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马(Hippocampus),又称落龙子,隶属于刺鱼目、海龙科。尽管海马在食用方面并无价值,但其在药用领域具有极高的价值,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
海马性质温和,味道咸甘,具有补肾壮阳、温通血脉、镇静安神、舒筋活络等多种功效。它主要用于治疗阳痿、遗尿、虚喘、难产、积症、疔疮、肿毒等疾病。自古以来,海马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
目前全球海马的年交易量已达到2000万只,由于需求的增加,导致过度捕捞,使得海马资源逐渐减少。
根据相关资料介绍,全球共有35种不同类型的海马,但在过去几年中,其种类数量已经减少了一半,因此发展人工养殖海马势在必行。现阶段对于海马的人工养殖,也已经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1.形态特征
虽然不同种类的海马在形态上有所差异,但它们也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海马的体型较小,身体呈侧扁弯曲状,腹部凸出,躯干部分形状为七边形,尾部形状为四边形,向后细长且可随意弯曲,通常体长约为10厘米左右。
海马的头部呈马头状,与躯干部分呈直角,头顶部有冠状突起。它们的眼睛较大,位于侧上。嘴巴较小,位于吻管顶端,没有牙齿。吻部细长,呈管状。
身体没有鳞片,而是由10~13个骨环完全包裹着。背鳍较短,臀鳍较宽且呈扇形,没有腹鳍和尾鳍。身体侧面有不规则的白色斑点或斑纹。
雄性海马的头部和躯干上长有发达的刺,体色呈淡棕色,散布着暗褐色小点,尾部腹面有口袋状的育儿囊。而雌性海马的身体相对平滑,色泽均匀。
海马的形态特征生动地描述了其“马样的头、极为弯曲的身体、猴子似的尾巴、袋鼠般的腹囊、石龙子的塔状眼睛、犰狳样的甲胄”的独特形象。
2.生活习性
海马是一种游泳能力较弱的浅海小型鱼类。它们的游泳速度很慢,主要依靠胸鳍、背鳍和臀鳍相互配合摆动来进行游泳。尾部具有卷曲的能力,可以缠绕在海藻或其他漂浮物上。
海马的游动姿态有两种:一种是尾巴和身体水平伸直,游泳速度较快;另一种是尾巴卷曲,游泳时身体近乎垂直,速度较慢。
海马在抵抗敌害方面的能力较差,但它们可以模仿环境变化来改变体色,以避免危险。海马对水温的适应能力较强,最适生长温度为19~28摄氏度,适温范围为12~33摄氏度。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海马的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海水的比重在1.006~1.027之间适宜海马生长,过高或过低的比重会影响它们的平衡,甚至导致死亡。pH值应保持在6.5~8.0之间。海马对溶解氧的要求较高,要求高于3毫克/升,溶解氧过低会导致呼吸急促、发声以及最终沉底死亡。
海马适应的光照范围为500~20000勒克斯,最适光照为3000~6000勒克斯。光线过弱会导致海马不活动、不进食,光线过强则会引起藻类过度繁殖,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因此在室内养殖时需要加强光照,而在室外养殖时需要遮盖,以避免直射太阳光。
3.繁殖特性
海马属于雌雄异体的动物,其生殖方式非常特殊。繁殖季节通常从3月中旬开始,到6月至8月达到最盛期。
雄性海马在成熟时,尾部腹面的育儿囊会显著膨胀,这个囊负责孵化卵子并照顾仔鱼。雌性海马的腹部会突出,当水温在20摄氏度以上且其他条件适宜时,海马全年都可以繁殖。
在繁殖季节,性成熟的雌性海马将卵子排放到雄性海马的育儿囊内,雄性海马同时排放精子,卵子在囊内受精,经过8~20天就可以孵化出仔鱼。每条雌性海马每年可以产卵数十次到上千次,每次产卵数也会有所不同。
海马的繁殖力与其年龄和个体大小密切相关,二年龄阶段的海马繁殖力最强。海马的生长速度相对较快,幼仔经过几个月的生长就可以达到与亲体相似的大小。
1.养殖池
人工养殖海马通常采用水泥池、水缸或池塘养殖方法,而目前普遍采用水泥池养殖。根据海马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通常建造鱼苗池、幼鱼池和成鱼池。
鱼苗池(或育苗池)用于培育初生海马苗或供亲海马产苗,池的面积约为0.5~2.0平方米,水深为0.5~0.8米。幼鱼池用于培育15~20天后的海马稚鱼,池的面积约为2.0~5.0平方米,水深为0.8~1.0米。成鱼池则用于饲养体长大于6厘米的幼鱼直至收获的海马成体或亲海马,池的面积为5~20平方米,池深为1.0~1.2米。
建造海马池时,最好让池的约1/3位于地面以下,以保持水温的稳定性并便于排水。池的形状最好选择长方形,这有利于遮光和调节光线。无论池子建在室内还是室外,室外池都需要遮阳设备,以防止日光暴晒,从而使水温上升导致幼鱼死亡。
2.人工繁殖技术
在人工繁殖海马时,一般选择一至二龄、个体大、粗壮活泼、摄食能力强的亲体进行繁殖,采用1:1的雌雄比例混养,促使它们进行交配和受精。
海马通常在上午发情,雌海马会追逐雄海马,这期间它们的体色由原来的黑色变成淡黄色,而雄海马则表现得被动。当雌海马追逐雄海马一段时间后,雄海马会张开育儿囊,囊内含有透明的精液。
雌海马通过生殖乳突将卵排放到雄海马张开的圆形囊口中,然后在囊内受精。卵呈红色,长径约为1.0~1.2毫米,短径为0.8~1毫米。卵排入育儿囊的过程仅需1~2分钟,受精卵的最适孵化温度为19~20摄氏度,怀孕期温差不超过2~3摄氏度,以防流产或早产。
在孵化期间,需要精心护理,每天喂养新鲜且适合大小的饵料,同时保持水质的清洁和溶氧充足。一般经过8~20天,受精卵就会孵化出仔鱼,然后从育儿囊中排出。
3.饲养管理
在饲养管理方面,需要注意密度、水质、饵料等方面的问题。
初生的海马苗在密度上,每平方米放养约1000尾,经过7~15天,苗体逐渐长大,密度可适当减少。幼海马的体长为7~9厘米时,每立方米可放养200~300尾,而体长为10~13厘米的海马则放养100尾,体长超过13厘米的成鱼则放养30~50尾。
在高温季节,应适当稀养并频繁换水,而在低温季节则可适当密养。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尽量稀养,这有助于海马的生长和健康,同时也减少了疾病的风险。
养殖海马时,水质应保持新鲜,溶氧要充足。在孵化后的3~5天内,可以排除原池中的1/2~2/3旧水,并清除池底的污物,然后添加新鲜的海水。
随着海马的生长,一般采用全换水的方式,但操作时要轻柔迅速,温差不超过±2摄氏度。夏季每1~2天换水1次,冬季到春季,可每4~6天换水1次。
如果遇到下雨、池水过淡、食欲下降、浮头、发声、急促呼吸、乱窜、沉底或发生病变等情况,需要及时采取换水、换池或遮阳的措施进行抢救。
尽管海马喜食活饵料,但经过驯化后,也可以投喂鲜饵或冻饵料。海马主要通过鳃和吻的伸缩来吞吸食物,它们没有牙齿,所以饵料的大小应该不超过吻的直径。
海马对饵料的种类和新鲜程度有一定的选择性。初生的海马苗在孵化后不久就会摄食,主要以轮虫和桡足类幼体为食。随着仔鱼的生长,需要逐渐提供体积较大的桡足类,同时适当添加葡萄糖或豆浆,以提高存活率。
从5~6厘米的幼海马开始,到成鱼阶段,主要摄食桡足类、糠虾、小虾和端足类等食物。投喂的饵料量应该使其基本吃完,避免残余,一般每天投喂2次,每次投喂量约为鱼体重的7%左右。
4.采集与加工
一般在越冬前或繁殖季节,当海马个体的含水量较低时,可以采取张网捕捉的方式进行采集。针对已经饲养了1年半以上的海马个体,其干品率可达到30%以上。
捕捉后先将海马放入淡水中浸泡一段时间,以清洗体表的灰黑色皮膜。然后进行内脏清理,将内脏去除。接下来将海马的尾部盘起,放置在阳光下晒干约3天。如果在收获时遇到不好的天气条件,也可以采用烘干的方法,但需要注意不要烘焦。
晾干之后,选择大小相近的雌性和雄性海马两只,用红线捆扎成对(在药店中称之为“对马”);而幼小的海马则可以直接晾干(称之为“海蛆”)。在保存时,先将已晾干或烘干的海马用纸进行包装,再放入干燥的容器中,如木箱或坛罐。
容器底部放置一些石灰,以吸湿防潮。封口时要使用双层塑料薄膜进行包装,确保密封性,并经常检查是否有发霉或虫蛀现象。一旦出现变化,要及时将海马再次放置在阳光下晒干。
随着海马资源减少,人工养殖成为保护海马和满足市场需求的关键。通过科学的养殖管理,人工繁殖成功率提高,为保护自然资源提供了可行途径。
然而全球海马资源面临过度捕捞压力,有必要加强合理管理和人工繁殖,以减少野生捕捞压力。未来可以进一步优化养殖技术,提高海马的养殖效益和质量,为保护生态平衡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