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制作
风筝,是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深受人们喜爱。
风筝出现于中国东周、西周春秋时期,被称为人类最早的飞行器。经过汉、唐,宋、元等朝代的发展有了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代表。
历史溯源
风筝起源于中国东周春秋时期,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被称为人类最早的飞行器,起初是用来通风报信的。唐代时,风筝传入朝鲜、日本等周边国家;到五代时期,又在纸鸢上系以竹哨,风入竹哨,声如筝鸣,因此又称"风筝"。至宋代,放风筝逐渐成为一种民间娱乐游戏,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技艺特色
风筝用细竹扎成骨架,再糊以纸或绢,系以长线,利用风力升入空中。传统的中国风筝技艺包括"扎、糊、绘、放"四种技艺。
"扎"即要达到对称,左右吃风面积相当,又包括:选、劈、弯、削、接;
"糊"即要保证全体平整,干净利落,又包括:选、裁、糊、边、校;
"绘"即要做到远眺清楚,近看真实的效果,又包括:色、底、描、染、修;
"放"即要依据风力调整提线角度,又包括:风、线、放、调、收。
风筝的种类主要分为"硬膀"和"软翅"两类,"硬膀"风筝翅膀坚硬,吃风大,飞的高;"软翅"风筝柔软,飞不高,但飞的远。在式样上,除传统的禽、兽、虫、鱼外,近代还发展出人物风筝等新样式。
风筝派别
潍坊风筝
潍坊风筝兴于明初的杨家埠村。那时,村民已有木版年画的刻印技术,利用每年春天的空余时间,用印年画的纸张、颜料,绘制出各种图案,扎制风筝。开始时仅自娱自乐或馈赠亲朋好友,后逐渐发展为商品。至乾隆年间(1736-1795),风筝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手工业。
拉萨风筝
拉萨风筝流行于西藏拉萨、日喀则、泽当等地,并传播到邻国尼泊尔、不丹,清代盛行于藏族上层。十三世达赖喇嘛偏爱风筝,曾为专供风筝和加工筝线的"上哉"加封印章。
拉萨风筝的放飞技巧体现在空中的争斗玩耍。放线与收线的微妙变化,可以使风筝在空中迅速地升降、旋转、左右打滚。最大的特点是“打架斗殴”,最后断线飘走者为败。
北京风筝
说到北京风筝,不能不提到另一风筝世家——“风筝哈”(回族)。在1983年美国旧金山国际风筝竞技会上获特别金奖者,就是风筝哈第四代传人哈亦琦。北京风筝界又有新军屹起,出现一大批名家新手。
他们在扎制风筝上各有千秋,身手不凡,有人擅长巨型龙筝;有人精于小巧玲琥的掌燕、指燕。有些作者在继承古代传统基础上,比如在图案方面、题材方面,结构与遣形方面、抑琥在飞行方面,都有所改进和创新,可以称之为发展中的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