社会上常有人指责沈书是抛弃传统求创新,其字无形神,更无韵味,达不到一定高度。其实,这观点很片面。个人认为沈老草书突破世俗审美观,突出了气格和神韵。其草书取法晋唐,引碑入草,对历代经典碑帖无不博观约取,心摹手追,造就古拙与苍劲相融的高贵书格。

毫不夸张的讲,沈老引碑入草的独特书风,是碑帖结合的高级状态。其核心是将魏碑风貌引入草书,强调“枯笔连绵”技法,将草书引入自由境界。沈书线条点画具有张力,浓枯对比强烈,注重“曲、藏、和、圆”的笔墨技法和“情、气、神、境”的气韵精神,方圆兼备,简省点画,疏密互补,点画天成。其草书符号性强,在当代书坛独树一帜,丰富了当代草书的形式和风貌。

沈鹏书法缺点:线条多数是单一不变的,在笔法与取法上几乎变化不大。其书点画有力量,但没体现出质感。




三,欧阳中石

在中国书法界,欧阳老的大名如雷贯耳,是与启功老相当的一位大家。但从专业的书法角度评论这位有如此声望的前辈,盛名难负,只是沾了名气的光。老先生是一位书法教育家,在书法教育上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不等于其在书法造诣上达到一定高度,

让我们翻开欧阳老的人生历程,其早年是学哲学的,书法是被迫赶鸭子上架,是半路出家。据他自已讲,稀里糊涂的搞起了书法教育。从这方面看,难兔存在对书法理解不深刻,有所不精。从他书法上看,主要是楷书和行书,他曾向吴玉如学习“二王”笔法,但没完全深入。由于基础不扎实,在其书法中又加入了唐碑和魏碑所带的厚重与恣意。可以讲,他的楷,行书采取百家的特点,不避古今,自我风格还是比较明显的。因其在这方面传承不够。难怪有人评其书法,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欧阳中石书法缺点:其字在细节上,偏好偏锋,侧锋处却处理得一塌糊涂。其喜好夸张偏旁,常常有意夸张而且手法十分单一,显得字很直楞,矜张,豪放没有做到,含蓄感被破坏的支离破碎,整体看起来有点奇怪感。另欧阳老对墨法领悟不深,其字就像农村老先生写春联,整体墨法一墨到底。




四,李铎

作为军旅书家,李绎早年书法是从学郭沫若起步的。军队这个舞台造就了李铎,作为文书出身,他大多时间都用在探索研究书法上,在学郭基础上,又广猎历代各家各派。从成熟时期的李铎书法上可以看出,传统的元素居多,有自已的个性特点而自成一家。可以说,他是传统书法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李铎书法多以行楷,行草为主,用笔老辣,且笔笔动作,每个字,每个点都送到位,点画质量高。在行笔上多用涩笔,墨法变化多端,给人高雅雄浑大气之感。其一生都在临帖学习,遍临碑帖,广收并蓄,其艺术风格是博采众长的结果。他的字,每一笔,每一划,都非常沉实,力透纸背。其行笔理念贯穿始终,中锋立骨,侧锋取妍,在这一点上,做到了极致。

李铎书法缺点:细看李铎书法,不足处在于某些笔画的精细度还不够,缺少一定的精致笔陪衬,线条让人感觉粗糙。另其字在结字方面常常压扁字形,由于在书写时字的横向开张有时过大,造成了堆挤现象,章法有凌乱感觉,在线条处理上的不统一也是形式上的一大缺憾!




五,孙伯翔

孙伯翔自幼习书,临池不辍,崇尚碑学,兼涉隶、篆、行,草书法作品,雄强古拙,形散神聚,非常有气质。他早年的唐楷是从颜真卿,欧阳询起步,后从唐楷转向了魏碑,并在探索魏碑上取得了成功,受到世人嘱目。他的成功在于用笔,方笔,其在方笔震撼人心的力度很大。这是因为在他之前所有的写魏碑都没写出见棱见角质感线的,即使有也达不到他那种用笔如刀的感觉。就冲这一点,他足以在魏碑风格史上成开创性大家载入史册。

孙伯翔魏碑立于书坛是他的方笔,其特点是在写魏碑时,采用行书,魏碑混用的分法进行,从而在不失魏碑风格的同时,使作品有了灵动之感,打破了僵化呆滞的书风,另他在魏碑书法的生命力表现的较好,用大小,徐疾,疏密来表现的自然朴素,这使他的作品有了生命力与情感化。

孙伯翔选择魏碑探索这条路是艰辛的,因魏碑是不成熟的,正因为不成熟,它像一个大矿藏,孙伯翔用他的智慧,用他的勤奋和不懈努力,把需要的元素抽离出来,这正是魏碑的魅力。他的实践在于首创了方笔魏碑,用常人难以驾驭的长锋羊毫表现魏碑书法钢打铁铸般的艺术特点。在吃透魏碑以后,孙伯翔又吸收了唐、宋、元、明、清,特别是宋、明的东西,使书法从方正转化方雄,又从方雄转为精神飞动,从精神飞动变为帖派的温润。

孙伯翔书法缺点:晚年受“创新”时风误导,已偏离传统的大流,而变得驱动浮躁。他早年在魏碑的立意是好的,他为了治疗当代丑书的粗野,狂躁,他以帖派为流畅,潇洒对冲,结果是滑入另一个极端,使自已的字变得轻浮,单薄。已失去当年的厚重,疑练,可以说他晚年约创新是失败的,他没能提炼出治疗丑书的金丹,反而中了丹毒。




六,王镛

笔者在拍场曾听到一些日本学者讨论中国当代书法,他们认为“得笔、得趣、得法”的仅三人,沈鹏、王镛、成忠臣。但在国内书坛对于王镛书法确是争议很大。但无论怎么争议,王镛确实是开宗立派的个性鲜明,这是无可否认的。王镛的书法追求现代意识的美学特征,打破传统书法的形神格局,在笔者看来,这是独特书风的创举。其书法格调高古,笔画线条中平直极富变化,以短锋作书,以侧取态,极富味道。其结构空间刚直曲弯,在外掴中巧妙收内捩,开阔平舒,上井下合,立意很高古。

对于王镛书法,笔者曾与成忠臣老师讨论过,他认为王镛书法在六朝碑版,汉魏简牍中注入了现代意识,复化莫测,墨的浓淡干湿对比十分强烈,:很起来很平淡,但却天真烂漫。成十分赞成王镛的艺术追求,这种把自已对生活感受,融化在笔法血液中的创新意识。

王镛书法缺点:小笔写大字,行笔中有时显得荒率,着急,略带枯澡气。



七,张海

张海先生从最初的一个小学教师,八十年代成立书协后在地方书协任职,一路升迁到全国书协。可以讲,他在专业书法组织的努力和贡献是不言而喻的。但从专业书法本身讲,张海四体皆檀,但他的拿手绝活是隶书。可他的隶书认可度普遍不高,彼誉为"皇帝的新衣”,有评论者讲他的隶书几乎删尽蚕头燕尾,而大量加入行草书甚至魏碑楷书的成分。笔者观点是张海书法总体感有力度,刚性有余,波势,柔性不足。由于缺少波势,韵味没了,意识消失,看到的只是点,线的机械组合。尽管墨色变化有节奏感,但装饰味道强,秩序美,但不具备打动人心的力量和持久感染力。

张海隶书中可看到汉碑成分,圆笔明显,以圆为中锋多于侧锋,采用汉碑的方笔特点,缺少晋韵风范。从张海整幅隶书作品上看,给人感觉是充满燥气,书法的节奏韵律进一步量化和规律化,人为设计明显,违背“道法自然”的法则。其节奏不在浓淡上,而多是用在点画的粗细上,视觉上也是浓淡的感觉,规律性太明显,缺乏自然性,随意性,缺少书法的生命力和变化。张海隶书一味追求创新,大量引入西洋美术理念,让他的字看上去很美观,却经不起堆敲,这主要是缺少生命力的原因。

张海书法缺点:其在用笔和章法上抛筋露骨,用力均,墨尖分叉的败笔太明显。




八,成忠臣

成忠臣是一个纯做学问的,是一位不追名逐利,这十人中真正以艺服人可能就他。其自小在名师指导下习书习画,在书法上对历代经典碑帖无不博观约取,心摹手追,物我两忘,造就了他古拙与苍劲相融的高古书格。他把掌握的传统基础融入毛体外壳,创造性的发展了毛体。如今又脱离毛壳向自体书风迈进。他以他的丰厚学养,思想,审美和美学精神,对中国书法的点、线,面给予重新的诠释,他懂得书法的创新离不开传统的大框架,要成功畅游于艺术的大化之境,靠的是一天天,一年年积累丰富起来的识见。正因如此,他如今的狂草书法格调高古,雄浑大度,无论从笔法,结体还是墨法,章法,都充斥着超越传统的突破和可贵尝试!

历代字字相连的狂草都弱化了提按,而成忠臣强化了提接,这是他的可贵之处。他在几十年的艺术探索中,掌握了松动用笔的特点,即用笔要巧,手腕要活,力量从手指传直笔杆,手腕不活,手指就无法发力,谈不上八面岀锋,这就是掌虚指实。他将北碑雄强方笔和开阔圆笔自然融入狂草创作中,使之互通互融。将碑学的用墨生涩老辣引入草书,形成点画更具张力,浓枯对比更为强烈的狂草特色。将魏碑风貌引入狂草,更有重要的书法史意义和学术价值。另他改了古人狂草特点,强化了提按。从这一点上着,成先生是留在书法史上的人物,他靠的是其作品说话!

成忠臣书法缺点:成忠臣45岁患眼疾,如今己成重症视力残疾人。他写小字可能力不从心,小字是他的弱项。欣赏其小字只能从早年画作题款中。眼疾原因使他心中似乎打开了一扇窗,对书法的理解体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变法突变而达到新的高度。




九,周慧珺

作为专业有影响的女书法家,周慧珺成名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得过沈尹默前辈亲授。其书法一生致力于米芾,王铎,而且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米芾书法粗实,劲利的特征,过于夸张的结体,在周慧珺笔下,显得温腕而平实,仍不失其腾跃高蹈,昂扬向上的意趣。由于周慧珺文化层度不高,缺少深厚的书学底蕴,加上只学米芾一家,兼学王铎,但未得二人精髓,但在米芾体势上学的不错,左歪右侧,但缺乏米芾的内在精神。在气息上,感觉完全没米芾的灵动,笔画直来直去,楞头楞脑,没有精神面貌,格调不高。

周慧珺书法尽管看上去有一种力气,让人感觉浑厚苍茫,气势磅礴,实则虚张声势,空洞无物。真在笔法上的毛病是直来直去,缺少慰藉,书法的起笔,收笔讲究逆入回收,藏头护尾。而周慧珺起笔,收笔地方都入笔即行,直来直去,其笔画形态没有起伏。在行笔速度上,一味求快,没有节奏,而导致她的行草书过于滑顺,枯而燥。另在章法上,喜欢大字配小字,不协调。笔者认为,周慧珺功力有余,但学养不足,加上晚年也随时流去追求创新,流入时弊,不断没创出新,反而把早年表现的古意完全消失,取尔代之的是迎台时流的俗态。其晚年书法较之前的越来越流滑,越来越套路化,早年学的技法在逐步消失,创作的思维和激情在慢慢退化,越来越江湖化。笔者认为,这位前辈晚年想创新缺的是文化底蕴,和深厚的传统根基作支撑。

周慧珺书法缺点:字体结体过于紧缩向内,结体不成舒阔达远,结构过度拥挤,不成舒展。其结体内偏,不张扬,字枯而燥,险而俗。




十,孙晓云

作为当代唯一的女书协主席,孙晓云可谓功成名就,她的书法是从童子功起步,有六十多年的习书生涯,功底扎实。孙晓云书法主要以行草为主,但以中小字为佳,其书法深入二王及帖学传统。其几十年坚持不懈的临帖,可以说她对笔法是相当娴熟约,结体严谨,自然优雅。观其中小行草书,结体灵动,沉着而流畅,笔法跳跃感强,点画精到,令人称赞!

如果以一个普通女书家来要求孙晓云,绝对是一个出色的书法家。但今天我们是以一个当代一流书家来评论她,那就要站在专业的书法高度上评价,孙晓云尽管有她自已的结字特点和风格,但远没达到一个高度。究其原因,并不是她本身不够努力,而是书法不是单纯的写字,更不是单纯的技法,是内在学养通过笔墨对外的释放。这也说明为什么自古的书法大家都是贯通古今的大学者的原因。而如今书坛大部分人都放弃了个人修行,而单纯追求书法的技术,走的是术法,这是小道技巧,难成气候,是缺少文化所致。

孙晓云书法在古人基础上没形成自我个性,缺少文气,内功不足是她的一个短板,所以在她书法中缺少气韵,行笔结字矛盾很多,笔画中的行笔缺少变仛,她研习过帖学,但在碑学上没深入过,这从她的隶书中不难看出,其隶书在字形外观上缺少传承,基本上是由着自已的性子来,另缺少篆书书法的训练,笔力,骨力,抑或不够。考察一下,古代到民国,那一个书法根基深原者不是以写碑学,而融入行草书而成就自已的?这样的行草作品才有一种厚重,古朴,力透纸背之感。

孙晓云书法缺点:从严格意义上讲,写小字只是写字,与书法无关。小字与大字是完全不同的笔法。写大字需要在笔法,使转,运笔上都到位,而孙女土的弱点恰是写不了大字,靠描笔来勉强造作。再是由于缺少隶、篆书基础,其书作中缺力古韵,不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