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一种文化或艺术形式是否适合一个社会,从根本上讲,并不取决于政府的政策,而取决于民众素质决定的欣赏水平,这才是艺术的“土壤”。
从这个角度讲,“脱口秀”在国内之所以出了问题,不是其艺术形式错了,更不是相关政策错了,而是其面对的观众错了。
脱口秀这种艺术形式作为一种“舶来品”,其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西方的演讲竞赛、寓言剧和广播谈话节目等形式,是在知识分子影响力提高的背景下发展而来的一种独特的口头表演。脱口秀继承并演化这些形式,形成了自己更具特色的思想性和娱乐性相结合的特征:
1、口头性。脱口秀的表演形式是口语,没有固定的脚本和对白。主持人和嘉宾都是通过即兴表达观点和想法。这种口头和即兴的表演方式,要求主持人和嘉宾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联动能力。
2、谈话性。脱口秀像是主持人和嘉宾随意的谈话和思想碰撞。它模拟日常生活中的谈话场景,讨论生活、人性和社会现象。这种轻松随意的谈话方式使观众产生亲近感,容易接受其中的思想和看法。
3、时事性。脱口秀的主要讨论内容都是围绕当前社会热点、新闻事件和思想议题展开的。它紧跟社会动态,通过讨论时事来表达对现实的思考和看法。这种强烈的时效性也吸引观众的兴趣和共鸣。
4、思想性。虽然谈话随意,但脱口秀往往表达着主持人和嘉宾的独特思考、见解和价值判断。通过讨论热点话题,他们传播并影响着公众的思想观念。这是脱口秀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根源所在。
5、娱乐性。尽管具有较强的思想性,但脱口秀的表达方式属于娱乐范畴。轻松幽默的语言和生动活泼的交流使脱口秀富于娱乐效果,这也使它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形式。
脱口秀随意谈话的风格使其所蕴含的思想、观点更易被接受和消化,同时也让观众在娱乐中获得启迪和快乐。这种融思想和娱乐为一体的口头表现形式,使脱口秀成为社会思想意识和文化的重要传播途径。
脱口秀也因其独特的魅力成长为西方世界最重要的思想传播手段之一,并在本地化过程中发展出各自的风格。如美国的脱口秀注重谈笑与辩论,讨论政治和种族等话题;英国的脱口秀更加讽刺和尖刻,关注社会流行文化;法国的脱口秀则更强调理性和思辨能力,关注政治和哲学类话题。
而讲到中国的脱口秀,我认为所谓的周立波的“海派清口”其实就是中国的“脱口秀”,再之后类似于王自健的“今晚80后”的电视节目也可归类为“脱口秀”。而“笑果”的重要班底来源之一就是“今晚80后”的相关创作人员。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的“脱口秀”元老们在把这种艺术形式引入中国的过程中,应该是清醒地认知到了相关“水土和气候”问题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早期的脱口秀表演的内容基本严格限定在了“自嘲自黑”和“明星八卦”的领域里。
但个人经历和明星故事,并不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并且随着行业的发展,竞争的加剧,肯定会有人会有意无意地想要突破一些“理性藩篱”的限制,而其结果大家也就看到了。
从我个人的理解来说,有些事错了就是错了,无需狡辩。该骂就骂,该打屁股就打屁股。但我希望的是,相关脱口秀的从业人员能够更加理性地了解到他们错在了哪里: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0亿。学历结构方面,初中的占比遥遥领先达到了40.5%,其次是高中/中专/技校占到21.5%,还有19.2%的人为小学及以下学历。
也就是说,初中以下学历占到了网民数量的59.7%。我还提醒大家,我们国家至少还有4亿多人是没有上网的。
这样的网民和潜在观众结构,并不适合“脱口秀”这种艺术形式的大规模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