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前后前后《出师表》石刻,一代智圣诸葛亮忠君效国的精神,及一代抗金名将岳飞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愁,魂牵梦萦,流连难返。瞻后写以下游记抒怀。
《出师表》是公元227年,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夺取长安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文章充分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矢志收复中原的抱负。此表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刘禅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刘氏长安;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多以四字句行文。后人将此文定名为《前出师表》。
岳飞书《前出师表》首部石刻
岳飞书《前出师表》尾部石刻
《后出师表》是诸葛亮的作品《出师表》(即《前出师表》)的姊妹篇。这篇文章写于公元228年,比前出师表晚一年。此文主要立论于汉贼不两立和敌强我弱的严峻现实,向蜀汉后主刘禅阐明北伐不仅是为实现先帝的遗愿,也是关系到蜀汉的生死存亡,不能因“议者”的不同看法而有所动摇。全文以议论见长,传达出一股忠贞壮烈之气。
岳飞书《后出师表》石刻
南阳武侯祠大殿左侧的碑廊里,镶嵌着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石刻。这就是闻名于世的岳飞书前后《出师表》石刻,石碑刻工精良,墨底白字,宛如手书,贯通长廊,颇为壮观,游人至此,无不留步观赏。
南阳武侯祠大殿左侧的碑廊
岳飞书《出师表》石刻
岳飞书《还我河山》石刻
那么,岳飞是怎样留下这两表的呢?他自己写有跋语:“绍兴戊午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更深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祠、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献茶毕,出纸索字,挥涕走笔,不计工拙,稍舒胸中抑郁耳。岳飞并识。”
岳飞《跋》文
公元1138年,也就是南宋绍兴八年八月十五的前一天,岳飞领兵路过河南南阳,到南阳武侯祠拜谒了诸葛亮,适逢天阴下雨,就在祠内住了下来。入夜之后,秉烛殿内,观看前代贤士留在壁间的赞颂诸葛亮的诗词和文章,以及前后出师二表,看着看着,情不自禁,泪如雨下,当天晚上,他思绪万千,竟无法入睡,坐着等待天亮。
武侯祠内岳飞手书处
第二天早晨,祠内的道士给他倒茶请安,然后摆出文房四宝,请题词留念。于是,岳飞便飞笔走纸,把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写了出来,在写的过程中,他异常激动,涕泪四流,写完搁笔,才觉得胸中郁闷之气稍稍得到舒展。
道士备笔墨纸砚,供岳飞手书(蜡像场景还原)
岳飞兼资文武,能诗善书。前后《出师表》字体行草,一气呵成,写得酣畅淋漓,综观如电掣雷奔,龙飞凤舞,细视则铁画银勾,顿挫抑扬。字体笔画,或大或小,或重或轻,或粗或细,或疾或迟,或驻或引,随态运奇,无不适意,其挥洒纵横,如快马入阵,令人想见岳飞驰骋疆场之英气雄姿。
岳飞帐内手书《出师表》(蜡像场景还原)
岳飞书前后《出师表》石刻,深受世人所喜爱,为了获得拓本,人们便加以复刻。至今,在全国保存有七八处之多。诸葛亮与岳飞二人英名与勋业先后相辉映,同为千古传人,人们敬其人也爱其文,所以很珍视这墨迹,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此书笔力雄逸,气韵生动,有颜真卿《让宪部尚书表》的风格,艺术价值极高。
南阳武侯祠内《后出师表》石刻
岳飞亲书前后《出师表》石刻,是清末南阳镇守使田作霖(项城田老家人)利用岳飞手书墨本诸葛亮《出师表》双钩刻石制碑。该碑刻共22块刻石组成,此外还有一对联刻石:“海为龙世界,天是鹤家乡”,系清代大书法家邓石如之手迹。当时由南阳运回项城田老家。项城市博物馆于1982年征集保护,现藏于河南省项城市博物馆。
《出师表》石刻
南阳书法艺术悠久,早在西周及春秋时期已有相当成熟的文字,如桐柏出土的曾子伯盘(存28字),鄱伯匜(存17字),南阳出土的仲父簋(存44字),彭宇簠(存32字),这些青铜器上的篆体铭文已是相当精美的书法了。从出土的碑刻来看,汉代的南阳书法艺术已有相当高的水平,李孟初碑、赵碑、张景碑以及淮渎庙碑是隶书成熟期的典型。汉画中的许阿瞿墓志是由隶变楷过渡时期的一种书体。
南阳武侯祠内的石刻碑廊
清代南阳知府顾嘉蘅在南阳任职期间留下墨迹很多,尤其是武侯祠内对联文、字俱佳,颇受人称赞。国民党元老、大书法家于右任,以及原中国科学院院长、著名学者郭沫若,都曾给“武侯祠”、“诸葛草庐”题词,也成为南阳书法界的盛事。南阳历代的书法家很多,刘秀、乐广、宗炳、王鸿儒、张朝选、刘词青、吴资玉、贾云槎、孔照文、董作宾、李志敏、王学睿、邱始钟、张士均、张弢等在书法艺术上都有较高造诣。
南阳武侯祠内的石刻碑廊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也有学者说:“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可见《出师表》之优秀,它是为情而造文的典范,那种忠贞之气,直入人肺腑,撼人心魄。今日读来,依然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