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大全网 - 海量说明书在线查询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出师表》全诗 :感情真挚、胸怀坦荡,是体现高尚人品的名文之一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那琊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南)人。蜀汉丞相。是三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先佐刘备建立帝业,与魏、吴三分天下;刘备死后,受遗命辅佐后主刘禅。建兴十二年(234),病死军中,时年五十四岁。有《诸葛亮集》四卷。诗以《梁甫吟》、文以《出师表》著称。刘勰称其文为“志尽文畅”。

本篇见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篇名为后人所加。此表写于蜀汉建兴五年(227),时诸葛亮驻军汉中,准备北伐曹魏。这是他出兵之前向后主刘禅写的奏疏。一年之后,诸葛亮再次举兵北伐,出征前又上过一个表。据此,后人遂分称为前后《出师表》。此表,即《前出师表》写得思深虑周,情感笃厚、简约畅达,极为后人所推重。

东汉末年,经过错综复杂的军阀大混战,最终形成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三个鼎足而立的割据势力,即魏、蜀、吴三国。三国之中,刘备的实力最弱,却以汉皇室之后为号召,力图统一天下,恢复汉室。但刘备生前并未能如愿以偿,只好在临终之前将这一心愿嘱托给后主刘禅和丞相诸葛亮去完成。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说: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日:“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救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为实现先主遗愿,诸葛亮继续贯彻东联孙吴、北拒曹魏的战略,主动谴使“聘吴”,与东吴结成盟国。同时,他亲自率军南征,弭平南中诸郡的叛乱,巩固了大后方。接着,他依仗蜀地丰饶的资源,“治戎讲武,以俟大举”,为北伐曹魏作了比较充分的军事上和物质上的准备。

作为一位即将远征的军事统帅,诸葛亮最担心的不是敌国的强大而是内部的稳定,尤其对威德和治国经验都比较欠缺的后主刘禅放心不下。所以,他在此表中谆谆劝诫刘禅要尊贤纳谏,赏罚分明,信任和倚重贤能可靠的文臣武将,阐明出征的目的和任务,并反复表白自己对蜀汉的忠贞之心等,以期得到刘禅的充分信任并激发和敦促他振作起来,励精图治,解除北伐的后顾之忧。

诸葛亮虽说是先主刘备的股肱重臣,刘备临终又有托孤之嘱,但他与刘禅毕竟不能不恪守君臣尊卑的关系和职份。为使后主刘禅最大限度地采纳表文的要旨,此表写得感情真挚,胸怀坦荡,语气委婉,有谆谆劝谏之心,而无呵斥教训之意。

在写法上,既达到规箴劝诫的目的,又不能伤害后主皇帝的尊严威仪。作者为此颇费心机地采取婉转曲达的方法:一是勉励刘禅效法刘备,“开张圣德,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再规劝他“不宜安自菲薄”、“寨忠谏之路”:“陟罚减否,不宜异同”:刑赏“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云云,就显得入情入理,容易接受。二是以汉代兴衰的历史教训为借鉴,劝导刘禅在用人问题上,要“亲贤臣,远小人”才能象西汉那样兴隆强盛。否则,“亲小人,远贤i”,就必然导致东汉末年王朝“倾颓”的下场。引证史实,指陈利害,极富有说服力。

其三是一再申诉自己“报先帝”、“忠陛下”的心迹。他列举事实说,刘备礼贤下士,“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浴臣以当世之事”;兵败当阳、长坂后,刘备派诸葛亮出使东吴,联合孙权,共御曹操;临终则又“寄臣以大事”。

为感激和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受命以来,夙夜优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作者进而表白对“陛下”刘禅的忠心,说:“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这些话都说得非常诚恳朴实,因而即使针对刘禅的过失和缺陷提出了一些尖锐的批评意见,也不致引起后者的烦感,反而愈见其忠贞和祖诚。

此表极好地表现了作者的人格和品性。古人为文讲求人品与文品的统一,扬雄《法言·问神》说:“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但是,要实现伟大的人格与文格的完美统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本篇是少有的艺术地表现了主体的高尚人品的名文之一。

文章充分表现了一位深谋远虑、法度严明、正直无私,“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爱国政治家的精神风貌。核以史实,他在文内所表露的心迹完全是真诚坦率的。如街亭一役,因误用马而被魏军击败时,他便主动承担责任,“引咎责躬,布所失于天下”,并上表“自贬三等”,实践了他在表文中提出的“不效,则治臣之罪”的诺言。正因其人格伟大,所以虽集权力于一身,后主不感到他的威胁,朝臣不感到他的越,致使国内“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陈寿《三国志》)当然,诸葛亮在文内所表现的道德观念和忠君(哪怕是忠于一个扶不起来的天子)思想,基本上属于封建意识的范畴,在今天是不足道的。

但“其目的不是为了损害人民”,而是为了结束割据局面,实现国家统一,发展社会生产,稳定人民生活,客观上是有益于人民的。因而他的效忠于蜀汉的精神,“无异于屈原的效忠楚国”(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二册),在封建社会中其人格和道德标准是很高尚的。

表,文体的一种。字书谓:“表,明也,标也,标著事绪使之明白以告乎上也。”秦以前称之为“敷奏”,秦始改称日“表”。汉魏六朝时的表,一般都是散体文,用以向皇帝“陈达情事”,代表作除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外,还有李密的《陈情表》等。唐宋以后,多尚骈体文,使用范围也相应扩大,如庆贺、辞免、陈谢、进书、贡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