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司马光有自己的主意,删。
司马光的删节倒也不能说是武断,因为孟子这番话实在太敏感了,以至于儒家知识分子各站一方。
有人说孟子确实这么讲的,有人说孟子不可能这么讲,分明是被诬陷了,也有人说孟子虽然这么讲过,但不能从字面上理解,背后还有一层弯弯绕的道理。宋朝以后,孟子的地位越来越高,对这段话到底应该怎么理解就越发敏感起来了。
那么,孟子到底有没有说过这番话呢?这要到孟子自己的书里去找线索。
在《孟子》的记载里,关于该不该出兵伐燕,孟子确实做过明确答复。话题是被一个叫沈同的人挑起来的,原文是这样的:“沈同以其私问曰:‘燕可伐与?’”
这个描写特别耐人寻味,因为别人向孟子请教什么问题的话,直接问就是了,偏偏这位沈同不是直接问,而是“以其私问”,也就是以私人身份提问。既然特意强调这个私人身份,也就意味着虽然沈同的身份于史无考,但他一定是齐国的官员或者齐宣王的亲信。
很可能齐宣王想从孟子这里得到一句肯定,然后拿这位虽然派不上什么实际用场,却拥有强大号召力的国际一流学者的意见,给自己即将发动的侵略战争背书。
但这么不要脸的勾当,实在不方便明说,所以派了沈同以个人身份去探孟子的口风。
孟子也不傻,就算当时没有反应过来,至少事后和弟子们著书立说的时候充分反应过来了,所以写出来的不是“沈同问曰”,而是“沈同以其私问曰”。
面对如此敏感的时政问题,孟子的回答直截了当,结论只有一个字:“可。”
接下来陈述理由,也很简单:“燕王哙没资格把燕国送给别人,子之也没资格从燕王哙手里接收燕国。”孟子还做了一个类比,说这就好比你很喜欢一个人,于是未向国王请示就把自己的官位和俸禄都送给了他,而他同样未经国王任命,就从你手里接收了你的官位和俸禄。
孟子这番话,乍听上去特别合情合理,但仔细一想,又觉得不太对劲——难道尧禅让给舜,舜禅让给禹,就都有资格吗?
如果说燕王哙的身份只是一介诸侯,头上还有周天子,但周天子早就没有实际控制力了。如果咬住这个名分问题不放的话,那么孟子本人不去帮周天子的忙,反而尽在大国诸侯这里推行王政,这就更说不过去了。
无论如何,沈同和孟子的问答就这么告一段落了。沈同很有可能回去向齐宣王转述了孟子的结论,然后就是匡章统兵,大举北伐的事情了。
后来有人去问孟子:“听说是您建议齐国去打燕国的,真是这样吗?”
孟子的回答依旧斩钉截铁:“没这回事。”
难道孟子翻脸就不认账了吗?倒也不是,他是这么解释的:“沈同曾经以私人身份问过我燕国能不能打,我说能打,他们就真的去打燕国了。但如果沈同当时多问一句:‘谁有资格去打燕国呢?’我就会说:‘只有上天的代理人才有这个资格。’”
孟子所谓“上天的代理人”,原话是“天吏”,“官吏”的“吏”,后来成为一个很重要的政治概念。举一个例子,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二月六日,宋朝最后的武装力量和蒙元军队在山海面展开决战。宋军全军覆没,陆秀夫背着小皇帝投海而死,南宋就此终结。
当时在蒙元一方的战船上,文天祥作为俘虏亲眼目睹这一切,于是长歌当哭,把山海战比作长平之战。
文天祥在恸哭之中呼唤“天吏”,希望有朝一日出现满怀仁爱的圣君拨乱反正,统一天下。
“天吏”作为上天在人间的代理人,严格来说该有半人半神的属性。天意总不会错,所以跟着天意做事,执行天意,当然也不会错。然而麻烦就麻烦在“天意从来高难问”,儒家又是骨子里的无神论者,说天意,说鬼神都只是“神道设教”,是高级知识分子为了治理民众而编造出来的。
所以当时间久了,说起天意的时候难免会觉得底气不足。孟子并不真的相信天意,他所谓的天意,归根结蒂只是民心,只要顺应民心就是顺应天意。而在齐国伐燕这件事上,看上去真有几分顺应民心的意思,所以孟子的心情恐怕很有几分纠结。
齐国伐燕,虽然开局很顺,但后续表现并不太好,那么从结果反推原因,只能说明齐宣王并非天选之子。所以孟子在抛出了“天吏”的说法之后,又做了一个类比,说这就好比有人问杀人这种事做得还是做不得,回答当然应该是“做得”,但只要再问一句“谁有资格杀人”,那么答案一定就是“法官才有资格判人死刑”。而齐国这回攻打燕国,等于是一个和燕国一样的国家去打燕国,我怎么可能支持呢?
孟子的意思是,齐国显然并没有受到天意的眷顾,或者说并没有得到老百姓的拥戴,所以伐燕战争没有任何正义性可言,自己当然不会支持。而在齐宣王看来,天意也好,民心也罢,明明都在自己这一边嘛。齐宣王的想法来得相当正常。
《资治通鉴》记载,匡章率领的五都之兵一路上如入无人之境,燕国军队不但不抵抗,反而大开城门。然后,齐国军队严惩了燕国内乱的两大罪魁祸首:把子之“醢”了,也就是剁成肉酱,把燕王哙也给杀了。
处理方式残忍而且过分,见出齐国要把禅让这种危险的想法扼杀在摇篮里的坚定决心,也不管用到的残酷手段对于燕国老百姓来说是不是太有侮辱性了。但反正醢也醢了,杀也杀了,下一步才是最要紧的:该怎么安排燕国政治呢?
按说邻国帮忙平定内乱,春秋时代就有标准模式的:首先需要找到顺位继承人,就算不考虑顺位问题,至少也要在前任国君的兄弟和儿子当中选出一位,把他推上国君宝座,用武力帮他站台。然后,如果图的是名,那就秋毫无犯,不要报酬,要的是江湖地位;如果图的是利,那就从新任国君手里索要土地和财富。无论图的是名是利,终归自己扶植起来的邻国国君是会亲近自己的。
但是,时代变了,齐宣王有新想法了,他在盘算要不要顺水推舟,把燕国全境吞并下来,让燕国从此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