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根本是言语的学习,核心是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教学中要花大力气进行语言的实践活动。言语主要分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口头语言既是学习的目的,也是学习的主要方式。书面语言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
言语表达能力训练提升建议
一、口头语言表达
1.表达的完整性意识
教学伊始就要让学生有完整表达的意识。特别是在低段的教学中,要多明确指出。如:请把话说完整。也可适应引导学生用一定的句式进行训练。如,请用“因为……所以……”来说等等。
2.表达条理性意识
交流表达的目的在于清晰地传达自己的意图。在表达时注意有逻辑的表达。多运用基本的关键句式。如“承接关系的“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等。也可用序号形式的。如,我有几方面或几个看法。第一是……,第二是……等等。
3.表达的描绘性意识
语文学科有其特殊性,在表达时往往与描绘形容相关。在描绘性在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多用修饰词,尽量把事物或状态表达清楚。二是多用比喻,当无法描绘的时候可借用比喻来表达。
4.表达的观点性意识
表达很多时候是为了陈述观点。在表达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观点性表达的习惯。如,用观点性语言开头:“我觉得,我认为……等等”。另外更重要的是表达要围绕自己的观点去阐述。如,我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从这些地方可以感受到。如此等等。
言语表达能力训练提升建议
二、书面表达
书面表达是语文的重中之重,甚至可以说,语文学习最终要培养的目的是让其有书面表达这种输出的能力。书面表达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学习建构,二是实践运用。
(一)学习建构
1.积累
学习语言的建构是教学重心。建构需要有认知基础。不断丰富学生的认知基础是建构的首要条件。因此,在积累背诵上要不遗余力,特别是在学生思维还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的时候,需要学生多积累。低段的学生尤其如此,他们记忆力强,是黄金积累时段。特别是优秀经典,要达到一定的量,以便以后给学生作为范本去学习与临摹。
2.学习
在建构主义中,知识是图式形式呈现的。学习知识就是不断丰富、改变自己的图式结构。学习的过程就是现有图式与呈现的知识产生融合或矛盾过程。
(1)重视已有知识结构
教学要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进行,要准确找到学生的发展区,要在教学时对学生已有知识结构有个清楚的认知,所设计的教学要在此基础上进行。
(2)让学生主动发现文本的表达特点
文本表达的特点是学习语言运用的重点。首先要让学生有主动发现的意识。在学生接触文本时,要让学生主动去发现文本表达上的特点。要在文章的结构、表达手法、遣词用句等方面多想想。想想作者是用什么词,什么句,什么形式来表达的,为什么这样去表达等等问题。其次要有意识培养学生发现的能力。学生发现的能力是一个逐步培养,不断训练提升的过程,要教给学生发现的一些方法,要多采用一些措施来鼓励学生的发现。争取在发现的意识与发现的能力上双管齐下,互相促进,以提升学生语言研究的能力。
言语表达能力训练提升建议
(3)要有学习素材的整合意识
学习上,某一目标的达成往往不是单一任务就可以完成的,要经历过基本的认知过程,甚至要经历过反复的练习才能达成。为了达成目标,我们要创造性地整合素材,甚至开拓性地创造素材。
(4)要有核心目标的意识
语文学习的目标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多样的。在目标上,我们要有核心目标的意识。要牢牢抓住核心目标并遵循认知的规律,让学生从理解到内化再到运用。
(二)实践运用
书面表达是实践运用。学习的内化也需要实践运用的强化与检验这样一个过程。
1.学习与表达实践要保持一致性
在读写结合的过程中,要注意学习方式与表达方式的一致性。学习了什么方式,就要在实践过程中针对这一表达方式进行实践,而不是另外形式的表达。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在教学中着力学习了虚实结合的特点,在实践运用设计时就要针对这特点进行设计,而不是设计“你想对小女孩说什么”这样情感自由表达的语言实践训练。
2.实践表达不能只是一个虚化的形式
在教学中,时常看到因时间关系,实践运用的训练往往变成一个机动环节或一个课后练习环节。这一环节因没有展示往往不能达到强化学生学习目标的意识,不能真正了解学习的程度,达到因反馈交流而进一步补充的效果。这一环节也因此更关键!即使真没有时间练习,至少也要让学生有一个思维表达的过程。
3.实践训练要以片段形式多开展
学生的语言实践训练是一个检验过程,在教学中要切实把握好训练的形式与时间。一般来讲,包括反馈五至八分钟左右。因此要让学生形成拿笔即写的意识,不要拖拉。
言语表达能力训练提升建议
4.实践训练要开拓思维,避免内容形式单一
实践训练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特定的表达思维与形式,在内容上要避免雷同,在方式上鼓励创新。可尽量结合所学综合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