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子的教育是历朝历代中最注重的,一般情况下,皇子满6岁便要进入上书房拜师学习,从早晨天不亮一直到夜幕降临,每天十几个小时,十数年如一日,其艰苦程度远高于当今的学生。
俗话说的好,名师出高徒,能够给皇子当老师自然也不是一般人,绝对是当今天下最有名的大儒,在清代,著名的帝师如张廷玉、鄂尔泰、朱轼、徐元梦等哪一个不是学富五车,人品文章享誉天下。尽管如此,在封建专制时代,等级制度森严,帝师地位再高,终究是皇帝的臣属,两者之间还是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当然,在制度之下,也有师生感情极为融洽的例子,在清代历史上,嘉庆帝和他的老师朱珪便是一对师生情深的代表,也可以这么说,在有清一代,朱珪是当之无愧名气最大的帝师。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朱珪开始担任皇十五子颙琰的老师,朱珪不但教授了颙琰文化知识,还教会他如何修身养性,师生之间的感情笃深,当朱珪第一次离开颙琰的时候,师生赠言互勉,依依不舍。
第一次的分别就是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各省举办三年一度的乡试,按惯例,朝廷要委派中央官员监督各省考试,是为学政,朱珪被乾隆帝任命为福建学政,虽然这是一个临时的差事,但对于颙琰来说,这是老师第一次离开自己,二人可谓依依不舍。
临行前,朱珪赠颙琰“养心、敬身、勤业、虚己、至诚”五箴,同时颙琰也不忘赠诗一首送于恩师,师生之情跃然纸上。
第二年,朱珪再度奉命赴福建正式出任学政,不过这次不是临时出差,颙琰的离别情绪更显得深厚与强烈。朱珪动身赴任前夕,颙琰洋洋洒洒撰写长律六章送别恩师,其中就有:“欲去难留可若何,片言相赠耐吟哦”的诗句。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是乾隆帝的八十大寿,又是朱珪的花甲之年,颙琰竟然不顾避讳,情不自禁地在贺诗中把父皇乾隆和朱珪联在一起,做了一首诗,曰:“圣主八旬寿,鸿儒花甲年......”其中还有一句“文笔超韩柳”,这一句显然有些过誉,不过这反应了颙琰对朱珪的真实感情。
嘉庆四年(1799年),太上皇乾隆刚去世,嘉庆帝便立即召回朱珪,他希望得到恩师的辅佐,朱珪接到上谕后,即刻风雨兼程赶赴京城,在途中,朱珪便上疏陈说己情。朱珪抵达京城后,因师生二人分别有年,重逢时,嘉庆帝居然抱着恩师朱珪痛哭,这种情景实属罕见。
在外人看来,朱珪和嘉庆帝有着不一般的情分,然而就在若干年后,发生了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那时的朱珪已经是官居一品的大学士,且又年逾75岁高龄,居然被自己的学生嘉庆帝“革职留任”了。
事情发生在嘉庆十一年(1806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正是寒冬季节,嘉庆帝在乾清门召对臣工,召对结束后,按惯例嘉庆先还宫,然后大臣们再往外退。此时,大学士朱珪拖着早已僵硬的双腿蹒跚走到乾清门外西侧的月华门时,精神恍惚差点晕倒,御前大臣丹巴多尔发现不对,马上唤来南书房太监照顾朱珪退朝。
两名太监情急之下搬来一个凳子将朱珪抬了出去,这一幕被一位领侍卫内大臣看到了,以“有违体制”(朱珪做在凳子上,就如同在大内坐轿子一般,未经特许任何人没有此特权)为由,将丹巴多尔和朱珪告到了嘉庆帝那里,并上呈折子要惩办二人。
三天后,嘉庆发出谕旨,在谕旨中提到几点,首先,他认为在寒冬腊月里朱珪抱病上朝已属不易,且身体不好举朝皆知;其次,朱珪当时神情恍惚,怎样被抬出去显然已经没有意识,言外之意就是责任不在朱珪本人;最后,是太监用凳子抬出朱珪,所以说是太监违制。就这样,朱珪没有遭受重罚,而是加恩革职留任。
五天之后,朱珪病逝,嘉庆帝得此噩耗,心里悲痛万分,想想几天前还和恩师共商国事,如今却天人两隔,于是他决定要“亲临赐祭”,并从内库拨银2500两办理丧事,还给了一个“文正”的谥号,在朱珪的灵前,嘉庆帝回想与恩师的往事,眼泪夺眶而出,悲痛之情溢于言表。
朱珪去世后的三个月,嘉庆帝去西陵拜谒,途中数里外便是恩师朱珪的墓地,随即派英和“前往祭奠,以达朕怀”,如此师生情谊,放在一般人身上也是难能可贵,而作为皇帝,且不论嘉庆的功绩如何,但他敬师、爱师之心,在清朝诸帝中无人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