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屑于内......”
——诸葛亮《出师表》
当初诸葛亮临终之前,留下了千古美谈《出师表》,也把自己所有的嘱托,也通过这一份东西表达出来,虽然我们都曾学过,老师也教过这《出师表》的翻译,不过诸葛亮心里到底在想什么,你还真不一定就知道。
刘备当年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那个感动啊,赶紧收拾包袱就跟着刘备走了。要知道虽然当年他找了个地隐居,但并不是真的佛系,也想找个老板,把自己多年的本事用一用,可曹操那已经有了谋士,孙权那也不行,只有刘备这缺人,并且真心请他出山。
出山的那个喜滋滋啊,到了刘备的阵营,这主公对自己是真不错,不仅信赖自己,还给了自己不少权利,诸葛亮那个感动,倒霉的是这蜀汉还没统一天下,刘备就中途去世了,诸葛亮心里那个伤心,虽然说的是天下三分,但自己主公不在,动摇军心形势危急,他自己也急的直上火。自己临危受命,担负起了辅佐刘禅的重任,也是压力山大啊,毕竟这刘阿斗的名号,可是众人皆知,这可不好辅佐啊。
虽然压力不小,但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诸葛亮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工作狂的路上一去不复返。为了能让刘阿斗独自承担起蜀汉的重担,这《出师表》里基本上都是干货。诸葛亮十分希望刘禅能成为一个明君,他先嘱咐的就是要刘禅多听取大臣们的意见,学习先帝的美德,并且多多听取忠臣的进谏,这是一个明君的基本条件。
为了让刘阿斗能成为一个明君,诸葛亮真的费了不少心思,那个年代的君臣感情,可能就是那么简单,因为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他感动到一定要报答主公。诸葛亮就像个操劳的老父亲一样,生怕刘阿斗做不好,所以经过多方考验,发现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都是善良、诚实又忠诚的,这些人应该足够辅佐阿斗了,诸葛亮也稍稍放心,就算自己以后不在了,大事小事还有这些人帮忙补救缺点和疏漏。
其实有些时候,能尽心尽力帮你的,不一定是你帮助过的人,也可以是心耳猎人。发现这些人还不错后,诸葛亮还稍稍有所安慰,提笔写下对这些人的评价,不过除了宫中,在军中也得选个靠谱的又通晓军事的人才可以,选来选去还是觉得将军向宠最合适,于是又喜滋滋的提笔写下对向宠的看法。
终于安排好了后事,接下来就是开始唠叨会了,虽然他自己也知道这有点唠叨,作为主公肯定不爱听他这老头子唠唠叨叨,但是为了蜀汉的大业,他还是得说两句啊。把自己从出山到结束唠叨了一遍,因为太过感动,还挥洒了不少的泪水,终于写完了这洋洋洒洒的长篇出师表上呈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