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若多罗是古印度罽宾国的一位精通戒律的大师,其年少出家,以恪守戒律而著称。弗若多罗修持研究佛法二十多年。后秦弘始年间,弗若多罗进入长安弘法。鸠摩罗什对其极为尊敬,国主姚兴也待之以上宾之礼。当时,长安僧团已经翻译出了多部经藏典籍,而律藏典籍却一部都没有译出。
鸠摩罗什在长安时闻悉弗若多罗能够通诵《十诵律》全部的内容后,极为高兴,遂协商共同译出《十诵律》。弘始六年(404年)十月十七日,鸠摩罗什于长安召集义学僧人数百余,敦请弗若多罗口诵《十诵律》梵本,鸠摩罗什亲任“参译”,开启了《十诵律》的翻译工作。遗憾的是,当全书翻译完成至三分之二的内容时,弗若多罗不幸病逝。
鸠摩罗什和慧远法师都认为,《十诵律》的翻译对中原僧人修持戒律以及完善内地佛经典籍文献,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十诵律》在古天竺始终是口耳相传方式弘扬下来。直至法显在北天竺求戒律时,各地的戒律仍是“师师口传,无本可写”。鸠摩罗什主持翻译《十诵律》时,也只能由弗若多罗诵出梵本,由罗什和担任“助译”的弟子译为汉语。所以,弗若多罗圆寂后,中原佛界深感遣憾和惋惜。《高僧传》称,“众以大业未就而匠人殂往,悲恨之深,有逾常痛”。
弘始七年(405年)的秋天,昙摩流支来到中原,当慧远闻听其谙熟《十诵律》全部梵本内容后,极为高兴,给罗什写信说:“冥运之来岂人事而已耶?想弘道为物感时而动,叩之有人,必情无所吝。”才有了慧远和姚兴敦请昙摩流支来长安与鸠摩罗什共同译完《十诵律》的佛界佳话。
鸠摩罗什是第一位主持将《十诵律》翻译弘传至中原的大德高僧,他深知此律在内地佛教发展中的作用,所以“研详考核条制审定,而什犹恨文繁未善”。他曾对弟子遗憾地说:“凡所出经论三百余卷,唯《十诵》一部,未及删繁,存其本旨,必无差失。”可以看出,鸠摩罗什非常重视《十诵律》在中原的翻译传播。
《十诵律》译出之后,游学长安的僧业法师曾师从鸠摩罗什专致学习《十诵律》,后弘化于姑苏。僧业弟子慧光、僧琚等常讲习此律,颇具心得。此外,尚有慧曜、昙斌、玄高、僧隐、智称、僧祐等,均为讲习《十诵》名匠。时僧尼竞相传抄,梁僧慧皎在《高僧传》卷十一《论律》中说:“自大教东传,虽复诸部皆传,而十诵一本,最盛东国。”
昙摩流支一直和鸠摩罗什保持着密切的友谊。他始终寓居于长安草堂寺中,慧观曾恭请昙摩流支到建康(今南京)弘传律典,他说:“彼土有人有法足以利世,吾当更行无律教处。”意为建康已经拥有弘传律典的法师,自己更应该到还未能传播律典的地区弘法。于是,拒绝了慧观的邀请,游行四方,坚持于“无律教处”弘传《十诵律》,后来圆寂于凉州。(节录《我心中的鸠摩罗什》,长篇连载之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