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歌的起源。
前言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诗歌是中国文学中最早诞生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在中国文学中发展得最充分的文学体裁。
中国的诗歌文化已经流传了千年,直到现代还有很多人喜欢古诗词,在不同的平台展示着自己对于诗歌的热爱。最近这几年,国家为了古诗词艺术复兴更是做了很多工作,比如众所周知的某某电视节目。很多普通百姓也能脱口而出几句打油诗或者顺口溜。这足以显示出百姓们对诗歌的热爱。我们来进一步了解一下我国文学艺术的瑰宝:古代诗歌吧。
一:中国古代诗歌的概念
中国古代诗歌一般称作旧诗。是指用文言文和传统格律创作的诗。
广义上包括中国古代的各种韵文。如赋、词、曲等。而狭义上则仅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
二:诗歌的起源
就如艺术源于劳动,诗歌同样源于劳动。《淮南子》一书中关于诗歌起源有这样的描述:
“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意思就是:抬木头时,前面的人呼喊有节奏的号子,后面的人相呼应。以此来保证动作的统一协调。再加入一些有趣的语言,就变成了最原始的诗歌。
由此可见,诗歌是为了适应劳动节奏而产生的,而且与原始先民的劳动,生活,情感等密切相关。
可见在文字产生之前,诗歌就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发展起来。在没有文字的原始社会,诗歌是一种辅以动作的口头表达方式。
三:诗歌的特点
诗歌在发展过程中,与宗教、舞蹈、音乐有些密不可分的联系。
原始社会时期,先民们在图腾崇拜,神话传说,农业生产上,总是以歌谣配合舞蹈音乐来进行祈福祭祀的活动。这些即兴创作,实际上就是最原始的诗歌。
诗、舞、乐三者紧密相联,贯穿整个诗歌发展史中。哪怕后来语言文字发展起来,诗歌从歌舞中独立出来,但是,诗歌的创作以及格律的要求和限制,在很大程度上仍受着音乐的影响。诗歌在音律和谐上是一个不变的要求。
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虽不配乐,亦顺耳也。
四:总结
《毛诗大序》说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可见,诗为心曲,从心而出。是人们用来表达内心的愿望与情感的一种方式。
所以,诗歌一定要有真情实感。有感而发,而不是空洞的辞藻堆砌。一首好诗,或是一幅画面,
或是一个故事,或是一个道理。
将诗歌作为传递内心的途径,让读者有物可读,有理可悟,有情可感。
附文:
有人说,文学艺术写得再好,不为政治服务,等同谋财害命。
对于这种论调,我不敢苟同。也是这和我的身份有关,作为最底层的农民,我认为,
诗歌是心声,从来不是政治的工具。
为政治服务的都是高大上的情感。但是生活中还有小情调,小情绪,小情感。这些都可以入诗,成文。只不过格局小而已,但却是生活的本质。
诗歌本源从心而出,然后人为地给她加上标签后,她才有了为政治服务的一种形态。
为政治服务只是诗歌的一种形态,而不是本源。
诗歌可以为政治服务,甚至在某些人笔下,可以为反动派服务。但是不要说不为政治服务的就不是诗歌,这是谬论,悖论。
看待问题或者事物,要跳出时代的框架,探寻其本质。
一件事物,起源和发展、运用并不是一条直线,它会分出很多支线。因为,很多事物的起源本是无心,而发展和运用却被人加入太多东西,成为人们达到理想目标的工具。
比如诗歌,最初只是人们劳动时的口号,后来成了博取功名的工具。所以,
诗歌的本源就是吟出我心声。
你可以歌颂,可以批判,可以言喜,可以诉愁。可以嬉笑怒骂,可以哭笑不得。
诗歌,是每个人的精神伴侣。无论你是什么身份,只要你想,就可以以诗诉人生。如果你不会高大上,那么你就躺在泥土上吟唱吧!你吟唱出的字字句句会化为种子,埋进土里,开出绚烂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