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秋时代开始,原本的世卿世禄制被打破,从任人唯贤开始取代任人唯亲。到了战国时代,各国基本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选官用人制度,但是总体上世卿世禄制还依然存在。直到秦朝的建立,使得官僚制度在中国正式确立了起来。官员的选拔、考核、任免成为了官僚制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秦朝是如何选拔官员的呢?
秦国从秦孝公发布求贤令开始,就标志着传统的世卿世禄体制开始被任人唯才的新制度取代。随后商鞅、张仪、公孙衍、田文、范雎、尉缭子、吕不韦、李斯等相继曾到秦国任职。这些人才能够为秦国带来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治理国家、外交游说、军事征伐等。但这些人才大多数在进入秦国就已经声名显赫,秦国得以重用是重用人才的表现。但是光靠引进人才是无法满足秦国内部的需求的,因此秦国需要一套较为完善的选官制度。
秦国军队
公元前359年,商鞅在秦国开始进行第一次变法,其中一项内容就是废除旧世卿世禄制, 奖励军功。规定士兵只要斩获敌人‘甲士’ 一个首级, 就可以获得一级爵位(公士) 、 田一顷、宅一处和仆人一个。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商鞅把秦国的爵位等级分为了十八个等级,到秦朝建立时形成了二十个等级,其中其主要的待遇如下:
秦朝推行的军功爵制有利于激发将士的作战积极性,在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军队被称为“虎狼之师”。这大大提高了秦国士兵的战斗力,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然而该制度也有明显的缺点。这套制度一般仅能实行在军事方面,而难以用于内政选官上。一般在动荡不安的战争年代比较实用,在和平时期就难以实行。因此,秦国的选官制度除了军功授爵之外,还有其他的选官制度作为补充。
兵马俑
秦朝实行了一种保举的制度,也就是现有的官员向朝廷推荐人才为官,秦朝称为“任”, 《汉书·汲黯传》注引苏林说: “任,保举”。 保举人地位越高,,被荐者任官也可能越高。在这种保举的过程中,保举人和被荐者之间就形成了一定的责任关系。《史记·范睢列传》载: “秦之法,任人而所任不善者, 各以其罪罪之”。也就是被推举的人有犯罪的行为,保举者就有了连带的责任。
秦两诏铜斤权
这种保举制度是战国“客卿”制度的遗留。所谓的客卿制度,也就是秦国设有客卿一职,专门来招待他国的贤才。他国的贤才想要在秦国当官,则必须经过客卿的保举。如果其他官员想保举,也应该要经过客卿这个途经实现,如李斯曾被吕不韦“保任为郎,拜长史,复拜客卿”,最终在秦国得到了重用。这种保举制度实际上开了汉代察举制的先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另外一种选官的方法是朝廷和官府向民间征召人,称为“征”,或者“聘”。《古今图书集成选举典·征聘部》记载: “秦以季春聘士”, 也就是说秦朝每年的春季会向民间征召人才。这种征召在秦朝史料中经常出现,如薛人叔孙通就因为文学才能被征召入朝为博士,秦始皇曾经三次征聘零陵处士周贞实,王次仲因为创造了楷书也曾被三次征召。除了平民,地处下级的官吏也有机会被征召到朝廷,如泗水卒萧何就被征召。这种征召制度也对后世形成了重要的影响,如汉武帝就经常向全国征召人才。
秦朝官印
除此之外,地方郡县的官员可以自主选拔其属下的官吏,但是也有一定的条件限制。首先,必须要有一定的财产。如韩信就因为贫困而没有资格而不能被选为官吏;第二是必须会书写,懂法律;第三是年龄至少在17岁以上。
在中国古代,教育和当官往往是紧密联系起来的,秦朝也不例外。秦朝建立后,文化和教育上实行“以吏为师”、“以法为教”,也就是学校的教育内容主要是法家思想和法律思想为主。而在学校学成的学生可以通过考试进入国家行政系统。
云梦秦简
秦朝规定,学生在17岁之后就可以通过参加考试当官。《说文解字》引《尉律》曰: “学僮十七已上,始试。讽书九千字,乃得为吏”。清文字学家段玉裁认为“始试”就是第一次参加考试,而考不上以后可以再考。考试的内容主要是书法、法律等。云梦秦简中有《法律问答》一篇,很可能是秦朝学习法律的教科书。
秦朝文字
考试通过后,还要经过一年的试用,保举方面也是如此。试用期过了被称为“真”,开始得食全俸。《史记》记载刘邦曾“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夏侯婴也曾“试补县吏”。 如果试用期不合格,就会被免职。秦朝时期就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考核制度,称为“考课”,考核的结果有“殿”(合格)和“最”(不合格), 也可以称为“良吏”、“恶吏”。萧何任秦泗水卒史时, 考课获第一,才获得征召的资格。
虽然汉朝废除了“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的制度,但是考试的方法却被继承了下来。汉武帝时期建立太学、郡国学等教育体系,而学校的门生也必须要经过考试才能获得当官的资格。到了隋朝时期,考试取代了其他选官方式,科举制随之诞生。
汉代教学活动
综上所述,秦朝是中国官僚制度的正式确立时期。而官僚制度的运行需要选拔大量的官员,因此各种的人才选拔制度应运而生。这些制度对汉代的察举制、征辟制和魏晋南北的九品中正制,隋朝的科举制都有重要的影响,可以说,秦朝是中国传统选官制度形成的重要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