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器与技击是一对双生子,二者的发展历程相辅相成。
人与兽之间的争斗促使兵器的雏形出现,而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使得兵器与技击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二者的终极目标都是一致的:既给对手造成最大的伤害的同时保护自身不受或少受伤害。
冷兵器时代的兵器与技击发展多彩多姿,在本文中老陈将分成六个阶段向大家一一呈现:
原始时期生活环境恶劣,常常伴随有飞禽走兽的侵袭,人类无法依靠拳脚徒手战胜野兽,只能使用工具。
“往古之时,猛兽食领民,鹜鸟攫老弱” 《淮南子.览冥训》
原始人猎狩
人与兽之间的斗争,是为了保护自身同类,也是使用器械进行战斗的最原始动机。这种使用器械进行战斗的行为为兵器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在六十余万年前的中国猿人一‘北京人’遗址中,发现大量原始石器,有石锤、石刀、石尖嘴凿,还有不少骨器,有的锋刃尚锐。这就是古人使用器械战斗的最原始的证据。
伴随着原始部落的出现与扩张,之后又出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斗争,出于争夺领地、头领、食物、配偶等原因,使得上古战争爆发,譬如:黄帝与炎帝、黄帝与蚩尤、夏禹伐九黎、三苗等战争等。战争的演进升级更加推动了武器的创造与发展。
“言蚩尤“作五兵:戈、殳、戟、酋矛、夷矛”《世本》
到了商周时期,青铜工艺的冶炼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导致了青铜武器逐渐在军事活动中的普及。
殷周铜戈有两类:一是以‘内’安柲者,就是即把戈从内插入木柄头的槽孔里;一是以“銎”安柄,既把木柄插入戈的銎孔里。这种制作方式提高了兵器操作时的稳固性。
铜戈
铜戈的另一演变是“胡”的延长和开孔数的增加以及弧度的加大,提升了戈的割锯能力。此外还有殳,“殳首端加尖形物,则是殳的一种变式”,从中也可以看出殳威力的提升。
“启蒙”时期内,武器的制作方式也有了显著性的发展,兵器和农具逐渐出现了分化,兵器的材质和威力得到了变化与提升。该时期内,技击的发展无史料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发展繁荣,为兵器的铸造创造了经济条件,例如楚国大冶铜绿山拥有丰富的铜铁矿物资源。铜绿山古铜矿许多地点的表面,覆盖有一米多厚的古代炉渣,总最估计达40万吨左右,仅仅就炼渣40万吨来计算,估计古代提炼的红铜当在斗万吨左右。
群雄逐鹿、诸侯称霸的大动荡社会格局导致了战争的频繁爆发,从而促使了社会尚武之风的盛行,为兵器技击的形成提供了孕育的舞台。论剑、斗剑、佩剑之风的盛行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伴随着荆楚长剑的横空问世,各国便开始了习武的浪潮。
庄子说剑:天子剑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庄子说剑》
学术氛围的“百花齐放”为兵器技击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并推动着兵器与技击的发展主动地大幅度向前迈进。
“简公六年,令吏初带剑”、“其七年,百姓初带剑” 《史记.秦本纪》
《史记.秦本纪》中一个“令”字表现出了秦国有意识的强制行为推动着官吏、军士、庶民的佩剑,但其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促进剑术在本国的迅速普及,从而提高军队的总体战斗力。
“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己发,先之以至” 《庄子说剑》
这段话则论述了攻守藏变之势,虚实应变之道、惊取巧夺之法的斗剑制胜策略。
“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杳之若日,逐影,光若佛仿,呼吸往来……一人其验即见” 《吴越春秋.越女剑》
越女剑
这段话则更加详细的论述了斗剑的器技、形神、呼吸之道。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动乱的年代,各国尚武强兵以满足战争的需要,由于其作战方式以车战为主,从而也就决定了其使用的兵器是以戈、戟、剑为主。这段时期的兵器与技击发展特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兵器技击得到了有意识的发展;
2>兵器技击受到君王、将领、庶民等人群的广泛喜爱;
3>出现了关于兵器的技击理论。
秦朝时期,秦始皇经过多年征战终于一统天下。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贾谊
金人十二
秦始皇此举主观上是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客观上使得兵器及技击活动更多地在军队中流传。
到了秦末,由于君王昏庸无道、征敛无度、欺压百姓,便掀起了著名的陈胜、吴广起义,由于朝廷对社会的兵器限制,因此起义军便“斩木为兵”、“锄覆白挺”来应敌作战。
到了汉代,兵器技击的发展和秦代相比则体现出了更加规范化、系统化、标准化以及普及化特征。由于北方匈奴大举侵占我国疆土,虽然采用了屈辱和亲的办法,但仍未能换取长期的和平,导致了加强军事武备成为了统治者的必然选择。因此,后汉时期,我们可以看到兵器结合、习武练兵的景象。同时还有“亭长皆习设五兵”的规定,“五兵”即弓弩、戟、盾、刀、剑。
汉匈战争中骑兵
另一方面,汉匈战争中,骑兵以取代步兵成为了主要兵种,由于骑兵在作战过程中更多的使用劈砍技术,导致了刀逐渐取代剑在军事活动的统治地位。其次是汉代还出现了“斗剑”、“剑对戟”、“剑对锁”、“空手入白刃”等专门化的竞技训练活动,以此来应对战争的多样化技击需要。更值得注意的是汉代出现了兵器技击的理论著作《剑道》三十八篇,可见其研习程度之深。
“余幼学击剑,阅师多矣。四方之法各异,惟京师为善。” 《典论.自序》曹丕
三国时期,兵器技击开始出现了流派化的发展趋势,曹丕就是剑术的佼佼者。
环首刀
魏晋时期,由于骑兵成为了主要的作战方式,导致了环首刀的诞生成为战争中的重要兵器。
“西晋司马炎咸宁元年造刀八千口”
“后蜀主李雄,晏平之年招滕马刀五百口” 《刀剑录》晋朝陶弘景
其次是矛长度的加长成为了矟。
“矛长丈八曰矟,马上所持”,
最后是戟在战争中的使用数量逐渐减少。同时这一时期还出现马上用枪的论作《马架谱》,其序言道:
“马架为用,虽非远法,近代相传,矟己成艺”
从中可见枪术在此期间也逐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研习与发展。
枪术
到了秦汉三国时期,较为明显的特征为刀逐渐取代了剑在军事舞台中的统治地位,其次是戈戟的使用逐渐减少,矛的使用则增多。主要原因还是作战方式的变更而导致的。“发展”时期的兵器技击发展特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秦代首次出现了兵器技击在民间发展的禁止;
2>军事作战中出现了主要兵器的变化,即从剑、戈、戟衰退到刀、枪、棍的勃兴;
3>出现了关于兵器技击的论著、流派;
4>出现了不同兵器种类兵器技击的专门性训练以及兵器技击的多样化发展。
到了唐代,中国封建社会进入而一个繁荣富强、发展迅速、对外开放的时期,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创立了武举制度,为兵器技击在社会活动中的普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武举考试
而武举制度的创立也并非偶然,和当时的社会背景也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主要受到了关陇势力的膨胀、吐蕃突厥的入侵、战争概念淡薄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武举制度应运而生,以此来强化武则天的政治统治地位。
另一方面,武举制的选拔形式包括了乡贡武举和推荐省试两道程序,最后在对考试合格的武生进行加官进爵,从而激发了社会众人的习武热情。再加上府兵制度的强化更加对兵器技击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考试内容方面,包括了射长跺、骑射、马枪、步射、才貌、言语、举重七个方面,并对每项内容的考试方式、成绩评定,做出了相应的规定。
唐刀
在兵器种类方面,刀、枪、棍己成为阵战的主要作战武器,剑基本退出了军事舞台,成为文人墨客精神的寄托。其中刀的种类就多种多样,据《唐六典》载唐代刀制有四:
“曰仪刀,曰障刀,曰横刀,曰陌刀”
“唐刀”则还有中国刀剑史上巅峰之作的美誉。枪的形式己经于今天的武术器械形制大致相同。
从隋唐时期之后,枪、刀己成为阵战的主要兵器,而剑、戈、戟己退出了军事舞台,戈、戟只在有些场合作仪仗使用,而剑则流向了民间被赋予了神圣化、神秘化、艺术化的特征。另外,棍自从隋唐开始被普及后有了较大的发展。“鼎盛”时期的兵器技击发展特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武举制度和武学教育的建立推动了兵器技击的大范围普及;
2>兵器的种类更加多样化发展,从而满足了不同领域的需求。
火药发明于晚唐时期,火药的发明无疑会引起军事家的注意,使其想法设法应用于军事战争。自宋代开始,火药就开始出现在战争中,但仍然以冷兵器技击为主。
早期火器:突火枪
“在北宋时期,火器对战术的影响是比较轻微的,从南宋到元代中叶仍然影响不大,大抵从元末以后,由于火器数量、种类的增多和战斗性能的改进,使得战术的变化特别显著。” 《中国军事史》
火器的发展进步使得军事活动的面貌焕然一新,冷兵器在军事活动的主导地位也逐渐被火器所替代,进而直接影响到兵器技击的发展状况,因此在明清时期的军事活动虽然是一种冷兵器和热兵器联合使用斗争状况,但由于火器的统治地位,兵器技击的发展也逐渐进入了一个衰退的时期。武术的发展被迫无奈的逐渐转向了民间。形成了明清时期拳种林立、拳系丰富、拳风迥异、拳法多样的社会局面。
同时这一时期出现了多本关于兵器技击技术训练体系的理论著作《纪效新书》、《少林棍法阐宗》、《武备志》、《手臂录》等,标志着武术发展的成熟。到了清代出现了官办武学的衰微以及武举制度的兴废等社会状况,更加加速了兵器技击的衰退。
此外,武术开始从传统文化中摄取元素来进行拳种的创立,如哲理化拳派的出现,有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以及武技与气功的交融,再加上门户流派中有只讲拳法,不教技击的传承习惯,使得武术的发展逐渐朝着套路演练、体育健身的方向发展,兵器技击的发展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其影响。
少林棍
明清时期出现了关于棍的流派和理论,在流派中以少林棍最为出名,在很多流派的棍术命名都看到了少林棍的影子,可见其影响之广泛。“衰退”时期的兵器技击发展特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军事作战中冷兵器和热兵器联合使用;
2>大量关于兵器技击论著的出现标志着兵器技击训练体系发展的成熟;
3>关于兵器技击的武术流派基本形成;
4>兵器技击开始逐渐转向民间。
由于西方先进的洋枪洋炮的引入,使得兵操也逐渐步入了军事领域。而兵操的引入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兵操
冷兵器时期,多是以兵器技击为主的集体战术,而兵器技击的衰退就必须改变军事活动中的作战方式,而兵操就是为了满足以热兵器为主的作战需要而产生的,从而使得兵操便逐渐开始了向学校等领域的蔓延。
以体操、田径、篮球等体育项目的学习引入紧随其后,使得民国时期的西方体育文化己经有了长足性的发展,而兵器技击价值的衰退、健身价值的凸显使其与西方体育的结合成为了可能。中央国术馆和精武体育会的发展以及马良“中华新武术”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武术的体育化进程。其中中央国术馆举办的国术国考提出了以长兵(枪、棍)和短兵(刀、剑)为兵器技击的竞赛内容,以刀、枪、剑、棍为套路演练的竞赛内容,为现代竞技武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现代武术
一方面,以刀、枪、剑、棍为兵器代表的套路演练的发展可谓顺风顺水。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武术发展的重视程度增加,出现了专门的武术管理机构,来负责武术的挖掘、整理工作。另一方面,兵器技击的发展和套路演练比起来却相去甚远,火器的发展使得民间的技击方式和技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落寞”时期的兵器技击发展特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兵器技击在民间的发展也逐渐衰退;
2>以刀、枪、剑、棍为兵器代表的套路演练逐渐在社会得到了广泛的普及;
3>兵器技击与套路演练呈现出了两极化的发展趋势。
战争的不断演进升级推动着兵器的发展以满足战争的需要,同时,在民间伴随着生产、生活的多元价值功能需要,同样产生了五花八门的武术器械,而伴随着兵器种类的多样化,丰富了传统武术技术的内容。
不同时期由于作战方式的改变推动了兵器的演变,而兵器的使用种类不同,其兵器技击方式也就有所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