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历史上最会用人的皇帝,很多人想起来的应该都是刘邦或者李世民,但毛主席评价“历史上最有学问、最会用人、最会打仗的皇帝”却另有其人,究竟是谁呢?东汉光武帝刘秀。
为何刘秀能获得如此高的赞誉?
雄才大略的刘秀,统一全国、重兴汉室。有如此作为的皇帝肯定会用人,不然就不可能有“光武中兴”了。要想用人,必须先有人可用。如何吸引人才呢,这方面刘秀还真是一把好手。
很多人认为,之所以英雄豪杰都乐意投奔刘秀,是因为他是汉室宗亲。其实不然,虽然刘秀确实是刘邦的后人,但事实上只是个南阳的小地主,丰收季节还去集市上卖米呢;而且王莽也一直打压刘邦的子孙,所以汉室宗亲并不太重要。
刘秀能吸引人才还是因为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声望。人格魅力方面不必多说,恢宏大度、宽厚待人。但酒香也怕巷子深,刚开始世人很少知道刘秀,真正使刘秀闻名天下的则是昆阳大战。昆阳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之一。整个过程中,主心骨刘秀充分展示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王莽大兵压境,他只带了十二个人,果断突围求援,然后里应外合,以大约两万的兵力,击溃了四十二万的王莽新军。从此刘秀声名远播,也正是从昆阳大战之后,很多豪杰有了投奔刘秀的念头。
“大树将军”冯异刚开始为新朝效力,当被绑到刘秀面前时,立马觉得刘秀是人中龙凤,当即表示愿降。最后还把几个好哥们,銚期、段建、叔寿、左隆……一并推荐给了刘秀。
公元二十三年十月,刘秀逮着机会出使河北,开始单干。事实上刘秀还没到河北呢,很多豪杰立马追上来了。王霸、杜茂、马成、邓禹……刘秀一下子就多了几十个大将。到了河北后,北方豪强耿弇、耿纯、刘植也先后表示以后就跟着刘秀了。这些人都是后来“云台二十八将”中的成员,足见刘秀的声望和人格魅力。有这么多人才了,那刘秀是怎么用呢?
无论是主动投靠还是被劝降的,刘秀大都亲自接见,就是先“面试”一番,以便有个初步了解。具体任用的,再结合其他人意见。因此刘秀绝大多数的人事安排都没什么纰漏,当然朱浮是个例外。
具体来说,刘秀的知人善任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本地人办本地事。刘秀刚到河北不久,就被王郎四处追杀。为了击败王郎,让自己站稳脚跟,刘秀决定联手拥兵十万、却一直保持中立的真定王刘杨。但谁去当这个说客呢?
思来想去,刘秀决定让刘植去。派刘植去的原因有三:
首先刘植也是河北本地人,对当地情况了如指掌;其次他和刘秀、刘杨一样,都是刘邦后人;更重要的是他和刘杨本来就有交情。最终刘植不负重托,联手刘杨成功。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吴汉。南阳人吴汉在北方贩马很多年了,他喜欢交朋友,所以在河北一带很有人脉。他一听说刘秀来河北了,就主动率军投奔刘秀。
平定王朗后,河北大小武装还有上百万之多。刘秀依然发愁,因为自己占领的地盘都被更始帝的手下接管了。派谁去要回地盘,招募骑兵呢?最终派吴汉。
首先吴汉有勇有谋,胆识过人;其次就是前面提到的,吴汉人脉很广。结果吴汉更让人刘秀满意,他只率领几十人就诛杀了刘玄的手下,成功夺回了地盘并招募到好万骑兵。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耿弇招兵,马援劝降军阀隗嚣手下将领等等。知人善任的第二个方面,是刘秀用人不论资历年龄,只考虑才干,比如耿弇。耿弇是谁?《三国演义》里刺杀曹操的少府耿纪,就是耿弇的后人。耿弇二十一岁时,就因崇拜刘秀,放弃投奔刘玄的打算,主动投效刘秀。耿弇本身就有自己的部队,所以刚跟着刘秀打仗时,多被任命为前锋或者是机动部队,但很少独自领军远征。
公元29年,刘秀的队伍征战各地,用人已经有些捉襟见肘,但身后的齐鲁大地还被好几个军阀占据。如果不平定的话,否则容易腹背受敌。派谁去?反复思索后,刘秀决定让耿弇统率三军。
这时候的耿弇才26岁,有些谋士并不赞同,认为耿弇太年轻;有些多年的老部下,则表示不服气。但刘秀依然认为耿弇能够胜任,忠诚不必多说,主要是因为:
耿弇智勇双全,而且从小就跟着家里人治理军务,经验不比其他人少;其次,耿弇善用骑兵制敌,而且他麾下的骑兵多是他自己的老部下。
独自带军的耿弇在齐鲁甩开了膀子打,将“围点打援”、“声东击西”等战术发挥到了极致,最终“屠城三百”,平定齐鲁。话说回来了,刘秀为何能让这么多的能人志士为自己玩命呢?那就是“推心置腹”。
公元24年,刘秀在河北先后击败铜马军、高湖军、重连军,先后投降的人共有几十万。为了让他们心安,刘秀封以上军队的头领们为列侯。但很多降卒还是担心刘秀会痛下杀手,一时军中流言四起,手下的将领都担心哗变。
刘秀知道后,连盔甲都没穿,就骑着马开始到各个降营里嘘寒问暖,亲切地和降卒们交谈,亲自做思想工作。谁都没料到刘秀会亲自来到军营里头,很多降卒都被感动了:“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于是人心悦服、军心安定。
对于投降的人尚且有如此的诚意,就别说对待主动投靠的人才了,这也正是刘秀的过人之处。后世曹操的“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其实就是效仿光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