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大全网 - 海量说明书在线查询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冷门又有趣的历史故事大全,有没有你知道的?快来看看吧。

二战时期,意大利是投降英军,英军不接受,然后把对手一顿胖揍打赢了再投降!

明朝末年“闯王”李自成兵败以后,从北京城逃到湖北通城县九宫山被农民误杀,可以算是历史上冷门又深刻的故事了。

李自成(1606年—1645年),原名鸿基,陕西榆林米脂县人,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

幼年家境贫寒,给地主家放牛放羊,曾做过银川驿卒。

跟随高迎祥起兵,后高迎祥战死,李自成做了起义军的“闯王”,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因而获得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很快队伍发展到百万之众,打下西安后,建立“大顺”政权。

不久之后攻下北京城,崇祯帝朱由检吊死在煤山,明朝灭亡。

李自成进入北京城之后,纵兵抢夺城内富豪权贵家财、院落,北京城内人心惶惶,乱成一团。此时,山海关明军将领吴三桂投降关外的满清政权,并引领满清军队杀奔北京城,李自成与之对战失败。在北京紫禁城仅仅坐了42 天的龙椅后,李自成狼狈逃出北京。

逃出北京城后,清兵一路追击,李自成一路败退。

期间多位农民将领或战死,或变节,逃到湖北九宫山时,所率部众仅剩几万人。

李自成带领十几个部下进山探路,被附近农民误杀。

在正史中没有明确记载李自成究竟是如何被农民误杀的,是因为他死的非常不光彩。

在民间人士所著的书中有详细的阐述:李自成是被当地农民,误认为是土匪用锄头给打死的。

正史中没有记载李自成的死因,这也就有了很多的传说。最为著名的是金庸先生在武侠小说《鹿鼎记》、《雪山飞狐》中,说李自成并没有死,而是带着陈圆圆出家当了和尚。当然这也不可信,毕竟是武侠小说嘛。很久以来,在历史上对李自成的死因和去向,一直是一个谜团,研究明史的专家们也争论不止。

李自成作为一位农民起义军领袖,有相当鲜明的优缺点。

优点是吃苦耐劳,无所畏惧;缺点是小富即安,目光短浅。

他的优点使他迅速的成功,缺点也让他迅速的失败。

说他小富即安,农民思想,一点也不冤枉。

他重兵包围北京城后,竟然安排投降的太监去找朱由检谈判,李自成的谈判筹码令人啼笑皆非:他竟然让崇祯帝给他一个“西北王”的称号,他就退兵。

朱由检不愧是朱元璋的后代,非常的硬气,哪怕是丢了江山,也不能丢了老朱家的气节,直接回绝了李自成。

后来有民间书籍《所知录》记载,误杀李自成的农民姓姜。

李自成被误杀以后,他的部下血洗九宫山附近的村落,后来又推举他的子侄为领袖,继续跟清政权征战了很多年。

假如李自成不是被农民误杀,就他巨大的影响力来说,再拉起一支队伍,与尚立足未稳的满清政权争夺天下,鹿死谁手,还真不好说,也许历史就要改写了。

然而,这也只能是一个假设罢了。

李自成的失败,一句话可以总结:天灾人祸。

先说天灾:李自成三月份进的北京城,不料全城正在大闹鼠疫,近百万军队几天内就死去大半,活下来的也是浑身没有力气,遇到兵强马壮的清军,一触即溃,兵败如山倒。

再说人祸:李自成自己没有文化,认不得几个大字,正宗的农民,手下的将领也全是农民出身,初入北京城就被城内的繁华亮瞎了双眼,烧杀抢掠无所不做。

招募的几个所谓的文人谋士,也都是落第的秀才,没有什么真才实学,大多都是混子,更没有远大的目光和理想。

从这两方面来分析,李自成的失败是必然的,尽管几百年来令无数人唏嘘不已。

如果辅佐李自成的是诸葛亮,是刘伯温;如果李自成自己有刘邦、朱元璋的雄才大略,那中国的历史会不会改写呢?遗憾的是,历史没有如果,历史也不会重来。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据说李世民在玄武门杀了他的兄弟之后,就去向李渊请求原谅,请求原谅方式在现代人看来有点特别 ,嗯!就是晗着李渊的乳头,没错就是乳头(李渊有点胖,能晗住的) ,同时泪流满面的呜咽道“爸爸!孩儿知错了”(这可不是我瞎编,真的有这种记载的),还被记录在了李世民起居注上,编成史书流传后世 ,被当成孝道的典范。

不过这次李渊没有原谅李世民,还诅咒他的儿子也会为了皇位自相残杀(这样的诅咒真的很准,唐朝每次的皇位交替都是一番腥风血雨),高傲的李世民那能受的了这样的窝囊气,转眼就逼宫李渊,让他禅位自己,这就有了尉迟恭的三步逼宫,皇上何时禅位,一步一句。

李渊退位以后,李世民为了补偿他,就在皇宫里给李渊修建了新的宫殿,还拼命的往李渊那里塞钱,塞美女,希望可以有所补偿,李渊也是来者不拒,两年时间就给李世民添了九个弟弟妹妹。李世民灭掉突厥后,李渊就原谅了李世民,觉得他确实是个好皇帝,在庆功宴上,一个弹琵琶,一个跳舞,父子间其乐融融。

子方教太子

一次魏文侯的太子子击出行,在路上遇到国师田子方。

太子下车行礼拜见,田子方却不作回礼。

太子很恼火,怒气冲冲地对田子方说:“富贵的人能对人骄傲呢,还是贫贱的人能对人骄傲?田子说:“当然是贫贱的人能对人骄傲啦,富贵的人怎么敢对人骄傲呢!

国君对人骄傲就要失去国家,大夫对人骄傲就将失去封地。

失去国家的人,也没有听说有以国君待遇对待他的,失去封地的人,也没有听说有以大夫的待遇对待他的,贫贱的游士话没有发挥作用,行为不合意,就穿上鞋子离开罢了,到哪里得不到贫贱呢!

"太子听了,马上向田子方施礼认错。

晋竹林七贤之一,刘伶,嗜酒如命,每日必醉,其妻为此十分苦恼,多次劝戒酒,无奈刘伶不听,故待一日刘伶外出归家,其妻声泪俱下,以死相逼,数落喝酒种种害处,刘伶理亏,只好答应戒酒,其妻闻言喜不自胜,心中甚慰,刘伶说戒酒乃人生大事,需置办酒菜,焚香沐浴,神位前起誓,妻子一一答应。

待妻子置办齐全,刘伶坐于桌前,嘴中念念有词“天生刘伶,嗜酒如命,妇人之言,慎不可听”顷刻间又是一场大醉。。

下面几件就是比较有趣甚至狗血的历史事件:

1、给英法联军开路到圆明园的,就是写“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号称清朝最伟大诗人的龚自珍的亲儿子 ,龚橙,也叫龚半伦

2、妲己后来没有被杀死,而是被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纳为姬妾。(有真理帝如是说所谓“妲己后来没有被杀死,而是被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纳为姬妾。”这种说法只是当年孔融为了讽刺曹操而编造出来的,参见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

3、英法联军进圆明园时,发现有个库里装满了先进火器火枪,都快霉烂了,都是乾隆前后外国进贡的,比联军武器好多了…

4、汉朝有个太监,凭借为皇后诬陷其他嫔妃上位,皇后死后,他立即又傍上了另一个皇后,简直就是个皇后控。这个人政治上的作为不堪入目。他叫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5、话说唐中宗李显是历史上最牛X的皇帝。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自己是皇帝,父亲是皇帝,弟弟是皇帝,儿子是皇帝,侄子是皇帝,更要命的是他妈也是皇帝,于是历史给了他一个很光耀的名字:六位帝皇丸。

6、历史上有一个女人伺候了六个皇帝,她就是隋炀帝的皇后萧氏。她从十三岁嫁为隋朝晋王妃开始,历经杨广、宇文化及、窦建德、突厥处罗可汗、吉利可汗和李世民等六位丈夫。

历史总是那样有趣,吸引我们去探究!

二、一些感人的古代冷门故事?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相信这首词对大家来讲并不陌生,我们上历史课或者是语文课的时候,老师都会提到陆游他这首词,以及他的挚爱唐婉。

为什么要把陆游和唐婉的爱情故事要放在第一个来讲呢?那是因为,我们今天要彻底“拆散”这对表兄妹!

陆游 唐婉,沈园相会

相信,此时的看官,您,是不是也认为陆游和唐婉两人是表兄妹关系呢?NO!据史料考证,唐婉是郑州通判唐闳的独生女儿,母亲李氏媛,祖父是北宋末年鸿儒少卿唐翊,其世代居住在绍兴;而陆游的母亲是湖北人,为北宋宰相唐介的孙女,出身名门世家。由此看来,虽然两家都姓唐却没有血缘关系,所以唐婉和陆游他并不是表兄妹。

这两个人虽说然是青梅竹马,真心相爱,但婚后一年,唐婉一直没有怀孕生孩子,再加上她的婆婆很看不上她,最后棒打鸳鸯。

陆游是个大孝子,被迫休了唐婉,可二人恩爱有加,陆游曾另筑别院安置唐琬,其母察觉后,便另娶了一个姓王的新娘,过门一年就生下一子,四年里共生三子。

对此唐婉的家人是愤愤不平,觉得不把女儿再嫁出去,面子会失尽,于是将女儿嫁给了当时也很有名气的另外一个文人,赵士程。

赵士程对唐婉很好,他是唐家的世交朋友,也是陆游的文友,对陆游比较钦佩,也很同唐婉,想尽力地令她幸福,但是最终还是酿成了一个爱情的悲剧。

南朝陈太子徐德言眼见陈国气数将尽,担忧与妻子乐昌公主分离难聚,于是将一铜镜一破为二,各执其半,并约定他年正月望日彼此在都市上卖那两半块铜镜,以期重修旧好。

后陈国亡,乐昌公主改嫁入越国公杨素家,徐德言按照约定的日期抵达京城,看都有人在卖半个铜镜,拿出自己的另一半和它相拼,形成完整的一块。

徐德言伤心欲绝,作诗一首“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

公主听说丈夫寻到悲戚交加。

杨素知道这件事后,立即传召徐德言入府,将公主还给他,使二人一同回到江南生活。这就是破镜重圆的故事。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

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

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曹景宗的故事

曹兄弟的一生是悲剧的,生在南北朝这种皇帝论斤卖的时代就算了,还主要活动在梁朝,戏份完全被上级领导兼职皇帝兼职数天和尚的萧衍给抢走了。

在曹将军的职业生涯巅峰(钟离之战)后,皇帝大人大宴宾客为其庆功。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一群人开始了吹逼---君臣连句赋诗。本来考虑到曹兄弟捉急的文化素养,领导就没有安排诗韵给他。曹景宗感觉自己的智商受到了侮辱,坚决要求步韵赋诗。

这时诗韵差不多已经分完,只剩下“竞”、“病”二字,难度很高。一群文化人都翘首以待这位粗人出丑,谁知张口就来:

去时女儿悲,归来笳鼓竞。

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

当然文采是谈不上了,但是诗雄健流畅,而且出自武人之口。老板萧衍特别将这件事记录到了国家档案(国史)。曹兄凭借能力给自己挣了回脸,此故事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可是曹兄还是没火起来,戏红人不红啊,时也,运也,命也。

强烈建议大家去读读曹景宗的传记,其为人傲娇,唯独在韦睿面前才表露傲娇受的本来面目;拥有男人全负面属性,贪财好色嗜酒,却也不计危险为好友收尸千里送葬。

正义与邪恶掺杂,勇武与逗比共存,大抵世间之人,皆如景宗般万千诸相。

2、中国版拯救大兵瑞恩的故事。

公元74年,汉章帝年间,朝廷任命耿恭为戊己校尉,屯兵金蒲城(今天的乌鲁木齐、天山一带),驻守边疆,其实当时也只有屯兵数百人。75年,北匈奴进攻金蒲城,耿恭两次迫使北匈奴领兵撤退。后来耿恭又移师疏勒城,又遭北匈奴猛烈攻击,城中弹尽粮绝,但耿恭和部下仍坚守不屈,身处险境。

76年,朝廷援军在柳中(今新疆鄯善县附近)打败车师,北匈奴军队也惊慌而逃。

当时,耿恭的一位老部下范羌也在军中,他力主营救耿恭,但是其他将领因为深入敌人腹地而不敢去。

你们不去,我去,于是范羌便带领两千救兵孤军深入。

行军途中历经艰险,曾遇到过一丈多深的积雪。

终于援军精疲力尽,勉强到达了金蒲城。

耿恭等人夜间在城中听到兵马之声,以为匈奴来了援军,大为震惊。

范羌从远处喊道:“我是范羌,汉朝派部队迎接校尉来了!

”城中的人齐呼万岁。

于是打开城门,大家互相拥抱,痛哭流涕。

接到耿恭后,第二天大家便和援军一道撤退。返回途中遇到北匈奴追兵,汉军边战边走。从疏勒城出发时,耿恭的军队还有二十六人,沿途不断死亡,到第二年三月抵达玉门时,只剩下了十三人。这十三人衣衫褴褛,鞋履洞穿,面容憔悴,形销骨立,胜利回归!

读到这个故事,眼眶又一次的湿润,耿恭的坚强不屈、范羌对战友的不离不弃让人荡气回肠!玉门关守将在给皇帝的上书中,一句“不为大汉耻”我觉得是对耿恭的最好评价了!耿恭到达洛阳后,被任命为骑都尉。这件事情后,章帝下诏,将戊校尉、己校尉和西域都护一并撤销。

3、我们跳到南北朝,讲一个激烈的防守反击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公元507年,南梁和北魏之间的战争期间。当时,北魏中山王元英与平东将军杨大眼(听这个名字就是个猛人,但他不是主角)等数十万人马攻打南梁的钟离(今安徽凤阳)。钟离城北以淮水为阻,北魏人在两岸架桥,跨过淮水连通南北道路。当时钟离城中才三千人,守将昌义之督率将士苦守。

战况异常惨烈,北魏人疯狂的进攻,北魏军队用车载土填入城壕之中,士兵背着土跟随车后,骑兵又紧跟在后面,这样一拨一拨的攻城,那些背土的士兵有些人来不及返回,就直接被土给埋进去了,城壕很快被填满。

北魏人用冲车撞城墙,所撞之处城墙上的土掉下来一大片,昌义之就命人用泥巴涂补,外面敌人一边在撞墙,里面的人一边在用泥巴飞快的修补。

这样冲车虽然能撞入但终究不能撞毁城墙。

北魏军队昼夜苦攻,轮班相替,从云梯上掉下来再上去,无人后退。

每天交战数十次,前后杀伤的人以万计数,北魏死去士兵的尸体堆的与城墙一般高。

二月,北魏宣武帝诏令元英返回,但元英坚持攻打。

南梁的梁武帝此时也命令豫州刺史韦睿和曹景宗率兵去援救钟离。

韦睿千里疾驰,一夜之间在北魏前线建立起进攻阵地,使得元英惊呼为神人。

双方展开激战,战事一时胶着。

三月,淮水暴涨,韦睿派兵乘斗舰竞发,击魏军。

另外以小船载草,烧毁了北魏建立的桥栅。

魏军大溃,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

韦睿派人报告昌义之,昌义之激动得说不出话,但叫:我又活了、我又活了(更生,更生)!此战生擒北魏军队五万人,收其资粮、器械山积,牛马驴骡不可胜计。后北魏元英被免为平民,杨大眼充军。

这场战争在南北朝期间不算出名但绝对精彩,北魏进攻的凶猛、昌义之防守的惨烈、韦睿救援的迅疾均堪称经典!

这些故事都很精彩

卧冰求鲤古时候,有一个叫王祥的小孩子,他的生母去世了,父亲再娶了一个妻子,就是王祥的后母。后母不喜欢王祥,可是,王祥很听后母的话,后母叫他做的事,他都尽力做好。

一个寒冷的冬日,后母生了病,想吃活鱼,要王祥到河捉鱼。天下着大雪,北风呼呼地吹着,河水早已结冰,哪有鱼呢?

王祥想:我可以用体温使冰块溶化啊!他脱掉衣服,卧在冰上,刺骨的寒冰冷得他牙关打颤,全身颤抖,但他仍然强忍着、忍着……突然间,他身体下的冰块裂开了,两条鲤鱼跳了上来。王祥大喜,抱着鲤鱼飞奔回家,煮鱼汤给后母吃。

“一盒酥”

有人给曹操送来一盒酥,曹操在盒子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杨修看后,立即把酥分给众人吃了,曹操假装责怪他,杨修说:你在盒子上分明写着一人一口酥,我们怎敢违抗丞相的指令呢?曹操虽然表面上嬉笑,心里却越来越讨厌他了,杨修与人分吃贡酥,则完全是曲解曹操的题字,纯属恶作剧,曹操“心恶之”,而尚能表现出“喜笑”之态,已很宽容。

混沌是一个神的名字,负责管辖中央天空,据说他是天帝的亲儿子。混沌和管辖南海天空的攸以及管辖北海天空的忽是很好的朋友。

攸和忽经常到混沌那里,混沌每次都热情地接待他们。有时候,混沌高兴起来,还亲自到堂前为两位朋友跳舞助兴。

有一天,攸和忽不约而同地前往混沌家。半路上,他们相遇了。两人结伴同行,一路上说着闲话。

突然,攸好像想到了什么,他问忽:“你不觉得混沌有些地方不对劲儿吗?”

忽是个粗心大意的神,想了半天,也不觉得混沌到底哪里不对劲儿,就说:“他是有些特殊,比如他有时候长得像鸟,有时候长得像黄布口袋,高兴时浑身比火还要红,而且有六只脚和四只翅膀……”

攸说:“不仅仅是这些表面的东西,还有更深层次的,你想想。”

忽想不出来,攸就启发他:“我们的铁哥们儿像我们一样有两只眼睛吗?”

“没有。”

“我们的铁哥们儿像我们一样有两个鼻孔吗?”

“我们的铁哥们儿像我们一样有两只耳朵吗?”

“我们的铁哥们儿像我们一样有一个嘴巴吗?”

攸说:“这就对了呀,他没有眼耳口鼻,七窍连一窍都没有,美景不能看,佳肴不能吃,仙乐不能听,你说他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

忽也觉得这个问题很严重,就问攸该怎么办。

攸告诉忽:“既然我们早就打算报答混沌,何不为他开凿七窍呢?只要我们两人协力就可以办到。我们不是每人都有一把时光之斧吗?就用它来做工具吧。”

忽高兴地同意了攸的提议。到了混沌家后,两人将这一打算告诉了混沌——我们无法知道他们是用什么方法告诉混沌的,因为正如他们在路上所说的那样,混沌是不能听也不能说的。而混沌当即表示同意,并大摆宴席,盛情款待两位恩同再造的好友。

当天晚上,攸和忽将他们随身带来的时光之斧细细打磨,整夜都没有休息。第二天,天刚刚亮,攸和忽就动起手来,他们俩先替混沌开凿了一只右眼。这样,混沌第一次看清楚了这个世界和自己好朋友的尊容。

就这样,攸和忽一连忙碌了六天,为混沌开出了六窍,只余下最后一个部位——嘴巴没有完成了。两个人为如此伟大的事业而欢欣鼓舞,眼看大功即将告成,头一天晚上,攸和忽喝得大醉。

第二天,日上三竿,攸和忽才晃晃悠悠地醒过来,他们眼看时间已晚,便急忙抓紧时间动手继续凿。到了半夜时分,混沌的最后一窍——嘴巴,也大功告成

三、中国近代史冷门小故事?

过去,天津人管曹锟叫“曹疯子”。

他的“疯”,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见客张手让座,比兄弟还热情;喜欢以老大自居,动不动就管人家叫兄弟;用打麻将的方式“招待”客人,然后“哄然送客”。

实际上,他的这些“疯”,都是装出来的,其实他“对答圆融,心口甜辣”,根本没有一点疯的样子。

直奉未开战前,曹锟之弟曹四(曹锐)力主联张(张作霖)拒吴(吴佩孚),曹锟犹豫不决,待他听到部下一直为弟弟的主张未被采纳感到遗憾,便当中揪住弟弟耳朵,大声说,功名富贵,皆我挣来,如今我决心牺牲,你若不赞成开战,就登报和我脱离兄弟关系好了!

曹锟说完,命令参谋长熊炳琦给吴佩孚打电报:你即是我,我即是你,亲戚虽亲不如我自己亲,你说怎么办就怎么办。

这种大白话,也太显得没水平了,熊炳琦请示将大白话改为文言文,曹锟说改个屁,一个字不准改,照此拍发!

电报发走后不到二十四小时,吴佩孚就带兵来了保定(曹锟驻军保定,人称“保定王”)。

看他调兵遣将,哪里像一个疯子?

四、具有深意的冷门故事?

古代历史上冷门又有趣的故事,那便是孔子与子路出门在外路上发生的事情了,一天,尚不年迈的孔子带著他的学生子路出游到深山老林去避暑。春秋时夏天的天气并不比现在凉爽。

孔子上了山已是汗流浃背,跟在身后的子路也敞开衣衫任腥热的山风把胸毛吹得东倒西歪。

孔子在一块大石上坐下之后说口渴死了,让子路去寻些水来喝。

小草和大树的故事

一棵小草生长在一棵大树旁,一天小草对大树讲,唉,你知道吗?其实我原来也是一棵大树,后来我嫌树大,招风就改做小草了,是这样吗?大叔有些不信谁骗你呀?过去我做大树的时候,树上的鸟儿可多了,每天叽叽喳喳,真心烦,也有些孩子太顽皮,劲往我身上爬,唉,真没办法,小草说着,还叹了口气,好像真有那么回事儿似的。

大树听了,心里觉得好笑,变大渠道,唉,其实我原来也是一棵小草,原来怕有人踩不得已,才做了一棵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