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年何月,在人类出现之前的蛮荒世界,我们居住的星球表面就有了花草树木。
当人类的文明发展出文字,终于可以迫不及待地用字符赞叹花卉的美好,与他人分享情感。
我国古老的《诗经》中有不少写到花朵的句子。例如《国风·有女同车》,作者用花儿形容女子的美貌,“有女同车,颜如舜华”。“舜华”是木槿花。
相关图
《国风·溱洧》有一句,“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诗中描绘青年男女在水边结伴游玩的喜悦,临别时男子把芍药送给心上人。
芍药在我国自古有“花中宰相”的称谓。有宰相就有帝王,花中之王是什么呢?大家肯定会脱口而出,牡丹。
明代大书画家文征明的后人文震亨著有《长物志》,反应了当时缙绅阶层的生活情趣,其中的“花木篇”说道,“牡丹称花王,芍药称花相。”
各种花儿很早就被人们赋予了独特的象征意义,所以世界上多数国家都有代表自己文化形象的国花。在联合五个常任理事国里,美、英的国花都是玫瑰,法国是鸢尾花,俄罗斯是洋甘菊。只有我们中国目前还没有确定国花。
百年前的民国时期选定过国花,最初是牡丹。1929年,国民政府又用梅花取代了牡丹的地位。
梅花
新中国的国花称号一直虚位以待,近年来提上了议事日程。全国人大责成农业部花卉协会面向全国征求意见,评选我们的国花。待选方案有两个,一是用牡丹作为单一国花。第二个方案是一国四花,牡丹、荷花、菊花和梅花并列。从今年七月份开始的网上投票,第一方案牡丹花的得票数遥遥胜出。
牡丹花美而不艳,端庄典雅,有富丽堂皇的王者气派,因此它被古人赋予了富贵和吉祥的寓意。牡丹成为人们心中的花王之前,沉寂了千载。好比一个才华内敛的翩翩君子,原本隐居在山林草野,遇上盛世之后方才大展宏图。
牡丹二字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这本医学著作成书于东汉时期,但其中的内容是上古时代口耳相传下来的。其中说到,“牡丹,味辛寒。主治寒热中风,……安五脏,疗痈疮。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
牡丹绘画
且不说牡丹最初的别称鹿韭和鼠姑是怎么来的,它与空谷中的幽兰同病相怜,千百年来一直孤芳自赏。牡丹的根默默地为人们祛除病痛,终于有人注意到它的花朵很美。
东汉灭亡两百多年后,南朝著名的文人谢灵运第一次在文章里提到了牡丹花,某个幽静的去处风景甚好,“竹间水际多牡丹”。明代《五杂俎》对这件事的点评饶有趣味,“此是花王等一知己也”,意思是花王牡丹终于等来了知己。
自古知音难觅。谢灵运死后,花王又寂寞了一个多世纪,才遇上另一个知己。北齐有个画家叫杨子华,不但喜欢画牡丹花,还在诗中写了一句“画牡丹处极分明。”
风云激荡中,转瞬间又过去百余年。牡丹等来了第三个粉丝,这个人不小心把牡丹“捧红”了。
牡丹花
唐代笔记《酉阳杂俎》记载了这件事。唐玄宗开元年间,有个官员叫裴士淹,奉命到幽州办事。返程时途径汾州众香寺,裴士淹瞧见一株白牡丹长得可爱,就把它带回了长安,种在自家庭院里。
没想到,裴士淹移栽的这株牡丹花,引起了长安缙绅阶层的关注。有人看见他家里花儿开得好,邀了朋友去观赏。一传十,十传百,长安的文人雅士纷纷慕名而去,一睹白牡丹的芳容,裴士淹接待客人忙得不亦乐乎。还有名人为此写了首诗《裴给事宅看牡丹》。裴士淹也是个诗人,即兴作了一首《白牡丹》。
种牡丹花很快成了长安的时尚潮流,皇宫中也不例外。《李太白全集》序文中讲到,“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那会儿牡丹的别称“木芍药”正盛行。
史料笔记《开元天宝遗事》提及了唐玄宗李隆基和他的爱妃杨玉环赏牡丹的一件事。华清宫里的各色牡丹花盛开,争奇斗艳,“明皇与贵妃幸华清宫,因宿酒初醒,凭妃子肩看木芍药。上亲折一枝与妃子,遍嗅其艳。帝曰:‘不惟萱草忘忧,此香艳尤能醒酒。’”玄宗皇帝和杨贵妃都喜欢的花儿,怎能不火。
到唐德宗贞元年间,牡丹花身价倍增,特别是那些颜色少见的品种,买一株需花费几十两白银。诗人柳浑写道,“近来无奈牡丹何,数十千钱买一颗。”即便这么贵,有钱的人家仍是争着购买。看来那会儿的花农是个好职业。
大唐的诗人们种牡丹、赏牡丹,争先恐后写下牡丹的诗篇。
李白的三首《清平调》是写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助兴”诗,其中有一首说到,“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这里的花就是牡丹。
唐明皇和杨贵妃剧照
大诗人刘禹锡也有一首《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大概是牡丹第一次被称为“国色”。每年的花开时节都是长安的盛事,牡丹花会因此而来。
此外白居易、元稹等大诗人都有不少写牡丹的作品。
被称作“百代文宗”的韩愈有一件关于牡丹花的轶事。《昌黎先生集》记载,早年韩愈在京师做官时,他的侄孙韩湘到京师求学,为韩愈表演过一个神奇的技艺。
韩湘指着庭院内的牡丹说,我能让花儿顷刻间开放。他往地上培了一小堆土,扣上个盆子。不一会儿,韩湘把盆子移去,土堆上果然有两朵牡丹花开得正艳。
韩愈凑近一看,花叶上还有两行金色的小字:“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后来韩愈被贬官到潮州,在路上写下千古名作《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缘由。当然,这个记载当不得真,牡丹花也没有给韩愈带来好运。
到北宋年间,每年的四月初夏,不少地方都有盛大的牡丹花会,比如西京洛阳。洛阳的花会直到今天还是国内首屈一指。
北宋的大文人们自然也少不了为牡丹作诗填词。欧阳修对牡丹的栽培和鉴赏极有研究,写过《牡丹谱》。苏轼写下的牡丹诗至少有十几首。此外辛弃疾、范成大等等众多名家也都是牡丹的粉丝。
牡丹拥有唐宋以来阵容无比豪华的粉丝团,民间种植早已蔚然成风。牡丹逐渐登上花中之王的宝座。
北宋大儒周敦颐的《爱莲说》中有一段话,极好地解释了牡丹成为“花王”的原因:“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这段话大致是说,陶渊明钟情于菊,因为菊有隐者的气质;周敦颐最爱莲花,莲花象征着君子,但与他志同道合的人越来越少;而牡丹的寓意是富贵,显然最受大众的欢迎。
今天我们的祖国处在空前的盛世,广大人民希望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引申到国家层面,我们都希望国富民强。牡丹花的寓意就在于此,所以它理所当然成为国花的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