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拥有史上最高气运的男主角登场之前,我们得先多花一些篇幅来介绍另一位充满神秘色彩的人物——王莽。
很多人说王莽是典型的穿越者,这一点我们不作评论。不过王莽的一生,都仿佛笼罩着神奇的迷雾,他的很多所作所为,更是会令我们有一种熟悉的感觉。
"光武中兴成一统,金乌飞上天中央"。这是小说《三国演义》文末的一首诗篇中的一句。三国即形成于东汉末年,而东汉的开国之君即是本篇文章的主人公:光武帝刘秀。
刘秀,字文叔,南阳郡蔡阳人(今湖北省襄阳市枣阳市),刘秀和其兄刘縯本来也是南阳大地主出身。
在名声和家族的作用下,王莽20多岁时就被推举入朝为官。为官以后他并没有因此骄纵,反而是越发的谦恭简朴,常常将自己的俸禄和财产拿出来,分给穷人,赠给贤者。官职越做越高,名声越来越大,朝野上下,无一不知王莽才是当世的楷模,舆论和民意,都坚定地站在他的一侧。
新朝末年,大批农民起义爆发后,那个年代,讲究的是上阵亲兄弟,他们兄弟二人以复兴汉室为名,着手拉起了家乡的一支起义队伍,,而且大哥刘縯多年来广交豪杰,绝对是更有王霸之气的人物,所以起兵是以刘縯为首,南阳的刘氏亲友和市井豪杰们一并加入。也就是舂陵兵,当时刘縯被任命为司徒,刘秀为太常偏将军。
人并不多,由于都是亲戚,所以老少都有,拖家带口。装备也很差,除了必要的一些兵器以外,连马都没有,刘秀又常常将抢到的战马让给别人,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的坐骑都是牛……
在与王莽军队作战时,年仅29岁的刘秀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过人的胆识。在他的不断指挥下,汉军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即是昆阳大捷,当时刘秀与众义军将领皆被新朝四十万大军围困在昆阳城中,由于莽军太师王邑坚持"前歌后舞,喋血而进"的主张,誓言要血洗昆阳城,不断攻城,矢如飞蝗,导致起义军将领个个人心惶惶,萌生了各自的想法。正在这义军将要土崩瓦解的危急存亡之刻,刘秀却将团结尚有一线生机,散伙则必然是全军覆没的道理讲了出来。
并且自己还亲自带着一批勇士作为先锋前去突围。由于这番义理唤醒了起义军他们便拼死冲杀,最终应了《孙子兵法》中的"置之死地而后生,陷之亡地而后存"那句至理名言。他们冲破了重围,并且继续攻陷了长安和洛阳,成功地推翻了新莽政权。
当初楚汉争霸之时,刘邦被项羽一箭射中,由于主帅是一个军队的最高象证,为了稳定军心,同样是在这种危急时刻,刘邦也未曾慌乱,而是掩盖了自己的伤势,正是凭借着这种稳重,临危不乱的品性而最终击败了项羽。
新莽政权覆灭后,由于刘秀之兄刘縯性情暴躁,对更始政权甚为不满,加上更始政权内部有人早已对其有意见,故被更始帝杀害。刘秀听闻兄长被杀后,虽然无限悲痛,但仍然对更始帝表现得毕恭毕敬。
公元23年,借征讨河北兴起的王郎政权为由而乘机出走。开始为建立帝业作准备。他把河北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废除了新莽的苛政,整顿吏治,安抚百姓,得到百姓的拥护刘秀凭借自己的声望和政治手段,巩固壮大了自己在河北的势力。但他不恋酒色,事必躬亲,是一位难得的贤明之君,这些方面与汉高祖刘邦却又不太一样。
他与汉高祖刘邦一样,非常地重视人才的运用。如马援,岑彭,马武,耿龛等云台二十八将对他于当时仍旧动荡不安的局势中脱颖而出是起到很大的帮助的。刘秀的义军统一了黄河以北的地区,彻底与更始政权决裂。
公元25年,刘秀举行了登基大典,改元为建武元年。随后他又很快将更始帝刘玄的军队击败,而后占据洛阳,并选定洛阳为都。后面又通过十余年的时间相继消灭了其他的政权。
东汉王朝建立伊始,民生凋蔽,百废待兴,刘秀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及经济方面的改革,裁撤冗官,他同样恢复了奴隶的自由与平等,并将税务由十税一改为了汉初的三十税一水平。减轻了百姓的负担,而削弱了豪强的势力。
东汉一统天下。光武帝封赏功臣,息武兴文,精简官吏,发展农业。国家力量不断增强,人口从不足千万增长到两千多万,经济从彻底糜烂(1斤黄金只能买5升豆子)恢复到正常水准,史称光武中兴、建武盛世。
刘秀是一位中兴大汉的伟大政治家,同时又是一位非常杰出军事家,汉朝虽然在历史上也是非常强盛的,但它的阶段矛盾却始终非常突出,因此政局容易出现混乱,加上宠幸宦官,外戚干政,到刘秀东汉一朝则更是粉墨登场亮相。兴建一个王朝是不容易的,而灭亡一个王朝却很容易。
从刘秀身上我们可以学到欲成大事,必须要学会借鉴他人之力,并且还需要等待时机,时机不成熟则勿可妄动,一定要学会忍耐,当忍之时则必须要忍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