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大全网 - 海量说明书在线查询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民间工艺有哪些:分享民间文化中的手工艺品,率真可爱,充满着人们的智慧

民间文化是来自民间大众创造的通俗文化。

它是广大人民群众用自己熟悉的、传统的民间形式创造的草根文化。它反映出人民群众的思想和生活状况,表现他们的理想愿望、艺术情趣,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

民间文化包含很多方面,有衣食住行方面的民俗文化,有民间文学、杂艺等活动方面的文化,还有民间手工艺品。

今天,我们来说说民间文化中的手工艺品,这些手工艺品体现出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充满着趣味和民俗之美。

吹糖人

吹糖人的手工艺人

吹糖人是旧时北京的一个行业,北京话为“吹糖人儿”。 小贩们肩挑挑子走街串巷,挑子一头是一个带架的长方柜,柜子下面有一个半圆形开口木圆笼,里面有一个小炭炉,炉上的一个大勺里放满了糖稀(是麦芽糖溶化所得)。

记得小时候在农村老家,每逢庙会,村里搭戏台唱戏时,总会有位吹糖人的老人前来支摊,戏还没有开始,吹糖人的摊子前早已围满了观看的人,多是小孩儿。

孩子们瞪得圆溜溜的大眼睛,对老人有说不出的佩服,看着老人手里不断变换着花样,每当一只“公鸡”或一个“孙悟空”在老人的手里像变戏法一样呈现时,孩子们都会传出一阵阵喜悦的笑声和尖叫声,然后缠着大人给买。

那时候,只要闹红火过庙会,如果有“吹糖人”的,就会围满了小伙伴。

糖人师傅吹糖人

如今儿童的玩具多了,糖人不再是单纯哄孩子的东西了,“糖人”挑子也早已被人遗忘,在城市的街头巷尾也很难觅其踪迹。对于现在的孩子,“糖人”已是个陌生的名词了。

“拨浪鼓儿风车转,琉璃咯嘣吹糖人”,每当看到晶莹剔透,充满梦幻色彩的糖人,总会唤起尘封已久的童年记忆,那是一份淡忘已久的惊奇与欢乐。

面塑

关公面塑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是源于山东、山西、北京的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即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

面塑分为两种,一种是赏玩收藏的面塑,另一种是可以食用的面塑。

说道面塑,得提到我的家乡山西,山西面食种类丰富,制作花样繁多,有句俗话说的好,“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

小时候,每逢过年或者重大节日,乡邻们几个妇女总会围在一起忙碌着,她们手中拿着刀、剪、筷、梳等工具,将已发酵揉匀的面团,经过搓、捏、切、压、剪等工序之后,做成形态各异的面食。

做好的面食上笼蒸熟后,就可以吃了。有为孩子做的小兔、燕子、小鸡等,希望孩子吃后可爱、聪明、健康;有为大人做的龙、狮、虎,希望人们吃过后身强体健、虎虎生威。

除了做形态各异的面食还会做花糕,花糕是以面作圆底盘,卷条边缘为纹,铺上一层红枣,上面再加上一层比第一层小的带花边的面盘,上面捏上“鱼钻莲”的浮塑,蒸熟后加色点染,供人们欣赏和食用,也可作为礼品馈赠。

花糕

另外一种就是赏玩收藏的面塑,手工艺人们制作出各种形态样子的面塑,有孩子们喜欢的童话面塑“白雪公主”、“熊大熊二”、“小红帽”、“米老鼠”等;也有漫威系列“钢铁侠”、“绿巨人”,还有神话题材的“福禄寿三星”等。

面塑经过民间工艺和手工艺人的发展改进,面塑作品已经做到长久不掉色、不开裂、不霉变,人们旅行带几个自己喜欢的面塑回来,无论是放在家里赏玩还是馈赠亲友都是让人喜爱的。

布老虎

布老虎

说到虎,我们总会想到虎的威猛,虎为百兽之长。

在中国,人们赋予虎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人们认为虎是“瑞兽”,把虎画在门上可以驱邪镇宅,剪纸、刺绣也都以虎为题材进行创作。

小时候,过端午节,大人们用雄黄酒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字,相信有很多70、80后的朋友,小时候应该都戴过老虎帽、穿过老虎肚兜、老虎鞋。

而布老虎是我儿时最常见的,布老虎大都是农村妇女们自发制作,用家中剩余的布料做成造型各异的样子。

总体来说它头大、眼大、嘴大,身子小,造型夸张,这样做出来既突出老虎的威猛又透出了孩子般的稚气。人们把做出来的布老虎送给自家和亲友的孩子,希望他们像老虎一样勇猛强健,也希望布老虎能保佑孩子平安健康成长。

山西的布老虎以黎侯虎最为知名,黎侯虎的形象敦厚、健壮、憨态可掬,黎侯虎是山西黎城县的传统手工艺品,因黎城古称黎侯国而得名,是黎城县民间手工技艺的代表。

布老虎

1998年农历虎年,黎侯虎被邮电部定为生肖邮票图案,使黎侯虎一下名闻全国。2008年7月,黎侯虎被正式确定为北京奥运会民间工艺参展品,黎侯虎名扬海内外,它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布老虎,作为我们儿时成长的记忆,陪伴着一代国人长大,它是寄托着中国人朴素情感的吉祥物,深受大人和孩子的喜爱。

兔儿爷

兔儿爷

说道兔儿爷,那就是北京地区著名的手工艺品了,也属于中秋节令的儿童玩具。兔儿爷的产生源于人们对月神的崇拜和与月亮有关的神话故事、风俗活动等。

老舍写过一篇《兔儿爷》:“一到中秋,街上便摆出兔儿爷来,就是山东人称为兔子王的泥人。兔儿爷或兔子王都是泥作的。兔身人脸,有的背后还插上纸旗,头上罩着纸伞。种类多,做工细,要算北平。”

我去年暑期在北京,路过南锣鼓巷一家小店,窗外看到兔儿爷,本想买,怎奈天气炎热、店内人多,也没有等候,就走过了,等下次去北京一定买个回来。

兔儿爷泥质彩塑,兔首人身,笑脸迎人,姿态各异,充满了情趣。

有的兔儿爷胯下骑虎,手持长戟,像一位勇猛征战的将军;有的身穿时装,发型时髦,像是巴黎时装周回来的女郎;有的还是孙悟空、猪八戒化的兔儿爷,实在是惹人喜爱。

身着将官服的兔儿爷

兔儿爷这种传统的节令玩具陪伴着很多人走过童年,为中秋节增添了很多情趣。如今兔儿爷已经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不倒翁

不倒翁

不倒翁是非常有趣的手工儿童玩具,扳倒后松手,又能自动立起来。它底部半圆厚重,中间虚空,因为扳不倒,形状大多像老翁,所以叫“不倒翁”。

不倒翁的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已经出现。清人魏崧《壹是纪始》:“不倒翁始于唐。”不过当时名叫“酒胡子”,不是儿童玩具,是一种劝酒用具。

不倒翁最常见的做法是纸身、泥底,也有的用木头做底,还有用小葫芦、鸡蛋壳、旧乒乓球做成的不倒翁。

现在的商家多用陶瓷、塑料制作,做出来的不倒翁还会发光,会说话,可谓是花样多种、妙趣横生。

有的不倒翁头戴乌纱帽,涂着花脸谱,晃动起来帽翅左摇右摆,滑稽可笑;有的不倒翁做成个胖娃娃,涂着红脸蛋,摇摆起来憨态可掬。

小丑不倒翁

有的商场还做出大型不倒翁来装饰商场氛围,不倒翁憨憨的样子,在休闲娱乐,家庭装饰方面也有很多生活趣味,不仅仅是孩子喜欢,大人们也会对它情有独钟。

陀螺

陀螺

陀螺是我国民间传统而且常见的手工玩具。陀螺的历史十分久远,民俗学家乌丙安认为抽陀螺是有四千多年历史的民间儿童游戏性竞技活动。

我国考古工作者曾在山西夏县西阴村文化遗址中出土过一件陶制陀螺,可见历史悠久。

有时我们在公园或城市中的广场,总会见几个老人在抽陀螺,那清脆的鞭子抽打声和嗡嗡的陀螺旋转声,听起来感觉声音空旷悠长,充满着生命力。

陀螺可以一个人玩,独乐,也可以几个人一起玩,共乐,将陀螺用鞭子使劲儿抽打后,看谁的陀螺转的久。

抽陀螺多在冬春两季,人们可以通过这种活动达到取暖御寒,锻炼身体的目的。《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有“京师小儿语:杨柳青,放空钟。杨柳活,抽陀螺。杨柳发,打尜尜。”可以抽陀螺这项活动的玩乐时间和其历史久远。

如今,疫情初稳,在城市一角空旷的小广场上,又响起那抽陀螺一声一声的鞭啪声,声音回荡,城市也不再显得寂静,逐渐恢复起它往日的活力。

市民抽陀螺

结语

民间手工艺品还有很多,还有草编、手工刺绣、蜡染、手工木雕、油纸伞、剪纸等。

这些自古流传的手工艺品,玩具和游戏,传扬和折射出我们悠久灿烂的民间传统文化。

这些手工艺品有些继续传承下来,有些则随着时代的演变消失了,还有的经过我们保护、改良创新后变的更适合现代人赏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