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一直都不缺武则天的黑料,什么杀女儿、杀儿子、杀外甥,只要是与她有过交集的人一命呜呼了,都被史书说成是武则天给害死的。
写史书的人都一致认为:武则天,是和吕后一样坏的女人。
吕后一辈子干过最残忍的事情是什么?就是将戚夫人做成人彘。
于是,史书也将吕后做过的事情,给复制到了武则天的身上,说她也将自己的情敌——王皇后和萧淑妃,都砍了四肢,浸泡在酒坛子里,做成了“人彘”。
武则天与王皇后、萧淑妃究竟有什么深仇大恨?那时候唐高宗李治可还活着,她这么做,就不怕恶心到自己的老公唐高宗吗?
武则天14岁进宫,起初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小老婆,不过,在李世民美女如云的后宫中,她并不是特别受宠,直到李世民去世,也只是一个正四品的才人。
李世民去世之后,武则天与其他没有生育子女的嫔妃一起,被送入感业寺,被迫出家为尼。原本要在感业寺中孤独终老的武则天,居然奇迹般地回到了皇宫,摇身一变,成为了新皇唐高宗李治正二品的昭仪娘娘。
史书上都说,武则天能够顺利从感业寺回到皇宫,是“善良”的王皇后的功劳。
王皇后,是唐高宗李治的元配妻子。王皇后爷爷的兄弟王裕,娶的是唐高祖李渊的妹妹——同安大长公主。在同安公主的推荐下,唐太宗李世民才选定了王氏,成为李治的晋王妃。
李治登基之后,王皇后在唐高宗面前极力替武则天说好话,唐高宗才决定将武则天从寺庙中召入宫中,立为二品昭仪。
初,武皇后贞观末随太宗嫔御居于感业寺,后及左右数为之言,高宗由是复召入宫,立为昭仪。
——《旧唐书·卷五十一·列传第一·后妃上》
王皇后和武则天没什么交情,她怎么会帮在感业寺内当尼姑的武则天美言呢?如果唐高宗自己对武则天没有兴趣,也不会仅凭王皇后的几句话,就冒着风险,将自己父亲宠幸过的女人再接到宫里来。
所以,想接武则天入宫的,肯定是唐高宗本人,而王皇后,当时正受到独宠后宫的萧淑妃的压制,为了分散唐高宗对萧淑妃的宠爱,才卖了个顺水人情给唐高宗,没有极力反对武则天入宫。
武则天进宫之前,李治已有4个儿子:李忠、李孝、李上金、李素节。王皇后一直都没有生下孩子,而最得唐高宗李治喜欢的,便是当时的宠妃萧淑妃所生的儿子——素节。
眼见着李治对萧淑妃和素节的喜爱程度日渐上升,王皇后很担心,李治会立素节为太子,这样,生为太子生母的萧淑妃,便很快会取代皇后的位置。
于是,王皇后的舅舅中书令柳奭(shì),就替她想了一个主意:收养别人生的儿子,再以嫡子的身份,来和素节争夺太子之位。为了更加有取胜的把握,唐高宗的庶长子李忠,无疑是最佳的人选。
时王皇后无子,其舅中书令柳奭说后谋立忠为皇太子,以忠母贱,冀其亲己,后然之。
——《旧唐书·卷八十六·列传第三十六·高宗中宗诸子》
李忠的生母身份低下,应该只是一个宫女。以李忠的资质,以及其生母的地位,他根本不敢奢望自己有朝一日能成为太子。而现在,身为嫡母的皇后,居然愿意收养他为养子,这无疑是天下掉了个大馅饼。无论是李忠本人,还是他的生母,心里肯定都乐开了花。
而柳奭他们的如意算盘就是,即便王皇后一生都无法生育,日后一旦李忠继承了皇位,他一定会对将其拱上皇位的王皇后以及柳氏一族感恩戴德,而他的生母,也没有能力和王皇后争权夺利。
但是,李治并没有那么痛快地答应立李忠为太子。这里面自然有来自萧淑妃的压力。出于母亲的本能,萧淑妃当然早就能够看出来,王皇后打的是什么如意算盘。
所以,这个时候,王皇后同意将武昭仪接到宫中,无疑就让唐高宗李治欠了王皇后一个大大的人情。当然,为了还这个人情,自然就会同意立李忠为太子了。
果然,永徽三年(652年),李忠被册立为太子。而在这一年,武则天也顺利在皇宫内生下了唐高宗的第5个儿子,李弘。
随着武昭仪的到来,萧淑妃确实没有以前那样宠冠后宫了。而王皇后,随着养子李忠被顺利册立为太子,在短暂的兴奋过后,也不得不面对新的情敌,而且,这个敌人还是她自己引进来的。
不得不说,王皇后真的是一个很纠结的女人。她原本就不受李治喜欢,即便没有萧淑妃,她也不可能是皇宫中最得宠的女人。收养庶长子李忠,让他成为太子,只是为了让无儿无女的她今后有个保障,并不能让李治改变对她的态度。
可是,王皇后却偏偏看不透这些。她从来都没有像她的舅舅柳奭那样看得长远,她要的,无非还是丈夫的宠爱而已。
眼见李治从专宠萧淑妃,跑去宠爱武昭仪,王皇后的妒忌心,又开始作祟了。这一次,她又去找昔日的敌人萧淑妃结盟,去对付她们共同的敌人——武昭仪。
只是,王皇后和萧淑妃对付武昭仪的方法,确实也不怎么样。她只是不停地和萧淑妃一起,在李治面前说武则天的坏话。
一个女人在男人面前说另一个女人的坏话,是最不明智的举动,尤其那时候的李治和武昭仪,还处在蜜里调油的阶段。李治本身就对王皇后没什么好感,现在王皇后不停地说心爱女人的坏话,无疑只会招来李治更多的反感。
而萧淑妃也不是很聪明的女人。喜欢风花雪月的李治,即便宠爱武昭仪,也没有说彻底将萧淑妃打入冷宫,更何况,那时候在他眼中,素节还是最出色的儿子,所以,时不时地,李治还是会到萧淑妃的宫里去。可是,萧淑妃却和王皇后一样,只会喋喋不休地说着他心爱女人的坏话。
皇帝来后宫的目的,就是找乐子、放松心情的,王皇后和萧淑妃倒好,变成了苦大仇深的告状大会,还都是些没影的事,哪个男人听了会有好心情。
最后的结果就是,李治更加频繁地去武昭仪宫中,而远离王皇后和萧淑妃这两个因妒忌而让他觉得丑恶的女人。
俄而渐承恩宠,遂与后及良娣萧氏递相谮毁。帝终不纳后言,而昭仪宠遇日厚。
——《旧唐书·卷五十一·列传第一·后妃上》
要说武则天没有取代王皇后的心思,那肯定是不现实的。哪个妃子不想当皇后,更何况是武则天这样有野心的女人。但是,起决定性作用的,还只能是掌握生杀大权的李治。
唐高宗废除王皇后的理由,是因为王皇后和其母亲柳氏,在皇宫行巫蛊之术。唐高宗以这个事件为契机,罢免了王皇后的舅舅柳奭(shì)的宰相职权。
后惧不自安,密与母柳氏求巫祝厌胜。事发,帝大怒,断柳氏不许入宫中,后舅中书令柳奭罢知政事,并将废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固谏,乃止。
——《旧唐书·卷五十一·列传第一·后妃上》
尽管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一直坚决反对唐高宗废掉王皇后,不过,劝得了一次,却劝不了第二次,李治最终还是我行我素,将王皇后和萧淑妃废为庶人,并且立即册立武则天为新皇后。
永徽六年十月,废后及萧良娣皆为庶人,囚之别院。
——《旧唐书·卷五十一·列传第一·后妃上》
但是,多愁善感的唐高宗李治,事后又鬼使神差地跑到别院里,去看望被幽禁的王皇后和萧淑妃。
当他看到昔日享受荣华富贵的王皇后和萧淑妃,居然被幽禁在没有窗户、只有一个送饭的小口的密闭房间里时,不由得悲从中来,觉得她们俩实在是太可怜了。
初囚,高宗念之,闲行至其所,见其室封闭极密,惟开一窍通食器出入。高宗恻然,呼曰:"皇后、淑妃安在?"
庶人泣而对曰:"妾等得罪,废弃为宫婢,何得更有尊称,名为皇后?"言讫悲咽,又曰:"今至尊思及畴昔,使妾等再见日月,出入院中,望改此院名为’回心院’,妾等再生之幸。"
高宗曰:"朕即有处置。"
——《旧唐书·卷五十一·列传第一·后妃上》
李治去看望被废的王皇后和萧淑妃的事情,很快就被武则天知道了。
很多人都猜测,是武则天的情报网,将这件事情悄悄地告诉了武后。可是,很大概率,却是唐高宗自己亲口告诉武则天的。那个时候的武则天,在唐高宗眼中,还是那个善解人意、温柔如水的女人。心中有了苦闷,李治当然会去找心中的白月光诉说。
敏锐的武则天当然不会认为这是一件小事。要知道,她当年就是用着同样的招数,才得以从感业寺回到宫里的。假使王皇后和萧淑妃真的被放了出来,即便没有当初的高位,王皇后的娘家人、以及当初反对“废王立武”的长孙无忌一派,就会重新将她武则天从皇后的宝座上给拽下来。
《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都认为,武则天是瞒着李治,私下派人将王皇后和萧淑妃各打了一百杖,然后,砍去四肢,丢进酒坛子里,还说这是“骨醉”。没几天,王皇后和萧淑妃就死了。
武后知之,令人杖庶人及萧氏各一百,截去手足,投于酒瓮中,曰:"令此二妪骨醉!"数日而卒。
——《旧唐书·卷五十一·列传第一·后妃上》
是不是光是看唐书上的文字记载,就可以感受到当时王皇后和萧淑妃鲜血淋淋的悲惨状?这就是史官们想要达到的目的。
可是,武则天真有必要做到这个地步吗?
首先,关于王皇后和萧淑妃的死因,在《旧唐书》中,就有自相矛盾的地方。
《旧唐书》一开始是说,王皇后和萧淑妃是被勒死的。
永徽六年十月,废后及萧良娣皆为庶人,囚之别院。武昭仪令人皆缢杀之。
——《旧唐书·卷五十一·列传第一·后妃上》
可是,接下来的一段,就说武则天将王皇后和萧淑妃做成了“人彘”,还说“令此二妪骨醉!”。
《资治通鉴》中就更离谱,说王皇后和萧淑妃被做成人彘后,过了几天死了,然后又被斩了。
武后闻之,大怒,遣人杖王氏及萧氏各一百,断去手足,捉酒甕中,曰:“令二妪骨醉!”数日而死,又斩之。
——《资治通鉴·唐纪十六》
很想问史官们,王皇后和萧淑妃到底死了几回?到底哪一句是真的?
即便“人彘”这一说是真的,王皇后和萧淑妃两个弱女子,被杖打一百,估计差不多也就没命了,即便没有马上断气,也是气若游丝了,怎么可能被砍了手脚之后,还能在酒坛子里活上好几天?
杖打一百,连大男人都不一定能挨得住。在明朝嘉靖初年的“大礼仪之争”中,那些反对嘉靖皇帝“认亲爹”的大臣们,可就有被杖打死的。
当年戚夫人被吕后做成人彘,没有事先被杖打,所以,才得以能活上一段时间。
或许是写《旧唐书》的史官们,想要将武则天形容成比吕后还要狠毒的女人,于是,就给擅自加了戏。
值得注意的是,唐高宗李治去世后的第二年,嗣圣元年(684年),唐代文学家骆宾王创作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中,并没有提到武则天将王皇后做成人彘这件事,只提到了“弑君鸩母”。这里的“鸩母”,指的就是,武则天有毒死昔日的国母王皇后。
如果武则天确实有将王皇后和萧淑妃做成人彘,那骆宾王不可能在檄文中放过这么“令人发指”的罪状。
所以,可以断定,武则天 “将王皇后和萧淑妃杖打一百、再做成人彘”的这一传闻,完全是唐代以后的人杜撰的。至少在武则天还是皇太后的时候,并没有这样的传闻。只是后来随着武则天称帝,大家为了表达对“女人当皇帝”的不满,才将吕后的罪状,经过夸大,安在了武则天的头上。
再者,退一万步说,武则天即便真有这个心,她当时也不敢这样做。
那个时候的武则天,即便力排众议,好不容易当上了皇后,但是,长孙无忌等人对她的威胁,并没有解除,两边的敌对情势,反倒是更加的白热化,随时都有可能被对方抓到错处,所以,武则天还远远没有到可以为所欲为的时候。
试想一下,如果武则天真的将王皇后和萧淑妃给做成了人彘,长孙无忌势必要跳出来,和唐高宗理论了:“当初说武昭仪是蛇蝎心肠、不配母仪天下,你还不信,现在狐狸尾巴露出来了吧,居然效仿毒妇吕后,将前皇后做成人彘,你总应该看清楚她的真面目了吧。”
即便长孙无忌不这样说,唐高宗李治,也不会容忍这样心狠手辣的女人睡在自己旁边。如果换作是你,知道自己的枕边人曾经将别的女人砍了手脚,你会是个什么心情?
王皇后和萧淑妃,最有可能是被太监勒死,或者是被逼自杀的。而下令的人,很有可能就是唐高宗李治。
唐高宗当时想要废掉王皇后,让武则天取而代之,并不完全是出于对武则天的宠爱,更大的目的,是为了摆脱长孙无忌对他的控制,从而夺回实权。
唐高宗后来也想明白了,在王皇后收养李忠,并以“嫡长子”的身份,请求将其立为太子的这件事情上,长孙无忌不但跟着掺和了,没准还是主谋。当时,包括王皇后的舅舅柳奭(shì)在内,大部分手握实权的朝廷重臣,都是看长孙无忌的眼色行事。
奭与尚书右仆射褚遂良、侍中韩瑗讽、太尉长孙无忌、右仆射于志宁等,固请立忠为储后,高宗许之。
——《旧唐书·卷八十六·列传第三十六·高宗中宗诸子》
别看唐高宗李治一副好好先生的模样,好歹体内流淌着唐太宗李世民的血,怎么可能会是一只软弱的小绵羊。他对长孙无忌不但要控制自己、还想要控制自己下一代的做法,一定感到气愤不已,更坚定了他要除掉长孙无忌的决心。
帝王家的孩子就是如此,什么舅舅、外祖,再亲近也都只是臣子,怎么可能会让他们凌驾于皇权之上。
“废王立武”,其实就是唐高宗李治,对一直把控朝堂的亲舅舅长孙无忌的宣战。
唐高宗在别院里看到王皇后和萧淑妃的惨状时所动的恻隐之心,应该是发自内心的,但是,那也只不过是一瞬间的情感。
等到唐高宗回到朝堂,被长孙无忌等人一气,他心里的天平,自然又会从儿女情长偏回到皇权一边。为了杜绝自己今后再动恻隐之心,更是为了彻底断了长孙无忌一派人的希望,于是,就下令将王皇后和萧淑妃给秘密处决了,这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情。
而武则天,只要在一边扮演“知心姐姐”就好,哪里还需要多此一举,让李治提前见识到自己杀伐果决的一面。
男人不一定会讨厌有手段的女人,但一定不会喜欢心思恶毒的女人。
《旧唐书》上说,萧淑妃被囚禁的时候,曾经诅咒,让武则天变成老鼠,而她会变成一只猫,去扼断武则天的脖子。武则天听了非常生气,所以,宫中从此禁止养猫。
庶人良娣初囚,大骂曰:"愿阿武为老鼠,吾作猫儿,生生扼其喉!"武后怒,自是宫中不畜猫。
——《旧唐书·卷五十一·列传第一·后妃上》
到了《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就变成了,萧淑妃是在被武则天做成人彘之前,才说的这一席诅咒的话。而武则天因为害怕萧淑妃真的会变成猫来报复她,就禁止宫中养猫。
可是,在长寿元年(公元692年),已经称帝的武则天,却向百官们展示自己训练的猫和鹦鹉,称它们可以和平共处。结果,猫咪饿了,很不给面子地将鹦鹉给吃了。
(公元六九二年)太后习猫,使与鹦鹉共处,出示百官。传观未遍,猫饥,搏鹦鹉食之,太后甚惭。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一》
《资治通鉴》中出现的这种自相矛盾的说法,可以证明,武则天当时并没有禁止宫中养猫,她也根本就不害怕猫。
因为害怕再出现武则天这样的女皇,史书就刻意将武则天塑造成一个心狠手辣、极度残忍的女人。并将她和吕后,立为天下女人的反面教材。
难怪会给武则天立这样一个无字碑:
说她功德无量,这不是在打那些拥护李唐的人的脸吗?
说她十恶不赦,唐中宗李显可没这个胆量诋毁自己的母亲。
所以,就干脆啥也不写吧,是好是坏,你们自己去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