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大全网 - 海量说明书在线查询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中外朝制度的基本结构 ,皇权路上的保驾者

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度,今天来看一下老冯作为历史老师非常喜欢研究的一项政治制度,也是中国历史上皇权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护身符——中外朝制度。

说到中外朝制度,他是基于中国历史上皇帝制度的基础——三公九卿制度发展而来的,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皇权与相权持续近1500年的斗争拉开序幕。到了汉代,刘邦建汉后,汉承秦制,从第二位皇帝刘盈开始,丞相大多由外戚担任,这样就对皇权构成了非常大的威胁(丞相一般是皇帝的舅舅辈,容易左右皇帝),到了汉武帝时期,丞相田蚡经常越权,汉武帝有一次在人事任命上与田蚡发生冲突,武帝愤怒地说: 君除吏尽未?吾亦欲除吏!(舅舅你把官吏都任命完了?给朕留两个吧。)

汉武帝怒怼田蚡

针对这种情况,汉武帝想了个办法,在不影响丞相制度的前提下,选派一些亲信在宫廷之内作出决策,中朝由此而得以形成。有中朝就有外朝,外朝就是丞相所领导的三公。这样最高兴的是谁?肯定是皇帝,皇帝的权利加大了,他遇事找中朝的亲信们商量,而不用去受丞相意见的左右,大政方针和中朝商量完了之后一道圣旨让外朝去执行。从这个制度开始,相权与皇权的斗争就已经落入下风。

荀彧,汉献帝时期官至尚书令

为什么老冯说这个制度是皇权路上的保价者呢?两个方面。首先就像我上面说的,从这个制度开始,相权在与皇权的斗争中全面落入下风了。如果说三公九卿制度是皇权与相权的一次权力分配的话,中外朝制度是皇帝开始用地位对相权进行的一次全面打压。

然后老冯觉得这个制度为后世皇帝加强皇权奠定了基础。我们来看一下中外朝制度的发展,汉武帝时期的中朝由尚书令、侍中、常侍(三国演义中的十常侍权力不小)等组成,其中尚书令是中朝的首领,全称“录尚书事”;侍中事尚书佐官,参与决策;常侍事散骑常侍的简称,汉代常由宦官担任。当然中朝里面还有个重要官职,对后代影响很大,那就是侍郎。

十常侍只乱

到了东汉,光武帝称帝后对中外朝制度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改革,光武帝为削弱相权,太尉、司徒、司空居三公高位,名为宰相,而实际权力则逐渐移于尚书。当时,尚书机构称台,有令、仆射各一人,尚书六人,分主六曹(或说为五曹六尚书,其中三公曹置尚书二人)。自此,汉代的中外朝制度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完善。

再往后的发展,大家应该就比较理解了,尚书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中书省、门下省一起逐渐形成了影响几百年的三省制度,相权由一分为二变成了一分为三。而即便明清时期,皇帝也借鉴了汉武帝时期的做法加强皇权。明太祖的殿阁大学士制度和康熙的南书房制度都借鉴了汉武帝的中朝制度,完成了对权贵的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