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大全网 - 海量说明书在线查询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王献之简介及作品(中国东晋时期书法大师王献之之简介,五十幅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

东晋时期书法大师王献之五十幅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


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东晋王献之书法中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

东晋是中国书法史的第一个辉煌时代。汉代造纸术技术的普及为书写提供了可行的物质基础,汉魏末年中国书体完成了从隶书到楷书的转变,东晋时代,便于流畅书写的楷体、行书得到大力推广,书体已完全成熟,书法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书法作品成果丰硕,书法家群体各呈风采。东晋各种艺术门类中,书法方面取得的成就可以说最为瞩目。在这名家云集的书法盛世,以琅琊王氏家族为首的书法成就又可谓其巅峰的代表。琅琊王氏的书法作品以王羲之的《兰亭序》为最,可惜不止《兰亭序》真迹未能流传下来,传世的其他王氏作品也多为双钩摹本。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大师王献之书法作品。

王献之(公元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官员、书法家、画家、诗人,右军将军王羲之第七子、晋简文帝司马昱女婿、晋安帝司马德宗的岳父。

王献之少负盛名,才华过人。得到宰相谢安赏识,历任本州主簿、秘书郎、司徒左长史、吴兴太守,累迁中书令等职,与族弟王珉区分,人称“大令”。他先后迎娶郗道茂及新安公主司马道福为妻,嫁女于太子司马德宗(晋安帝)。太元十一年(386年),病逝,时年四十三岁 [1] 。安帝时获赠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谥号为“宪”。

王献之精习书法,以行书及草书闻名,在楷书和隶书上有深厚功底。在书法史上与王羲之并称“二王”,有“小圣”之称。又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唐人张怀瓘《书估》评其书为“第一等”。 [2] 同时,王献之还善于作画,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目其画为“中品下”。

  王献之生于这样的家庭,父亲是大名鼎鼎的"书圣",母亲及叔、祖辈、众兄弟都是书法大家,从小的习是在所难免的。而他较之他人又更为勤勉,在学习书法时更为下力、专注、其性情也颇具乃父之风。

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主要是继承家法,但又不墨守成规,而是另有所突破。在他的传世书法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家学的承传及自己另辟蹊径的踪迹。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精密精巧,出于神智"。他的用笔,从"内拓"转为"外拓"。

  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俞焯曾说:"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他的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皆为唐摹本。

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大师王献之主要书法作品有:《鸭头丸帖》《行草中秋帖》《小楷洛神赋》《小楷保母帖》《行楷二十九体贴》《行草鄱阳归乡帖》《行草鄱阳帖》《行草不谓帖》《行草新妇地黄汤帖》《行草送梨帖》《行草江州帖》《行草疾不退帖》《行草消息帖》《行草省前书帖》《行草近与铁石帖》《行草知铁石帖》

《行草玄度何来帖》《行草忽动帖》《行草委曲帖》《行草奉别帖》《行书静息帖》《行书相迎帖》《行书岁尽帖》《行草鹅群帖》《行书东山松帖》《行书十二月割帖》《行草兰草帖》《行楷节过帖》《小楷玉版十三行》《草书先夜帖》《草书适奉帖》《草书愿余帖》《行草卫军帖》《行书月终帖》《行草授衣帖》《草书诸舍帖》《行书余杭帖》《行草吴兴帖》《草书复面帖》《草书领军帖》《行草极热帖》《行草奉对帖》《行草肾气丸帖》《行草黃门帖》《行书思恋帖》《行书承冠军帖》《行书阿姨帖》《行草患脓帖》《草书敬祖帖》《行书舍内帖》等。

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大师王献之《行草鸭头丸帖》赏析

王献之《鸭头丸帖》

王献之《鸭头丸帖》绢本 行草书 26.1×26.9cm 上海博物馆藏。释文:“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行草,共十五字,绢本。清代吴其贞在《书画记》里对此帖推崇备至,认为:"(此帖)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

由晋末至梁代的一个半世纪,他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其父王羲之。一直到了唐代,唐太宗竭力褒扬王羲之而贬抑王献之,一些书法评论家才开始认为王献之的书法比不上他的父亲王羲之。但是宋代书法家米芾,主要是向王献之学习。现代著名学者、书法家胡小石更认为张旭、怀素一派之"狂草",便是由王献之草书发展而成的。王献之行草书。二行,文曰:“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共十五字,系王献之给友人的便札。真迹现存于上海博物馆。

  全帖用墨枯润有致。姜夔《续书谱·用墨》说:“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鸭头丸帖》两层意思,蘸墨两次,一次一句,墨色都由润而枯,由浓而淡,墨色分明。从而展现出全帖的节奏起伏和气韵自然变化。

“高兴之草”的行草是王献之独创的书体,《鸭头丸帖》又是他行草的代表作。

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大师王献之《行草中秋帖》赏析

王献之《中秋帖》

王献之《行草中秋帖》卷(传)纸本草书,27×11.9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见。释文: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爲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清朝乾隆皇帝将它收入《三希帖》,视为"国宝"。他还创造了"一笔书",变其父上下不相连之草为相连之草,往往一笔连贯数字,由于其书法豪迈气势宏伟,故为世人所重。

王献之《行草中秋帖》之一

王献之《行草中秋帖》之二

王献之《行草中秋帖》之三

王献之《行草中秋帖》之四

王献之《行草中秋帖》之五

王献之《行草中秋帖》之六

王献之《行草中秋帖》之七

王献之学书和他的父亲一样,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终于取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书迹有宋米芾临的《中秋帖》等。乾隆皇帝行书题字“至宝”。清高宗弘历书法拟中秋帖子词有序。

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大师王献之《小楷洛神赋》赏析

王献之《洛神赋》

王献之《小楷洛神赋》是小楷作品,《洛神赋十三行》碧玉版原石 首都博物馆藏。据说王献之好写洛神赋,写过不只一本。共计十三行,真迹已不复存在。今只传贾似道所刻石本,因石色如碧玉,世称“碧玉十三行”。现藏首都博物馆。

王献之所书《洛神赋》局部

王献之所书《洛神赋》(十三行)体势秀逸,笔致洒脱,清杨宾《铁函斋书号》认为“字之秀劲园润,行世小楷无出其右”。从《洛神赋》(十三行)中可看出,王献之的楷书笔法不再带有隶意,字形也由横势变为纵势,已是完全成熟的楷书之作。

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大师王献之《小楷保母帖》赏析

王献之《保母帖》

王献之《小楷保母帖》,清宫旧藏,流散后,本帖和部分题跋存弗利尔美术馆。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释文及详情参见:王献之书法欣赏《保母帖》附跋。(赵子昂、郭天锡、董其昌、徐守和等),大部分题跋存故宫博物院(姜夔、赵子昂、周密、仇远、鲜于枢等)。

姜夔《跋王献之保母帖》

乾隆、徐守和书法题跋

郭天锡《王献之保母帖跋》

姜夔《跋王献之保母帖》,小楷。纸本,三百一十六毫米,全文计一百零一行,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姜夔传世墨迹不多。从小楷《跋王献之保母帖》中可以看出他用笔精到,典雅俊润,且受初唐诸家书风影响,不随时俗,清新脱俗。

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大师王献之《行草二十九体贴》赏析

王献之《行楷二十九体帖》

王献之《行楷二十九体贴》硬黄纸 行楷书 26,37×11cm 辽宁省博物馆藏。是相对少见的有肉有骨型作品,石刻的骨感非常明显,在纸上可以写出如此潇洒丰满又有骨力的字,可谓天下第一人了!释文:“廿九日献之白。昨遂不奉别,怅恨深。体中复何如。弟甚顿,勿勿不具。献之再拜”。此帖中有些字极近楷书,尤为难能可贵。此帖双勾技术精妙,有下真迹一等之誉。世传王氏父子真迹,当推此帖为冠,为研究王氏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

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大师王献之《行草鄱阳归乡帖》赏析

王献之《鄱阳归乡帖》

王献之《行草鄱阳归乡帖》行草书“鄱阳三帖”拓本中最为人熟知的是《鄱阳归乡帖》,8行,56字。另外两帖为:《鄱阳帖》,拓本,5行,37字;《不谓帖》6行,47字。释文:鄱阳归乡,承修东转有理,吾贤毕欲事,必俟胜欢慰于怀耶。吾终权宜,至承今年饥馑,仰唯年支都乏绝,不谓乖又至于此耶。吾脚尚未差,极忧也。

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大师王献之《行草鄱阳帖》赏析

王献之《行草鄱阳帖》释文:鄱阳书停诸舍,便有月未具,散骑书知情至,草草未发遣,奉去月余,承妇等复不能差,深忧虑耳。

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大师王献之《行草不谓帖》赏析

王献之《不谓帖》

王献之《行草不谓帖》又称《鄱阳一门帖》。拓本。6行,47字。行草书。入刻於《淳化》卷九、《绛帖》卷八、《大观帖》卷九、《宝贤堂》。释文:献之白:不谓鄱阳一门,艰故至此。追寻悲惋,益不自胜,奈何奈何。政坐视其灭尽,使人悲熟。赖子高在此,不尔,无可成。献之。此帖首行有“不谓”一词,故名。不谓,犹不道、不料、想不到之意。帖文大意为:想不到我家在鄱阳的一支竞困顿到如此境地,追想起来,悲哀得使我无法承受。我是坐视其灭尽,这使我悲伤到了极点。赖子高尚在此,不然的话,此函难成。

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大师王献之《行草新妇地黄汤帖》赏析

王献之《新妇地黄汤帖》

王献之《行草新妇地黄汤帖》纵25.3厘米 横24.0厘米,是创作的书法作品。唐摹本。日本东京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藏。此帖在《淳化阁帖》、《大观帖》、《三希堂法帖》、《筠清馆法帖》等历代著名丛帖中多有摹刻。释文:新妇服地黄汤来,似减。眠食尚未佳。忧悬不去心。君等前所论事,想必及。谢生未还,可尔。进退不可解,吾当书问也。

《地黄汤帖》明 文彭题跋

“地黄汤”是一种中药名,这是一篇谈及此药的尺牍,与王献之《鸭头丸帖》同。王献之真迹未能传承至今,作为模本墨迹有数种传世,其中之一即此唐摹本《地黄汤帖》。全篇书风柔韧兼备,沉着轩昂,一气呵成。

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大师王献之《行草送梨帖》赏析

王献之《送梨帖》

柳公权跋《送梨帖》_

王献之《行草送梨帖》,临写本 草书,二行十一字。释文:“今送梨三百,晚雪,殊不能佳。”王献之《送梨帖》曾入清内府,图版为《三希堂法帖》摹刻。此帖草法凝重秀健而有法度。

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大师王献之《行草江州帖》赏析

王献之《江州帖》

王献之《行草江州帖》释义:吾当托桓江州助汝,吾此不辨得遣人船迎汝。当具东改(次)枋三四。吾小可者,当自力无湖迎汝。故可得五六十人小枋。诸谢当有,有便是见。今当语之,大理尽此。信可一一(具)白。胸痛可堪。而比(以)作书纪(殆)若不可识。

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大师王献之《行草疾不退帖》赏析

王献之《疾不退帖》之一

王献之《疾不退帖》之二

王献之《行草疾不退帖》疾不退,潜处当日深。岂可以常理待之。此岂常忧忧。不审食复何如。(云)肌色可可。所堪转胜。复以此慰驰辣耳。

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大师王献之《行草消息帖》赏析

王献之《消息帖》

王献之《行草消息帖》消息亦不可不恒精以经心。向秋冷疾下。亦应防也。献之下断来。恒患湿头痛。复小尔耳。

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大师王献之《行草省前书帖》赏析

王献之《省前书帖》

王献之《行草省前书帖》省前书,故有集聚意。当能果不。足下小大佳不。闻官前逼,遣足下甚急。想以相体恕耳。足下兄子以至广州耶。当有得集理。不念悬心也耳。

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大师王献之《行草近与铁石帖》赏析

王献之《近与铁石帖》之一

王献之《近与铁石帖》之二

王献之《行草近与铁石帖》近与铁石共书。令致之,想久达。不得君问,以复经月。悬情岂可言。顷更寒不适。颇有士气。君子各可耳。迟旨问,仆大都小佳。然疾根聚在右脾,脚重痛不得转动。右脚又肿,疾侯极是不佳。幸食眠意事,为复可可。冀非藏病耳。

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大师王献之《行草知铁石帖》赏析

王献之《知铁石帖》

王献之《行草知铁石帖》知铁石前往,快作乐。诸君善处世,达于当年,不复过此。仆端坐将百日,为尸居解日耳。不知那得不散怀。何其相思之深。临书意塞。

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大师王献之《行草玄度何来帖》赏析

王献之《玄度何来帖》之一

王献之《玄度何来帖》之二

王献之《行草玄度何来帖》玄度何来迟,深令人忧悬耶。常复(谓)有理,因祠监多。感足下(共)事甚善,然所造极难。想足下每思先后,卿岂须言亲亲,不已意耳。安石停此过半日。犹得一宿。送所道,所以致叹。何物喻之。十一当浦阳。诸怀儿不可言。且不复得卿送,有此叹。令此弈上道。

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大师王献之《行草忽动帖》赏析

王献之《忽动帖》之一

王献之《忽动帖》之二

王献之《忽动帖》之三

王献之《行草忽动帖》忽动小行多,昼夜十三四起,所去多。又风不差。脚更肿,转欲书疏,自不可已。唯绝叹于人理耳。二妹复平平,昨来山下差静,岐当还。

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大师王献之《行草委曲帖》赏析

王献之《委曲帖》之一

王献之《委曲帖》之二

王献之《行草委曲帖》委曲前书,且思胜常也,诸人悉何如,承冠军定入,计今向达都,汝奉见欣庆。但恐停日不多耳。

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大师王献之《行草奉别帖》赏析

王献之《奉别帖》

王献之《行草奉别帖》书。草书。11行,84字。入刻《淳化阁帖》、《大观帖》。释文: 献之白:奉别告,承安和,庆慰。极冷,不审尊体复何如?献之比日如复小胜,因夜行忽复下,如欲作廗。今服药,尽温燥理,冀当可耳。然异极都不得复小失和。卿恶,亦不复得妄近生冷。力气顿至此,令人绝叹!行有佳酒便服。大意是:气候很冷,因夜间行散,忽然腹泻,服药后,希望有所好转。并告诉朋友不要“妄近生冷,”“有佳酒便服”。看来,王献之与受信人都有服食“五石散”的习惯。

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大师王献之《行书静息帖》赏析

王献之《静息帖》

王献之《行书静息帖》释文:献之:兄静息应佳,何以复小恶耶?伏想比消息理,尽转胜耳。石深是可疑事。兄熹患散,辄发痈,势为积乃不易。愿复更思。献之惟赖消息,内外极生冷,而心腹中恒无他。此一事是差。但疾源不除,自不得佳。论事当随意思之也。献之。

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大师王献之《行书相迎帖》赏析

王献之《相迎帖》

王献之《行书相迎帖》释文:释文:相迎终无复日,凄切在心,未尝暂掇。一日临坐,目想胜风。但有感恸,当复如何? 常谓人之相得,古今洞尽此处,殆无恨于怀。但痛神理与此而穷耳。尽此感深,殆无寘处。常恨!况相遇之难,而乖其所同。省告,不觉泪流,既已往矣,亦复何言。献之白。

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大师王献之《行书岁尽帖》赏析

王献之《岁尽帖》

王献之《行书岁尽帖》释文:十二月廿七日具疏,操之、献之再拜。岁尽无复日,感思兼怀,不自胜,兄亦同之,奈何奈何!奉十二日告,承掾安和,慰驰情。姊、三兄,诸患故尔不损,忧驰。晴快。不审尊体并复何如? 迟复来告,操之故平平,已再服散,冀得力。献之亦恶,愦勿。谨白。疏不具。操之等再拜。

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大师王献之《行草鹅群帖》赏析

王献之 《鹅群帖》

王献之 《行草鹅群帖》(传为米芾临本) 刻入《淳化阁帖》释文:献之等再拜。不审海盐诸舍上下动静,比复常忧之。姊告,无他事。崇虚刘道。士鹅群并复归也。献之等当须向彼谢之。献之等再拜。

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大师王献之《行书东山松帖》赏析

王献之《东山松帖》之一

王献之《行书东山松帖》又名《新埭帖》书,纸本,行草书,纵22.8cm,横22.3cm。现藏故宫博物院。释文:新埭无乏,东山松更送八百。叙奴□已到,汝等慰安之,使不失所。□□□给,勿更须报。此帖无款署和题跋。鉴藏印钤南宋“绍兴”连珠印、“内府书印”,明文征明、刘承禧、吴廷及清曹溶等印。另有两方古印(文不辨)。原有清乾隆内府诸印和乾隆题语,已被刮去。《东山松帖》是王献之写的一通信札,为断札,有四字磨灭。“埭”(音带)即堵水的堤。“东山松更送八百”应是一句,其意是需栽植松八百棵作护堤、美化之用。此帖下笔婆娑,百态横生,萧散秀逸。宋内府《宣和书谱》、《中兴馆阁录》,明董其昌《容台集》,清孙承泽《庚子消夏记》、安岐《墨缘汇观》著录。刻入明吴廷《馀清斋法帖》、董其昌《戏鸿堂法帖》,清《三希堂法帖》。

王献之《东山松帖》之二

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大师王献之《行书十二月割帖》赏析

王献之《行书十二月割帖》选自上海图书馆藏《宝晋斋法帖-卷一》宋拓本。清人拓本,纵25cm,横14.7cm。《十二月割帖》墨迹曾为米芾收藏,后摹勒上石,南宋人收入《宝晋斋法帖》。墨迹早已失传,现仅有拓本传世。释文:十二月割至不?中秋,不复不得相,未复还,恸理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 此帖书法,第一行由行楷书起,渐为行草,第二行以下则字多联属,所谓一笔书,正是此类。米芾乃仿古高手,曾以集古字自称,临摹此帖,极有可能。

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大师王献之《行草兰草帖》赏析

王献之《行草兰草帖》,原迹为明吴廷收藏,清时刻入《快雪堂帖》。杨守敬《学书迩言》称“此帖沉着痛快,已开颜鲁公之先”。也有人认为,此帖平淡天成,而虚婉灵和,为王献之尺牍中“质量最好者”(见杨震方《碑帖叙录》)。

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大师王献之《行楷节过帖》赏析

王献之《行楷节过帖》,拓本。8行,73字。行草书。入刻《淳化阁帖》。释文:献之白:节过岁终,众感缠心,伏惟同之。奉月初告,承极不平复,头眼半体疹恒恶。兄告说姊故殊黄瘦,忧驰可言。寒切,不审尊体复何如,眠食转进不?气力渐复先耳。迟复旨告。献之故尔。献之(白)。

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大师王献之《小楷玉版十三行》赏析

王献之《小楷玉版十三行》拓本 无锡博物馆藏。是王献之小楷代表作。被誉为“小楷极则”,笔划隽秀挺拨,结字萧散逸岩,顾盼有致,盛名千年不衰。墨迹在宋元时有两本,一为晋麻笺本;一为唐硬黄本,上有柳公权跋,疑为柳公权临本。此二本后均佚,流传的刻本有二,一为“碧玉版本”,一为“白玉版本”。世以“碧玉版本”为优。“碧玉版本”明万历年间出土于杭州西湖葛岭南宋贾似道半闲堂旧址,藏北京首都博物馆。流传甚广的碧玉版剪裱本,十三行变为二十八行,失去了原来分行布白之意趣,这是在欣赏时需要注意的。

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大师王献之《草书先夜帖》赏析

王献之《草书先夜帖》拓本。43字,5行,草书,入刻《淳化阁帖》。此帖叙自己豪纵饮酒,以至于疲惫不堪未能送别友人。通篇用草体,近似王羲之《初月帖》、《远宦帖》,笔势惊急争折,草法简略而构形紧凑;前三行行气沉郁茂密,颇类父风,而后二行隐隐有自家的宏逸之气。

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大师王献之《草书适奉帖》赏析

王献之《草书适奉帖》,拓本。3行,23字,草书,入刻《淳化阁帖》。此帖写自己忐忑不安的心情。短短四行,运笔时而顿挫,时而疾速,时而字字断开,时而若干字连成一体开合自如,跌宕起伏。

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大师王献之《草书愿余帖》赏析

王献之《草书愿余帖》拓本。3行,23字,草书,入刻《淳化阁帖》。此帖点画连绵,字势欹侧,气韵淋漓酣畅。

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大师王献之《行草卫军帖》赏析

王献之《行草卫军帖》拓本。5行,42字,行草书入刻《淳化阁帖》。此帖写到仆射服食五石散,感到体力有所增强的事情。楷行相杂,笔力饱满,字势端庄而流丽。

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大师王献之《行书月终帖》赏析

王献之书《行书月终帖》 拓本。31字,4行,行书,入刻《淳化阁帖》。此帖询问友人的身体状况。全篇字字独立,从容舒缓,有宁静虚和之美。

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大师王献之《行草授衣帖》赏析

王献之《行草授衣帖》拓本行草书入刻《淳化阁帖》。此帖向友人表达悲伤的心情并对朋友的脚气和耳痛病表示关心。此帖墨迹本宋朝尚存于世。南宋以后此帖墨本不见于著录现在所见是首刻于《淳化阁帖》的刻本。

此帖属行草书但并非单个字的体式兼行带草而是有些字属于行书有些字属于草书行书字势和草书字势交替出现草书字多于行书字。开篇的“献之死”三字即作连笔草书这类笔画连属的草书字群在帖中反复出现时而过渡到独体草书时而转为独体行书书法的“形”“势”由此呈现出一些变化。由帖中的连笔草书与独体行书的对比我们可以感受到王献之的书法张力。由形质上看连笔草书简约独体行书繁复一简一繁各尽其态。由形察势连笔草书“肆纵”独体行书“退敛”转换生发。

《授衣帖》是魏晋法书里少见的一例长篇写时需要种种手法来铺垫。此帖的字法有些字接近其父王羲之但无王羲之的紧敛收束之态而是一副“风行雨散”的模样。人们批评王献之书法“无蕴藉态度”“结体稍疏”或者称赞他“逸气盖世”“超逸优游”正是王献之行草书法得失的两面。

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大师王献之《草书诸舍帖》赏析

王献之《草书诸舍帖》拓本。2行,20字。草书。入刻《淳化阁帖》。释文:诸舍复如与何?吾家多患忧。面比问,慰情,不知可耳。此帖草书,笔势连贯,笔画不若王羲之那样主侧势。转折处,转笔多而折笔少。所以殊少骨力,正所谓“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献之草书之妍,于此帖可晓大概。《宣和书谱》卷第十六王献之行书目著录《诸舍帖》帖目。《绛帖》卷七、《大观帖》卷九、《东书堂帖》卷八、《宝晋斋法帖》卷八、《二王帖》卷下、《宝贤堂帖》卷六亦收刻此帖。

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大师王献之《行书余杭帖》赏析

王献之《行书余杭帖》(又称《触事帖》)此帖又名《思恋触事帖》,拓本。行书。六行,五十一字。入刻《淳化阁帖》卷九。释文:献之白:思恋,触事弥至。献之既欲过余杭,州将若比还京,必视之。来月十左右,便当发。奉见无复日,比告何喻?愿复尽珍重理。献之白。

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大师王献之《行草吴兴帖》赏析

王献之行草书欣赏《行草吴兴帖》释文:吾十一日发吴兴,违远兄、姊,感恋无喻。庆等别,不可言。比奉告,故多患姊,经感极顿,忧驰益深。适咨议十六日告,风疾故尔。反侧!余可行未?东动静不宁。吾宜速吴,与丞别。兄进,犹恋,罔劳,亦极恶,驰情! 二女晚生,皆佳。未复华、姜疏。比来得直疏,故恶。故云当视华也。汝儿女并可不?

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大师王献之《草书复面帖》赏析

王献之草书刻本《草书复面帖》,明万历13年董汉策刊《二王帖卷》。释文:复面悲积蕃首以不 佳耿耿仆近动散委 顿虽转折犹惙 然发 止尚以未定日冀以言 居力还不复耳。

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大师王献之《草书领军帖》赏析

王献之草书刻本《草书领军帖》,又称《还此帖》,来源:明万历13年董汉策刊《二王帖卷》。释文:还此今有书何以至不知诸舍故多患念劳以今差也得领军故苦风丹杨书常疾动耿耿亦云得鄱阳近书为慰丹阳疾去不果来甚怅恨。

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大师王献之《行草极热帖》赏析

王献之行草书《行草极热帖》释文:献之白。极热。敬惟府君此月内得书。来时几得问希此消息。极闷闷。军中复如何。患脓不能溃。意甚无赖。君有好药。必时复与府中多少。极济事耶。

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大师王献之《行草奉对帖》赏析

王献之《行草奉对帖》之一

王献之《行草奉对帖》之二

王献之《行草奉对帖》之三

王献之33岁行草书法《行草奉对帖》,太元元年(376年)王献之写给前妻的信。释文:虽奉对积年,可以为尽日之欢。常苦不尽触类之畅,方欲与姐极当年之足,以之偕老。岂谓乖别至此,诸怀怅塞实深。当复何由日夕见姐耶。俯仰悲咽,实无已已,惟当绝气耳。

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大师王献之《行草肾气丸帖》赏析

王献之行草书法欣赏《行草肾气丸帖》王献之,字子敬,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虽然是书圣诸子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但王献之无论在书法还是仕途,所取得的成就,都是最为杰出的。

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大师王献之《行草黃门帖》赏析

王献之行草书法作品《行草黃门帖》

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大师王献之《行书思恋帖》赏析

王献之行书欣赏《行书思恋帖》拓本,5行,39字,入刻《淳化阁帖》卷九。释文:思恋,无往不至。省告,对之悲塞!未知何日复得奉见。何以喻此心!惟愿尽珍重理。迟此信反,复知动静。

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大师王献之《行书承冠军帖》赏析

王献之书法行书欣赏《行书承冠军帖》拓本四种,3行,21字。入刻《淳化阁帖》、《大观帖》、《宝晋堂》、《絳帖》。释文:承冠军故尔,不觉转胜。灸无所觉,忧驰深,汝燋悚可言!

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大师王献之《行书阿姨帖》赏析

王献之行书欣赏《行书阿姨帖》释文本。

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大师王献之《行草患脓帖》赏析

王献之书法作品欣赏《行草患脓帖》4行,24字。行草。入刻《淳化阁帖》、《大观帖》、《宝晋堂》、《絳帖》、《玉烟堂》。释文:患不能溃,意甚无赖,君有好药、必时复与,府中多少,极济事耶。

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大师王献之《草书敬祖帖》赏析

王献之书法作品欣赏《草书敬祖帖》拓本图片。释文:敬祖日夕還山陰,與嚴使君聞,頗多歲月。今屬天寒,擬適遠為當,奈何奈何,爾豈不令念姊,遠路不能追求耳。

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大师王献之《行书舍内帖》赏析

王献之《行书舍内帖》,临本。首刻于《淳化阁帖》,曾入宣和内府,《宣和书谱》有录20世纪30年代为张学良收藏,后入伪满奉天博物馆。今已不知下落,只能由墨迹影印件睹其形迹,追怀风采。

王献之书法最具秉赋,他敢于创新,不为其父王羲之笔法所囿,因而对南朝的书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的字以才情与气势胜,王羲之书法则以修养与功力胜,由晋末至梁代的一个半世纪,王献之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其父。他天资极高,初承家法,而敏于革新,转师张芝,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北宋书法家米芾称王献之“运笔如火箸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米芾的笔法主要是学王献之的。“奉别”、“承姑”二帖笔势连绵,从其看来,唐人狂草源出于此。张旭、怀素一派之“狂草”,便是由王献之草书发展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