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历史上的各朝各代中,一旦出现宦官专政,就往往就会伴随着巨大的灾祸,比如秦朝宦官赵高乱政导致秦朝灭亡,北宋宦官童贯祸国导致北宋灭亡,大明宦官魏忠贤擅权导致明朝灭亡等等,而西汉王朝在灭亡前,也出现了一个祸乱朝纲的宦官,他权倾朝野,堪称继赵高之后宦官的巅峰,这个人就是西汉奸佞大太监——石显!
大太监石显
也许是吸取了赵高亡秦的深刻教训,西汉在汉高帝刘邦一直到汉宣帝刘询长达一百五十多年的时间里,始终没让宦官再有机会能乱政,但也许历史的走向就是如此,这颗可怕的毒瘤终于在汉元帝时期得以卷土重来。
石显跟其他宦官不同,他深谙世事,精通律法,是一个有文化的太监,汉宣帝对他非常看重,让他在宫中担任中书仆射,让另一个宦官弘恭为中书令,两人虽品阶不高,但却是皇帝近臣,能陪伴天子左右,出入禁宫各处。
虽说专门以宦官做中书官是从汉武帝开始,汉宣帝继承传统,但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和汉宣帝有足够的才能压制宦官,哪怕是中间的汉昭帝朝,也有传奇大臣霍光辅政,小小的太监根本翻不起多大浪花。
可汉元帝就不一样了,他性格软弱,没有多少治国之才,贪图享乐,让宦官专政有了可乘之机。
汉元帝刘奭
汉宣帝深知汉元帝本事平平,于是去世之前诏令太子太傅萧望之、太子少傅周堪和外戚乐陵侯史高共同辅政,汉元帝非常倚仗两位老师,重要的事情都向他们请教,声望日益高涨。但这却让史高觉得自己受到了冷落,对萧望之和周堪非常不满。
后来,萧望之担心宦官擅权会为国家招致灾祸,便以“中书政本,宜以贤明之选”,由宦官担任“非国旧制,又违古不近刑人之义”等建议汉元帝任用贤明之人执掌中书,换掉弘恭和石显二人。
但胆小的元帝却犹豫不决,最后以先皇旧制不能随意更改为由拒绝了萧望之的提议。两个宦官长舒一口气,同时开始记恨萧望之。
太子太傅萧望之
他们伙同外戚史家,诬陷萧望之离间皇亲宗室,元帝下令让廷尉查问,石显二人却私改诏命,将萧望之抓捕入狱,最终不堪受辱的萧望之在狱中饮鸩自杀。
听闻老师自尽的消息元帝大惊,悲伤不已,责怪石显二人害死了自己倚仗的人,石显跪地谢罪,装模作样地流泪,企图用演戏来逃脱罪责,而仁弱的汉元帝竟真的没有责罚他们,事后对他们宠信依旧。
这让二人愈发肆无忌惮,大肆排除异己,残害忠良,使得另一位辅政大臣太子少傅周堪身死,善于谏言的散骑大夫刘向被免官,朝堂之上敢于进谏的忠臣越来越少。
太子少傅周堪
这让倚仗越来越少的汉元帝更加的信任石显,在弘恭死后提拔他为中书令,并在生病之后委政于他,从此石显独揽朝政,事无巨细均由他来决断。
阴狠毒辣的石显睚眦必报,文武百官哪怕稍有得罪,便会被他大肆报复,轻则罢官贬职,重则入狱身死。
但还是有很多正直的朝臣,愤怒于石显的宦官专政,冒死向皇帝进谏,比如太中大夫张猛、魏郡太守京房、御史中丞陈咸、待诏贾捐之等人,都先后对石显专权提出弹劾或质疑。
中书令石显
但很可惜,汉元帝并不是像汉宣帝那样的明君,他没有采纳任何人的谏言,使得一众忠臣的结局与萧望之同样悲惨。
魏郡太守京房、待诏贾捐之被诛杀丢弃于市井,太中大夫张猛遭到诬陷被逼自杀,御史中丞陈咸被剃光头发,罚做四年筑城苦役。
还有一个叫苏建的地方官,曾“得显私书奏之”,最后也被石显随便找了个理由灭口。从此朝堂上下人人自危,再没有人敢去忤逆石显,转而纷纷向他行贿,据记载石显贪污受贿所得共计达一亿钱!
奸佞太监石显
在石显专政的十年间,勾结朋党,中饱私囊,欺压百姓,残害忠良,使得西汉王朝从“昭宣中兴”盛世中迅速衰落,如果说是汉元帝的昏庸把大汉带上了一条不归路,那奸佞大太监石显就是西汉灭亡的罪魁祸首!
好在天道有轮回,善恶终有报,汉元帝死后,汉成帝刘骜继位,失去了靠山的石显被隐忍许久的大臣们弹劾,种种罪行罄竹难书,最终石显失去了他的一切,作为一个无用的老太监被赶回老家,他的党羽也都被免官。
在回乡的途中,他忧郁不安,继而生疾,最终病死在路上,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
西汉灭亡的罪魁祸首石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