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交替,我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在改变,我们企业的饮食会为了美味,添加大量添加剂和油。长期食用这些食物会导致新陈代谢率降低,血糖升高,从而影响糖分解率,诱发糖尿病的发生。
如果血糖持续上升,对健康不利,许多老年人非常关心血糖值,经常测量血糖。一旦血糖值很高,他们就会非常担心,事实上,如果血糖在这个范围内,它几乎没有影响。
1.视力模糊
血糖居高不下还会导致视网膜发生病变,尤其是老年人患者,很容易忽略这种症状,甚至有些人认为是年龄增长所致。
不过由于血糖高导致的视力模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具体表现为夜间视力下降非常明显。因此,老年人确诊糖尿病之后,每半年要检查一次眼底,避免视网膜发生病变而不自知。
2.皮肤瘙痒
如果在没有出现皮肤疾病的情况下,总是感觉到自己的皮肤有异常的瘙痒情况出现,那么很有可能就是血糖升高引起的。
在高血糖的刺激下,此时人的皮肤代谢也会出现问题,加上皮肤的神经组织在高血糖的影响下,此时患者就会感觉到皮肤有明显的瘙痒感。长期存在这些表现,最好及时到医院检查血糖水平,并通过控制好血糖的方式来缓解。
3.手脚麻痹不适
糖尿病患者血糖处于较高水平,若长时间得不到有效控制,会对人体神经、血管、肌肉等造成伤害。
而手脚为人体末端组织,该伤害会首先体现出了,患者表现为手脚麻木、发抖、疼痛等症状,此外还会引发患者小腿抽筋的症状。
4.有强烈的饥饿感
高血糖患者的第二个症状,便是有强烈的饥饿感。这是因为高血糖患者代谢糖分功能受到阻碍,所以体内的葡萄糖不能得到有效利用,而随着尿液直接排除了体外。
因此,即使患者食用大量的食物,依然没有办法满足日常所需要的能量,随时都有饥饿感。如果大家长期处于饥饿状态,一定要非常警醒,多是因为体内血糖值偏高了。
正常人空腹血糖数值为3.9-6.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7mmol/L,空腹血糖在6.1-6.9mmol/L时,称为空腹血糖受损。
餐后血糖在7.8-11.0mmol/L时,称为糖耐量异常,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就诊断为糖尿病。
这一标准是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专家委员会1999年提出的诊断标准,如果发生糖尿病就应该给予正规的治疗。部分糖耐量异常的患者是可以转变成糖尿病的,对于这部分患者要定期复查血糖。
血糖,指血液中的葡萄糖,由于机体的能量需求,血糖处于不断的变化和调节中。但在胰岛素等多种激素的精细调节下,血糖的来源和去路保持动态平衡,使血糖浓度维持在比较稳定的范围内。
正常血糖范围,空腹血糖为3.9-6.0 mmol/L或正常血糖水平为70-108 mg/dL。后者低于7.7 mmol/L或139 mg/dL,都是属于正常的。
血糖的波动与日常饮食有很大关系,这与肝脏中糖原的分解、脂肪和蛋白质的转化有关,否则情绪和睡眠质量会引起血糖的变化。然而,由于胰岛素的作用,血糖可以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因此,在日常血糖监测中,发现测得的血糖值可以保持在这个范围内,这可能意味着身体是正常的,不需要太担心。
但是,如果每次测得的血糖值都很高,我们需要注意,并及时进行体检和调理,以避免高血糖造成的严重危害。
1.要保持情绪稳定
为了防止出现测量结果不准的情况,测量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持平稳情绪。如果在情绪不稳的情况下测量血糖,受到情绪波动的影响就会导致激素水平发生改变,这样也会导致血糖出现波动,因此测量的结果会存在误差。
2.要详细记录
想要在测量血糖的过程中获取更正确的数据,在测量过程中应该详细记录。很多人没有记录好,只是凭着自己的回忆,大概用这些数字去相加之后取平均值,这样测量出来的误差就比较大了。
如果每一次测量之后都可以记录下来,整理成变化趋势,可以了解自己血糖在一天中的变化,同样可以让测量的准确度提高。
3.仪器合理保存
在使用血糖仪器的时候,应该注意仪器的保护,保存方法要合理,不要靠近有阳光的地方,也不要放在电磁场较强烈的位置。
因为血糖仪器属于比较精密的仪器,保存方法比较严格,环境因素会让血糖仪器的准确性降低。
因此在保存的过程中方法要合理,最好放在干燥,温度适宜的地方,以免试纸受潮或者环境温度影响让血糖仪不准确。
4.餐后和空腹血糖要区分
测量血糖也是一门学问,需要在正确的时间测量血糖。因为空腹或者餐后的血糖都有不同的参考值可以对比。
如果将餐后血糖和空腹血糖混淆,和正常的血糖值对比,会发现有很大的差别,这样错误判断疾病,反而不利于糖尿病的缓解。
因此,在测量血糖时这个细节需要注意,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分别测量,同时做好详细的记录,再和标准的血糖值进行对比,可以更加直观了解血糖变化情况。
总的来说,血糖升高的风险确实很大,但也不要太过于担心,每天担心并不能将你的血糖降下来,可以通过调整日常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对于稳定你的血糖才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