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大全网 - 海量说明书在线查询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浅析秦朝统一的原因及对后世的影响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国家实力直线上升。

秦孝公

公元前352年,商鞅亲自带兵攻魏,攻破了魏国的首都安邑。

公元前342年再攻魏,掳魏公子印,夺回河西之地,并侵入河东、河南。

到了秦惠文王时期(公元前337年至公元前311年),秦国西并义渠,疆域达到现在的兰州地区;南灭巴、蜀之国。

秦武王四年(公元前307年),拔韩国之宜阳(今河南宜阳)。

秦昭王十四年(公元前293年),秦将白起大破韩魏联兵于伊阙(今河南洛阳市龙门山),斩首二十四万,韩国、魏国从此一蹶不振。

公元前280年败楚,得楚国之上庸(今湖北房县)及汉水北岸地。

公元前277年,秦夺取楚巫郡、黔中郡。

公元前256年,秦昭王使将军摎攻西周国,周君被迫把三十六个邑和三万人口全部献给秦国。

七年以后(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灭东周国。于是东、西二周,皆入于秦。

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时,秦国的领士已占天下的一半,计有巴、蜀、汉中、宛、郢、上郡、河东、太原、上党等郡,东有荥阳及二周之地。

单就疆域而论,秦比其他六国已占了很大优势。而且自商鞅变法以来,力倡耕战,对秦国农业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秦国不单单军事力量,就是经济力量也大大超过其它六国。到了秦王嬴当政的时候,秦国在各方面已构成了统一六国的条件,既掌握了巨大的经济力量,又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当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和它相抗,于是六国依次被秦所灭。

大秦帝国剧照

公元前230年,秦灭韩。秦欲伐韩,韩派宗室韩非入秦游说,被秦扣留而死。同年,秦内史腾灭韩。

公元前228年,秦灭赵。秦使王翦伐赵,赵名将李牧御之,秦兵不能胜。后来赵王听信谗言,捕杀李牧,于是王翦大破赵军,灭赵。

公元前225年,秦灭魏。秦将王贲攻魏,引河水灌大梁,大梁城破。魏王请降,秦遂尽有魏地。

公元前223年,秦灭楚。三晋覆亡后,秦遂得以全国兵力伐楚。时楚都寿春尚有广大土地,秦王问伐楚需要多少兵,新立战功之李信对称用二十万伐楚,为楚所破。王乃复召用王翦,翦请六十万人,将兵出关,大破楚帅,楚亡。

公元前222年,秦灭燕。秦灭赵后,燕即与秦接壤。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失败。秦遂攻燕,拔蓟,得太子丹。燕王徙辽东,后秦又兴兵,使王贲将兵攻燕,拔辽东,燕亡。

公元前221年,秦灭齐。东方五国既亡,秦借口齐王绝秦,使王贲将兵击齐。齐兵防守其西界,王贲从燕南攻齐,遂长驱直入,进攻临淄,齐亡。

自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到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为时不过九年,而所谓六国依次为秦所灭。秦国成了空前未有之大一统的集权中央帝国。秦王嬴政认为此种伟业为“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为彰显其功业,自号为“始皇帝”,寓意为秦帝国世世代代继承下去。

始皇帝嬴政

从古至今,秦帝国的成功的原因不断被学者或政治家所讨论,其中最著名的算汉代贾谊的《过秦论》,咱们也根据《史记》和相关秦国史料浅析一下秦国成功变成秦帝国的原因。

一、地理优势

秦国处于华夏大地的极西边陲之地,孤立于其它诸侯国之外。它的东面是黄河大弯道,黄河先自北向南,然后突然东流。河之南通往秦的几条通道被山脉所阻,只有很少几个战略要隘可以通行,所以秦地是出了名的易守难攻。这就造成秦国能在攻打其他国家之前慢慢聚集力量。

二、农业基础

秦所处的关中,自古号称“沃野千里”,秦昭王时,蜀郡太守李冰造都江堰,使巴蜀之地无水旱之灾,富饶无比;秦王嬴政时,用韩国水工郑国造郑国渠成、灌泾、渭间的田四万余顷,农产更加丰富。秦国拥有这两大农业区,国力大涨。

《史记·货殖列传》曰:“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三、军事技术

很多学者或评论家把秦国军事的强大归因于先进的冶铁技术,认为,这种冶铁技术使秦国给其军士配备质量远优于其它诸侯国普遍使用的青铜兵器的锻铁刀剑。但这个理论没有被现代考古学所证实。发掘出铜、铁刀剑的几十个战国时期遗址的表明,在那个时期铜刀剑的数量大大地多于铁刀剑,铜剑270,铁剑27。而且这些遗址大多数都不在统一前的秦国的领土内。一般地说在中国早期的冶炼技术中,铸造技术而不是锻造技术才是主流技术,所以铁刀剑的脆性就难以消除,在战场上的作用就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考古界至今都不能证实秦国拥有压倒其它诸侯国的某种冶金技术优势的论点。

总而言之,秦国有可能领先其它诸侯国的军事技术,但是没有拉开太大的距离,更多的还是秦军士的勇武与秦军法的严苛而造成的军事强大。

秦兵马俑

四、崇尚勇武

秦国原本就是戎狄之地,自然而然深受戎狄之俗的影响,直到战国晚期,依然是"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秦人没有受到文明的雅化,也没有受到文明的软化,所以秦人在六国中是最旷野强健的。

作为一个经常与夷狄发生冲突的边陲国家,在长期的作战中,秦国取得了丰富的军事经验,这使得秦国指挥秦军与它诸侯国交战时,有着一定的优势。秦人以在战争中残酷无情而闻名。他们崇尚武德的精神可以从秦武王嬴荡身上看出,他喜欢在其周围安置勇武善战之人;公元前307年,秦武王与猛士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结果大鼎脱手,砸断胫骨,气绝而亡,这足以证明秦国崇尚勇武的风尚。

秦军士

五、打破传统

由于秦人本身就是出自戎狄之地,秦国相对于其它诸侯国来说能摆脱更纯粹的“华夏”国家文化传统的束缚,这使它更容易制定激进的改革措施。

荀子曾到秦国巡游后,认为:“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朝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是所见也。故曰:佚而治,约而详,不烦而功,治之至也,秦类之矣。”

秦国百姓质朴,敬畏政府的公权力与政府官员;而政府行政高效运转;政府官员也认真地履行其职责,不偏私,不结党,行动有条理。

但同时荀子也为秦国完全没有恪守传统文化道德的儒家士大夫而感到不安。他认为如果没有这些传统文化道德,国家是很难长久的。

六、大力引进任用外来人才

秦人质朴,所以任用人才不拘一格,其结果是只要发现人才就予以任用。秦国在人才引进与任用的所作所为是其他诸侯国完全无法比拟的,比如商鞅、范雎、尉缭子、吕不韦、李斯、蒙骜、张仪以及许许多多未留下名字的人才。秦国唯一能自给自足的人才应该只有军事将领,比如白起、比如王翦、比如蒙武、蒙恬、蒙毅(虽然蒙家祖上蒙骜来自齐国,但是这三位蒙将军都是在秦国生长大的)等等。

秦孝公与商鞅

七、长寿的统治者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一个专制统治者的长寿与否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命运。而在秦国,在长达上百年的时间里,幸运地连续被几个既能干又特别长寿的秦王所统治,从而为秦国提供了社会经济和政治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这种连续性虽然被两次被短命的秦王所打破,但是更幸运的是这两位短命的秦王合起来的统治时间也只有八年而已。

秦国上百年的稳定始于秦孝公,统治了24年(公元前361一前338年),商鞅就是在他治下任职的;然后是秦惠文王,统治了27年(公元前337一前311年);然后是4年的秦武王朝(公元前310一前307年);然后是秦昭襄王,统治了56年(公元前306一前251年),然后是秦孝文王(前250年)和秦庄襄王(公元前250一前247年)两朝4年的间歇期;最后是秦王嬴政的37年统治(公元前246一前210年)。

长寿这个因素的重要性可能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长寿并不意味着有才干,但是长寿却是一个国家问题的前提,特别是连续几代皇帝长寿的情况下。

八、度量衡的标准化

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统一了度量衡。这是有考古依据的,比如商鞅方升。

商鞅方升全长18.7厘米,升纵7厘米,宽12.5厘米,深2.3厘米,容积202.15立方厘米,重0.69千克,器壁三面及底部均刻铭文。左边刻的是:“十八年,齐率卿大夫众来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右边刻的是:“临”。底部刻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前方刻有“重泉”二字。

古代的税收形式主要是征粮食,因此度量衡的统一就是统一各地的赋税标准,同时也变相的剥夺了贵族们的财政权,严厉打击了贵族豪族利益,也促进了国家商品交易和百姓的生产劳动。

商鞅方升

九、完善完备的秦法

1975年12月份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大量竹简,包括1155支较完整简和80片残片,经过工作人员的悉心整理与修复,最终出版了《睡虎地秦墓竹简》,简称《云梦秦简》。《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出现,为我们展现了秦朝法律和其他法律文书的风采。

竹简成书于战国晚期到秦统一初期,是一位秦国地方司法官员的墓中发掘出来。这些竹简包括《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问答》《封诊式》《为吏之道》《语书》等等,这些内容一部分属于秦国法典的有名称的法律;一部分通过问答方式解释法律和法律程序;一部分是为指导执法官员而系统阐述的推理的“典型”案例(其中有询问嫌疑犯,调查绞死的情况,父亲揭发儿子,报告通奸等等)。

这些有名称的法律绝大部分论述行政法,有《田律》《金布律》《置吏律》等十八种法律,内容涉及刑法及行政、经济、民事等方面的法律规定。这是《云梦秦简》的主要部分。未命名的法律的问答虽然同样涉及大部分行政法,但幸而也提到少数刑事问题,如盗劫、杀人、闹事和性犯罪等事。《云梦秦简》的内容表明,这些珍贵的材料确实早于公元前221年秦的统一,虽然许多内容也许只早半个世纪或更少。然而,在基本内容和精神方面,大部分材料似乎可以溯源于商鞅时代。

对违反行政法的行为,最普遍的惩处是罚物。秦的强烈的军事气氛可从以下的事实中看出:最多的罚物以一甲或二甲(罚二甲的情况很少)计数;较轻的,一盾或二盾;再轻的,罚缴钱。最轻的惩处似乎是谇,此字可能表示“谴责或责骂”。

有许多律条只说了触犯所定之罪就要受惩处,而没有具体说明应受什么惩处;还有一些律条根本不提惩处,而只提到应怎么做。在这方面,秦的法律与以后王朝更成熟的法典(653年唐的法典及以后的法典)大不相同,以后的法律对每种违法行为都定有具体的惩罚。

商鞅的连坐原则在《云梦秦简》中也未被强调。的确,有一条法律对群盗的确处以特别重的惩罚,但这种群盗的形式很不一般,文中称为“害盗”(可能是一种职责和警察差不多的官吏)放弃他们的正常职守而进行群盗活动:“只要抢了钱,如果是五人及以上共同行盗,每个参与者都断去左足,黥劓并参加强制劳动;抢劫较大数额的钱(660钱以上),但是共同行盗的害盗少于五名,则受轻一等的刑罚,即黥劓并参加强制劳动;如果盗钱220至659钱,刑罚又减轻到参加强制劳动而不劓鼻;抢1到219钱,则流放而不参加强制劳动。如果平民犯小偷行为而无暴力,如偷他人价值不足一钱的桑叶,罚处劳役30天。”

秦以严刑峻法闻名,但是似乎只针对秦军士,不针对百姓,至少《云梦秦简》中的法律内容对此并无反证,但也没有鲜明地予以证实。当然,这部分也有可能是因为这些法律不完整,因为《云梦秦简》法律大部分内容是行政法而不是刑法。虽然也提及了死刑,但内容不是很多,被定为死刑的那类犯罪都是罪无可恕的。例如异父同母子女之间不正当关系,比如夸赞敌人蛊惑民众的间谍行为。虽然有几处内容提到了砍掉左足的刖刑或劓刑,但更多更普遍的是程度不同的强制劳动。

这些都反映了秦法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严苛,同时也反映了秦国法律的完善和完备。对于百姓来说,这比单单的残酷严苛更能获取民心。

总结

始皇帝消灭六国,一统天下,使得中国自春秋战国以来几百年的割据分离的局面复归完整统一。此举无论对当代及后世均有莫大之影响,尤对中国版图之确立意义既深且长。

在秦未一统天下以前,中国虽陷于割据分离之局面,然而各国仍能一方面逐鹿中原,图王霸于中国;另一方面积极向外开疆拓土,充实国力,比如秦国称霸西戎、楚国占据南邦等等。这样,直接或间接都使中国疆域更加宽广辽阔,文化更加广被四海。

秦国一统天下以后,依然不间断的对外扩张,如命蒙恬北修长城以防匈奴,命屠睢南平百越,徙民以屯五岭等;对内又施行郡县制度,在秦帝国手中,中国核心区域大体已确立。

秦帝国疆域

秦建郡四十二,北至内蒙古,东北达今河北、辽东,东至于海,南达两广、安南,西及甘肃、四川,定下来此后两千年中国核心疆域的大轮廓。

春秋时代,华夷杂处。至战国时,西北诸国渐次城郭化者;中央诸戎则以韩魏灭伊洛诸戎、楚破南阳九夷而渐就消灭;东方淮海诸夷率与诸夏同化;南方则有楚越两国之辟地,大抵今浙江、福建两省为越人所辟,湖南、云、贵为楚国所辟;巴、蜀则开于秦,两广、安南则在秦并六国后始为中国郡县。

秦朝设郡县后,车同轨,书同文字,行同伦,一切法度趋于统一,群居生息于同一版图,沐浴寝馈于同一文化。

以中国人治理中国疆土,发展中国文化,逐渐融化成一整体之民族,而中华民族自此而规模已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