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大全网 - 海量说明书在线查询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孔子姓什么?原名叫什么 孔子为啥要周游列国?三分钟带你了解孔子的一生

众所周知,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那对于孔子的生平,你了解多少呢?孔子的真名叫什么?孔子小时候成长环境好吗?他的一生又经历了什么呢?他为什么会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呢?

一、孔子的出生

孔子的祖先原是宋国的贵族,到了孔子前三四代,由于宋国统治集团的内部倾轧而逃到鲁国避难,这贵族的世家也就没落了。

孔子的父亲叫纥(hé),是鲁国一个职位不高的武官,很有力气。(孔子身强体健,很可能就是遗传了父亲的好体魄)

孔子的母亲姓颜,叫徵在。孔纥和颜徵在很希望生一个儿子,他们曾在山东阜南的尼丘山祷告过,所以生了男孩后,他们就给这孩子取名为叫丘,别名仲尼。所以孔子的真名是孔丘,当然被后人习惯上尊称为孔子。

二、孔子的少时成长

因孔子的父亲与母亲是老夫少妻,相差有四十来岁,且两人的结婚是没有经过社会上同行的完备手续的,孔子父母的结合既不符合当时的礼制,而当时的礼制又特别沉重地约束着妇女,为此孔子的母亲日子过得并不舒心,而孔子也因此从小就养成谨慎小心、善于应付人,并习惯遇事有所思索的性格

孔子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十七岁时没了母亲,但孔子是有志气的,十五岁就立下要学好各种知识和本领的志愿。而孔子所在的鲁国,是有比较完备的文化遗产的,鲁国的文化氛围也为孔子的好学创造了条件。由于刻苦学习,孔子逐渐成了博学多能的人,名气也随之越来越大,在三十岁左右有了第一批弟子。孔子是第一个把贵族垄断的文化教育普及给一般人的人,也就是“有教无类”。

三、孔子开启周游列国之旅

人啊有了本领就想要施展抱负,孔子也不例外。在当时的社会环境熏陶下,从政可能是最能施展本领的舞台,所以已经有了一些本领的孔子在政治方面也是抱着跃跃欲试的心态。但当时的鲁国三大贵族当权,对于“三桓”的擅权,孔子是不满意的,连国君鲁昭公也被驱逐出国,孔子更加看不下去了。于是,三十五岁的孔子,带着他的弟子选择去齐国试一下,但齐国的执政者晏婴和孔子在政治主张是敌对的,所以孔子在齐国的政治活动以失败告终,只得回到鲁国。

回来后,孔子定下心来,将全副精神放在教育事业上。等到五十一岁时,孔子有了真正从政的机会,在鲁国当了中都宰(相当于现在首都的市长),做了一年就很有成绩,后来一步步升到司寇(管司法方面的首长)的位置。等到孔子做司寇的第二年,在夹谷之会上,帮鲁国取得了外交上的重大胜利,齐国归还了之前侵占的鲁国城池。孔子也借此进一步提高了自己在鲁国的声望,开始慢慢在鲁国实行他那一套要求统一的主张,本质上就是首先要削弱贵族的力量。但是在齐国的离间之下,加上孔子的主张在鲁国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最后孔子被逼离开了故乡,这一年孔子五十五岁

离开鲁国之后,孔子又先后去了卫国、晋国,又辗转回到卫国,接着去了陈国。周游数年,到六十三岁那一年更是奔波不断,自陈到楚国的边境,又自楚国的边境返回卫国。这期间,孔子还经历了过匡城被拘留、过宋国遭到迫害,以及被乱兵围住绝粮数日的艰难时刻。这一漂泊就是十四年,孔子的政治活动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究其根本原因,还是他的政治主张和当时社会变革的现实相矛盾。孔子思想和政治主张中最光辉的一点是提倡仁,仁就是爱人;但孔子又主张用礼来制约人,同时主张礼教、礼制,就是说孔子还是信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一套,所以孔子的政治主张虽然含有新的因素,但是还是坚持以周天子为首的旧贵族的统一,不符合社会变革的潮流,也就不能不失败。

结束了十四年的异乡生活后,在六十八岁那年,孔子又回到了家乡鲁国

四、孔子的晚年

这十四年,虽以政治活动的失败告终,但是却极大地增加了孔子的经验和知识,也让他接触了更多和自己见解迥然不同的人物,这使他的眼界更广阔、观察事物的能力更深刻了。并且,关怀政治和热衷功名富贵是两件事,往日孔子对这两件事是不大分得清楚的,而十四年的漂泊教育了他,他在这方面多少有些看开了,更愿意去做爱做的事,那就是文化教育工作。孔子也认识到只要能发生政治影响就是政治,不一定非要到衙门里去办事才算从政;

基于此,他更把文化教育事业担承了下来

其实,在三十岁左右就开始从事教育工作的孔子,在任何时期不曾放弃过学习,也不曾放弃过教育活动,真正践行了“学不厌、教不倦”

但在阶级社会里,孔子的思想还是不可避免的受到一定的限制,比如他虽讲究踏实,但反对劳动教育。

尽管如此,孔子的教育方法还是有很多的可取之处,因此施教、注重启发、以身作则、踏实虚心。也正是孔子这数十年如一日的悉心教导,也才有了颜渊、冉有、子贡等众多有才学的弟子。

而孔子在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批评向弟子进行教育时,本人也是中国最早的历史学者之一,他着手编写了历史著作《春秋》,因《春秋》有孔子个人的主观看法,还不足以被称为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史书,但仍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作品。《春秋》是中国保存下来最早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编年史。它具有鲜明的时间观念,记载历史事件,天文现象发生的年月日都很精确,它的另一个特点是神话色彩很淡,主要是写人的历史,这在两千多年前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此外,孔子对于音乐也是有很深感情的,对音乐也是十分精通的,更是把诗歌当作向弟子进行教育的重要项目之一。孔子既把诗歌音乐和教育联系起来,把诗歌音乐和政治联系起来,还把它当作了具有极其重大意义的组成部分。于是,在晚年时期,孔子就把整理当时流行的诗歌和音乐当作了首要的工作。而正是主要靠了他的整理、提倡、保存,那部辉煌的古代诗歌总集《诗经》,才广泛流传起来

继续教育工作、编写《春秋》、整理诗歌和音乐,这其实就是孔子晚年所干的三件大事。这时,孔子已经七十岁了。

上了更高的岁数,不可避免的要看到身边的人逝去。六十九岁时,他唯一的儿子孔鲤去世了,老年丧子总是伤心的事。更为不幸的是,过了两年,孔子心爱的弟子接连去世,先是颜渊,后是子路,最好的弟子和最亲的弟子都离开了他,孔子更是受到打击。公元前479年,这年的春天,孔子病了。在卧病7天后,七十三岁的孔子去世了。一代伟人就这么落幕了,不过在那个年代能活到古稀之年已然是高寿了。

孔子的一生,既是坎坷崎岖不得志,也是波澜壮阔寄后人。他也曾在挫折面前感叹命运弄人,也曾为自己的抱负四处奔波,也会被时代的陈旧思想所限制,却也在不断地提升自我,好学不倦,将好的思想传递给无数学子。

伟人终会落幕,但他的光辉思想却是永恒的。作为后人,我们还是要懂一点孔子,更要学一点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