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大全网 - 海量说明书在线查询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常见藜属植物

藜科(Chenopodiaceae)是被子植物中物种数较大的一个科,其植物大部分为草本植物,小部分为小灌木和小乔木。藜科主要是盐碱植物或旱生植物,是干旱荒漠地区及盐碱地区的建群种,在干旱和盐碱环境中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据统计,全世界的藜科植物有100余属1,400余种,主要分布于非洲南部、中亚、南美、北美及大洋洲的干草原、荒漠、盐碱地,以及地中海、黑海、红海沿岸。其中中国有39属186种,约占世界的13.3%,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内蒙古及东北各省区,尤以新疆最为丰富。人们耳熟能详的甜菜(Beta vulgaris)、菠菜(Spinacia oleracea)、碱蓬(Suaeda glauca)和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皆为藜科植物。苞藜属(Baolia)为中国特有属,产于甘肃南部。

苞藜 Baolia bracteata 

藜科植物大多为温带性植物,约占其物种总量的71%。它们广泛分布于降水量较少的地区,从西北撒哈拉沙漠到中亚,戈壁沙漠和蒙古草原,以及在干旱的澳大利亚和美国大盆地形成的干旱带均有分布,主要生长在海拔大于300m,小于2,000m的区域,因此被称为“沙漠植物区系中最重要的科”。有报道指出,藜科的盐角草(Salicornia europaea)和盐穗木(Halostachys caspica)是高盐度(8-10%)的生态指标类群,而滨藜属(Atriplex)是中度盐度的指标。

盐穗木 Halostachys caspica 

滨藜 Atriplex patens  

藜科植物种类数多,分布广泛,但生长在山林中的较少,而海边、荒漠、盐碱地等其它植物难以生活的环境,却是藜科植物大量繁衍的场所。由于多生活在荒漠及盐碱土地区,植物从外观形态上表现出旱生的适应现象。例如,多为草本或半灌木,根系较深,叶变小并呈肉质化,茎或枝常为绿色或紫红色,表面常被绒毛,液泡中盐分含量较高并具有很高的渗透压等。藜科家族的成员虽然缺少绮丽的姿容和鲜艳的色彩,但适应恶劣环境的能力非常强

角果碱蓬 Suaeda corniculata 

许多藜科植物在生态保护经济应用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如:甜菜属于经济作物,是制糖的重要原料,主要分布在新疆、黑龙江、内蒙古等地,对当地农业和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其变种"莙荙菜"(Beta vulgaris var. cicla),根部肥大而叶大,可用做蔬菜。另外,甜菜根的色素含量极为丰富,主要色素称为甜菜红(Betalains),一般常用于冰激凌、凝态优酪乳、干混食品及糖果等食品中。

甜菜 Beta vulgaris 

菠菜是中国北方地区重要的越冬蔬菜,也是南北各地春、秋、冬季的重要蔬菜之一 ,富含营养素,在所有蔬菜中维它命A含量排第二名,仅次于胡萝卜。

地肤(Kochia scoparia)别名地麦、扫帚苗、孔雀松等。植株为嫩绿,秋季叶色变红。果实扁球形,可入药,叫地肤子,治疗小便不利、疝气、疮毒、风疹等疾病;嫩茎叶可以吃,老株可用来作扫帚,种子还可以提取油。地肤在园林应用上颇具价值,不仅可以满足造型的需求,也可用作陪衬造景。

地肤 Kochia scoparia 

碱蓬嫩苗味道鲜美,可以食用,亦可作为动物饲料;种子含油25%左右,可榨油供工业用,种子油具有防止血栓形成、抗肿瘤、抗动脉粥样硬化、抗氧化、降低体内脂肪、增加肌肉等作用;色素为水溶性花青素类色素,可作为天然食用色素。碱蓬还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能够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并且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组成有一定的影响。碱蓬作为先锋植物,增加了滨海盐土土壤有机质成分,促进潮滩土壤化,为湿地植物生长提供条件。

碱蓬 Suaeda glauca 

黄河三角洲是山东省盐地碱蓬(Suaeda salsa)植被的主要分布地区,被誉为天下奇观的黄河入海口“红海滩”,就是由黄河滩涂上的盐地碱蓬形成的自然景观。盐地碱蓬含有蛋白质、膳食纤维、多糖、色素、黄酮类化合物等,籽粒含有丰富的共轭亚油酸,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另外,盐地碱蓬有较好的Cd、Pb 吸收与转运能力,在盐渍化与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修复实践中有较大应用潜力与价值。近些年来,中国近海养殖业迅速发展,养殖废水污染问题也愈发严重。植物修复具有既廉价又不易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因此得到了相当的重视。有研究表明,盐地碱蓬能有效去除废水中的总氮、亚硝酸盐、总磷等污染,也由此得出盐地碱蓬有净化海水养殖中废水的功效。

盐地碱蓬 Suaeda salsa  

猪毛菜(Salsola collina)全草含有黄酮、甾醇、生物碱、糖类等多种成分。全草可入药,有清热平肝、降低血压的作用,效果良好;嫩茎、叶可供食用,富含大量蛋白质,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其的含量很高,为一般食品的20倍。

猪毛菜 Salsola collina  

藜科植物中有不少种类是干旱盐碱地区动物的主要饲料,同时还是重要的固沙植物梭梭属(Haloxylon)植物是沙漠地区重要的造林树种,为大灌木或呈灌丛状,主要生长在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盐渍土及砾质戈壁上。中国有2种,即梭梭和白梭梭(H. persicum)。

梭梭 Haloxylon ammodendron  

梭梭在中国的西北荒漠、半荒漠地区分布较为普遍,其木质坚硬、火力强,素有“荒漠活煤”之称。另外,其还是珍贵药用植物肉苁蓉的寄主。上个世纪以来,人口的增加和资源的过度利用,导致梭梭大量被伐,用作薪柴。加之梭梭的嫩枝是骆驼、羊的极好饲料,过度放牧使自然环境恶化,造成梭梭林大面积萎缩、死亡,梭梭因而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2013年中国建立了“柴达木盆地梭梭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使柴达木盆地的梭梭林得到了较好的保护,柴达木盆地的生态也随之得到改善。截止2018年1月,荒漠化土地面积较2009年减少2.82万公顷。此外,通过协同攻关解决了寄生植物肉苁蓉人工栽培的若干关键技术,建立了高产稳产的标准化种植体系,实现了肉苁蓉的高效人工种植,也间接有效地保护了肉苁蓉寄主——野生梭梭林

刺藜 Chenopodium aristatum 

尖头叶藜 Chenopodium acuminatum  

中国黎科植物种质资源丰富,常分布在恶劣生境的藜科植物是陆地生态系统生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多种黎科植物是盐碱荒漠化治理和盐碱地生物改良的物质基础,其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将为人类解决农业问题资源问题生态问题提供思路。同时,黎科植物又是天然的耐干旱、耐盐碱种质基因库,携带有宝贵的植物抗逆遗传资源,可作为抗旱、抗盐碱作物育种基因工程的优质材料

雾冰藜 Bassia dasyphylla 

虽然,藜科植物种类繁多,数目庞大,但仍有几种面临着危险。目前被列入《中国高等植物红色名录》中的藜科植物有5种,其中单性滨藜(Archiatriplex nanpinensis)和海滨藜(Atriplex maximowicziana)2种处于濒危(EN)状态,长枝节节木(Arthrophytum iliense)、白梭梭和天山猪毛菜(Salsola junatovii)3种处于易危(VU)状态。这些物种分布范围狭窄,即使在适生区,也只是零星分布,而由于多方面原因,濒危藜科植物的潜在适应分布范围仍在不断缩小

近年来,中国对盐碱地生态修复的研究颇多,藜科植物在中国便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而保护濒危藜科植物的工作也需引起重视,合理的保护策略的制定刻不容缓

西伯利亚滨藜 Atriplex sibir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