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百年的历史,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但是其内容既有和史书相符的部分,又有与史实相悖的成分。正如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所说,“七分事实,三分虚构”。这种虚实错杂交融的写法,很容易使读者把史实与“小说家言”混淆一起。为了“核实”《三国演义》中的事件,笔者翻读了西晋著名史学家陈寿的《三国志》。根据《三国志》中的记载,现将《三国演义》中一些与史事相悖的事件说明如下,供读者备忘。
刘关张没在“桃园”“三结义”。《三国演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叙述了刘备、关羽、张飞在桃园三结义的故事,这个故事被传为千古佳话,后人常常效仿与志同道合之人结为异性兄弟。可见,这个故事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好印象。其实,历史上刘备、关羽和张飞根本没有“三结义”。《三国志·关羽传》中记载:“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三国志·张飞传》中提到:“羽年长(张飞)数岁,飞兄事之。”《三国志·刘晔传》也说:“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这三段史料足以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刘关张三人关系亲密得“恩若兄弟”,二是“恩若兄弟”而非结拜兄弟。由此足见历史上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是罗贯中虚构出来的。
“怒鞭督邮”的不是张飞而是刘备。《三国演义》第二回中“张翼德怒鞭督邮”的故事,按史书记载原是发生在刘备身上。《三国志·先主传》载,当时刘备为安嘉县尉,督邮到此县检查工作,刘备求见,督邮不予接待,刘备盛怒之下直闯入内,把督邮推翻在地打了二百棍,又把督邮拴在马桩上,把县尉的印绶挂在督邮的脖子上后扬长而去。《三国演义》把这种豪爽粗犷的举动,移植到嫌恶如仇的张飞身上,作为小说是恰到好处的。
关羽没有“斩华雄”。《三国演义》中有一段关羽温酒斩华雄的精彩故事,这是“小说家言”。据《三国志》记载,斩华雄的不是关羽,而是孙坚(孙权之兄);斩华雄的地点也不是在汜水关,而在阳人(今河南临汝县)。东汉末年,董卓“欺天子,压诸侯”,激起众怒后,曹操、王匡、刘岱、袁术和孙坚等人组成联军,兴师讨伐董卓。孙坚与袁术合兵进驻阳人后,董卓遣兵进攻阳人,就在这次交战中,孙坚斩了董卓手下“英勇无比”的都督华雄。
历史上没有“三英战吕布”。刘备、关羽和张飞“三英战吕布”是《三国演义》第五回中的大场面,说的是董卓起兵二十万,在虎牢关前迎战袁绍派来的八路义军,董卓义子吕布神勇无比,八路诸侯的部将与之交手,非死即伤,全部败下阵来。在公孙瓒差点被吕布杀掉时,张飞冲出来挡住吕布,之后关羽和刘备也加入厮杀,四人大战了几十回合,不分胜负,吕布便退回关去。其实“三英战吕布”是虚构的,《三国志》中并无对“虎牢关之战”的记载。《三国演义》中说刘备、关羽和张飞是在公孙瓒旗下参与“虎牢关之战”的,但《三国志》并未载公孙瓒参与此战役。
“火烧博望坡”的是刘备而不是诸葛亮。《三国演义》中,曹操派大将夏侯惇进攻新野。诸葛亮在新野设下埋伏,令赵云去诱敌深入,然后火攻。夏侯惇中计,大败而归。诸葛孔明打响出山后的第一炮,也令关、张等人折服。然而,历史上此事发生在建安七年(202年),火烧博望坡这场战斗进行之时,诸葛亮尚在南阳躬耕,直到建安十二年他才出山。这场漂亮的胜仗实为刘备亲自指挥,与诸葛亮毫无关系。据《三国志·先主传》,刘备投奔荆州刘表后,刘表派刘备屯兵新野,以拒夏侯惇、于禁、李典等所领曹兵于博望。两军相持了很长时间。最后,刘备伏兵于路旁,自烧屯营伪遁。夏侯惇不知有诈,率兵追之,为伏兵所破。刘备虽获胜,但曹兵损失并不多。而且,《三国志》的《武帝纪》《夏侯惇传》《于禁传》及《资治通鉴》等均未记载这次战斗,说明博望坡之战的规模并不算大,却被《三国演义》大肆渲染。
诸葛亮未用“空城计”。《三国演义》讲述了诸葛亮用“空城计”的故事。说的是马谡失街亭后,诸葛亮率兵五千去西城搬运粮草时,忽然得到司马懿统率十五万兵马朝西城而来的报告,在身边无战将只有一班文官的情况下,急中生智,令蔽去军旗,大开城门,亲携两童子,登上城楼悠闲弹琴。司马懿见状大惊,疑有伏兵,遂引兵而退。其故事纯属虚构。据《三国志》载:诸葛亮出师魏国五次而出祁山者仅二次,诸葛亮出师北伐与曹魏交兵时,魏明帝曹睿派曹真、张颌率兵迎战,马谡为张颌所败,失守街亭,司马懿“尚为荆州都督,镇宛城”,并未参加这次战役。因此,诸葛亮是不可能对司马懿使用“空城计”的。
华佗没有为关羽刮骨疗毒。《三国演义》中所讲的“关云长刮骨疗毒”的故事,发生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据《三国志·华佗传》载,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的爱子因病而死,曹操十分后悔自己下令杀死了华佗,使自己的儿子无人救治。由此可见华佗被害,最晚也在建安十三年,这说明关羽中箭后刮骨疗毒时,华佗早已死去多年了。虽然《三国志·关羽传》中有关羽中箭后刮骨疗毒的记载,但并没有说为关羽刮骨疗毒的是华佗。如果真是华佗,一定会记载,因为华佗是当时的名医。因此《三国演义》中讲的“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是不能当史实来对待的。
关羽没有“过五关斩六将”。《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中写的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历史上是没有的。据《三国志·先主传》载:“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公(曹操)与袁绍相拒于官渡,汝南黄中刘辟等叛曹公应绍,绍遣先主将兵与辟等略许下。关羽亡归先主。”这就是说,在关羽离开曹操之前,刘备已奉袁绍之命到了许都南面的汝南郡,与刘辟等领兵攻打许都附近地区。关羽得到刘备的消息后,只能由许都南下以归故主,而绝不可能“千里走单骑”北上寻找刘备。因此,关羽不会“过五关”,也不会“斩六将”了。《三国演义》之所以虚构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旨在表现关羽对刘备的忠贞之节和义勇之概。
历史上“草船借箭”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三国演义》中讲述了在赤壁大战时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精彩故事。读了这段故事,常常使人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赞叹不已。然而,诸葛亮的一生并没有干过这件事。那么,这个故事是不是罗贯中凭空杜撰的呢?那也不是,因为它确有所本。据《三国志》记载,“草船借箭”的乃是东吴的孙权。此事发生在建安十八年孙权和曹操战于濡经的时候,这已经是赤壁之战以后的事了。根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裴松之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与孙权对垒濡须(今安徽巢县西巢湖入长江的一段水道)。初次交战,曹军大败,于是坚守不出。一天孙权借水面有薄雾,乘轻舟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军部署。孙权的轻舟行进五、六里,并且鼓乐齐鸣,但曹操生性多疑,见孙军整肃威武,恐怕有诈,不敢出战,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随后,曹操下令弓弩齐发,射击吴船。不一会,孙权的轻舟因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有翻沉的危险。孙权下令调转船头,使另一侧再受箭。一会儿,箭均船平,孙军安全返航。曹操这才明白自己上当了。由此可见,历史上“草船借箭”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并且这件事发生在赤壁之战以后五年。《三国演义》之所以把“草船借箭”的“发明权”归功于诸葛亮,只不过是为了丰富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军事家形象而已。
周瑜不是“气死的”。《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写周瑜被诸葛亮“三气”后,“怒气填胸,坠于马下”“仰天长叹曰:‘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寿三十六岁”。其实,历史上的周瑜是在赤壁之战后在回江陵的途中因箭伤发作而病倒在巴丘(今湖南岳阳县),医治无效而病逝的。《三国志·周瑜传》说周瑜待人温文尔雅,“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三国志·江表传》说周瑜和老将程普共事,程普自恃年长常欺周瑜,而周瑜胸怀若谷,总不计较,感动得程普后来对人说:“与周公瑜交,若饮醇醪,不赏自醉。”史书还说周瑜“长壮有姿貌”,又“精意于音乐”,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颂”。由此可见周瑜是一位文武兼备的优秀儒将。《三国演义》之所以虚构了周瑜的心胸狭小,嫉才忌能,最后被诸葛亮“气”死,其目的是为了突显诸葛亮的智慧形象。
历史上不存在周仓这个人物。周仓为《三国演义》中的虚构人物,真实的历史并不存在。《三国演义》中的周仓,字元福,河南省辉县西平罗人。周仓本为黄巾贼地公将军张宝麾下之将。张宝死后,周仓和同是黄巾军的裴元绍率部啸聚山林。关羽千里走单骑路经卧牛山附近时,遇到裴元绍率众抢马,周仓令裴元绍率部众回山,独自追随关羽,自此成为关羽身边的武将。在关羽镇守荆州对抗曹魏名将于禁与庞德的战斗中,于水中生擒庞德。最后周仓在关羽父子被斩之后自刎而死。
在中国传统对关羽的民间宗教信仰里,周仓名叫“周大将军”,是关帝圣君的贴身侍卫。明神宗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被封为“威灵惠勇公”。
王朗不是被诸葛亮骂死的。《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姜伯约归降孔明,武乡侯骂死王朗”中说诸葛亮北伐时,王朗不顾已经76岁之高龄,与曹真等人于祁山迎战诸葛亮,在阵前与诸葛亮挑起舌战,却被诸葛亮的言词所驳倒,一时气愤而自马背上摔落而死。其实,历史上的王朗并不是被诸葛亮骂死的。据《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载:“(太和)二年(228年)春正月……蜀大将诸葛亮寇边,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叛应亮。遣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并进兵。右将军张击亮于街亭,大破之。亮败走,三郡平。”而未如《三国演义》所云,有以王朗为军师随军出征之事。且又载:同年“十一月,司徒王朗薨”,可见王郎之死,距此战的结束已有大半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