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大全网 - 海量说明书在线查询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山西运城旅游必去十大景点,你都去过几个?


推荐一:运城博物馆

(运城博物馆)

作为“华夏文明摇篮”所在地,运城博物馆承载着厚重历史和璀璨人文,是一座地方综合性博物馆,馆体建筑布局取“太极之意,星云之势,摇篮之形”,寓意运城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建筑造型为扎根于黄土高原之上的老树根,诉说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沧桑。

基本陈列以"大河之东”为主题,由华夏寻根、馆藏珍品、盬盐春秋、地灵人杰、土木华章、条山风云等6个历史专题展和运城农业、工业、城建和文化4个特色主题展组成。

博物馆植根于运城厚重的历史文化,围绕“一缕曙光”、“一堆圣火”、“半个蚕茧”、“一席荒帷”、“一池白雪”、“一位圣人”、“一处唐塔”、“一座浮桥”等独特文化基因,在梳理文物资源的基础上,搭建传送文明的一座桥梁。

(运城博物馆)

馆中的这些文物展品经过无数风霜雨雪,人类历史王朝更迭,闯过大自然的物理风化,将人类古老的智慧结晶留存至今,让我们现代人明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所经历的一切是那样短暂而弥足珍贵。

通过文物来回望历史,近距离感受这份远古的光明,让我们不再浮躁,不再迷茫。让我们思考,在人类文明演进的过程中,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将要为它奉献什么,留下什么?

推荐二:解州关帝庙

(解州关帝庙)

来到关公故里,关帝庙一定是要去的。解(hai)州关帝庙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解州镇,是全世界最大的武庙,也是我国现存始建最早、规模最大、建制最高、保存最全的关帝庙宇,被誉为“关庙之祖”、“武庙之冠”。

解州关帝庙创建于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宋、明、清时曾扩建和重修,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时期重修之物。南临巍峨秀丽之条山,北依万顷碧波之银湖,庙宇楼阁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

解州关帝庙是一处保存完整,规模宏大的古建群。围墙高耸,垛口如云,因封帝王之故,整个庙宇犹如禁城建制,中轴对称式布局。全庙殿宇百余间,由结义园和主庙构成,排列组合十分得体,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

(解州关帝庙)

主庙前宫后院,规模宏大,气势非凡,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端门、雉门、午门、御书楼、崇宁殿、春秋楼,两侧配有木坊、石坊、碑亭、钟亭和东西长廊,高耸的建筑配以参天松柏,颇具皇家气派。在参天古柏掩映中,牌坊高耸,雕梁画栋,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

崇宁殿庙貌宏丽,玉阶石柱,雕龙飞腾甲于天下。殿外悬横匾“神勇”、“万世人极”、“义炳乾坤”,系清乾隆、咸丰、康熙三帝手书。神龛中关帝头戴冕旒冠,身着龙袍,腰系玉带,神态端庄肃穆,造势勇猛刚毅。

春秋楼以关帝坐观《春秋》而得名,传世建筑以“三绝”著称:回廊垂柱悬空,内设搭牵挑承,名曰“悬梁挂柱”,谓之一绝;神龛暖阁塑关帝夜观《春秋》神像,板壁正楷刻写全部《春秋》,谓之二绝;楼顶正对北斗七星,寓天地人和为一,谓之三绝。每年举行的大规模祭祀仪式,引来无数游客前来祭拜,留住了乡愁,也留住了关公文化的魂。

推荐三:芮城永乐宫

(永乐宫)

永乐宫北枕中条山岭,南临黄河古道,建于元代,原名为大纯阳万寿宫,位于芮城县北古魏国遗址内,占地面积248000平方米,是现存最大的元代道教宫观,与北京白云观、陕西终南山重阳宫并称为全真教的三大祖庭,又以建筑艺术及壁画艺术而驰名中外。

因旧址曾处于吕祖的出生地永乐镇,故又名永乐宫。四座巧夺天工的元代木结构建筑,坐落在长500米的中轴线上,东西轴线分别保存了吕祖家庙及财神庙、玄帝庙,吕祖墓等建筑,殿阁巍巍、道院森森,是我国建筑史上的精品。

(永乐宫)

最为精彩的是绘制于殿内1000平米的元代壁画,是十四世纪东方宗教绘画中重要作品的代表,堪与敦煌相媲美。分布在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中,有工笔重彩人物和工笔山水连环画等多种风格的作品,是世界现存的古代壁画艺术宝库之一,素有“东方艺术画廊”的美称,是世界美术史上的杰作,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

尤其是三清殿里的《朝元图》,高达3米的元始天尊居中,286位神仙形态各异,前呼后拥达四五层之多,既兼有唐宋绘画的优秀传统,又具有元代壁画的特色,无论从场景、构图以及笔墨的变化,都充分反映了中国绘画艺术的精华。当代著名戏剧大师马少波看后赞道:“永乐三清铁画钩,曹衣吴带兼刚柔。唐宋遗风满壁是,堪称天下第一流。”

推荐四:芮城广仁王庙

(广仁王庙)

芮城广仁王庙,原称五龙庙,庙内正殿建于唐大和五年,中国现存特别古老的道庙建筑,也是国内仅存的唐代木结构建筑中仅有的道教场所,芮城背靠中条山,面对黄河水,历来被道家视为宝地,境内道教建筑遗存众多,弥足珍贵,虽然同为唐代建筑,广仁王庙的名气渺渺不可闻,不过却也有其独到之处,一起去看看吧。

广仁王庙,庙坐落于芮城县城北4公里龙泉村中。庙前有龙泉5眼,积水成潭,庙院坐北朝南,四合院布局,东西宽47米,南北长96米,占地面积4560平方米。院内中轴线上建有戏台、正殿,东西两侧为厢房,庙门建在庙院的东南角,布局严谨而小巧,是一座平凡的山村小庙,但它却是唐初开始祭祀龙王时最早的遗迹。

(广仁王庙)

广仁王庙创建年代不可考,现存正殿重修于唐大和五年,距今已有1170多年,晚于五台南禅寺大殿49年,早于佛光寺东大殿26年,介于二者之间。

大殿前檐当心间辟有双扇板门,两次间安破子棂窗,其余三面筑以厚墙,大殿屋顶覆盖有灰筒板瓦、脊饰、垂兽皆备。但瓦顶、檐墙、翼角及台明均经后人修理,失去原有的风貌,只有大殿的开间、进深、梁架、斗拱等仍为唐代原制,甚为可贵。

推荐五:芮城寿圣寺

(寿圣寺)

寿圣寺位于芮城县,根据《芮城县志》的记载,寿圣寺创建于北宋元丰元年(1078),历经元、明、清等朝代的多次修葺。“塔寺晨钟”被列为“芮城八景”之一。抗日战争时期,这座寺院被日军毁坏,只剩下一座宋代古塔,孤独的矗立在巷口村。

根据芮城县博物馆收藏的《芮城县寿圣寺戒师和尚润公塔铭》记载:“凡今之殿、塔、钟阁、门廪、厨庖、法堂、僧舍、修廊、邃宇雕镂绘塑,金碧焜耀,穷壮极丽者皆师之所为也。”由此可见,这里曾经规模之宏大,寺庙林立,香火极盛。如今,经过重新修建,基本恢复了曾经的寺院格局,包括山门、大殿和东西配殿等,坐北朝南,左右对称。曾经的巷口村已经消失,变成宽阔的街道和美丽的公园。

(寿圣寺)

体形制为仿木构楼阁式砖塔,平面呈八角形,十三级,高46米,南面开门。以上各层四面设假门,塔身挺拔秀丽,向上每层逐收,成一锥状轮廓,下三层塔檐为砖体斗拱,完全仿木结构形制,四层以上塔檐均以一层砖叠涩挑出,保持唐塔叠涩出檐的遗风,塔顶为铁覆钵顶。

塔的内部为空筒式结构,原设有木制楼板,可随木梯逐级攀登,木梯民国初年被土匪焚毁,2011年重新恢复木梯。塔内存有宋代壁画,内容为佛、菩萨供养人等,面形秀润,线条挺劲流畅,宋代画风清晰可辨。

推荐六:永济普救寺

(普救寺)

普救寺位于山西省西南永济市蒲州镇西厢村峨嵋城上。南依中条,西临黄河,是驰名中外的旅游观光爱情圣地,始建于唐武则天时期,是一座佛教十方禅院,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因古典名著《西厢记》故事发生在寺内而闻名,并留下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千古名句。

普救寺建筑布局为上中下三层台,东中西三轴线(西轴为唐代、中轴为宋金两代,东轴为明清形制),规模恢宏,别具一格。从塬上到塬下,殿宇楼阁,廊榭佛塔,依塬托势,逐级升高,给人以雄浑庄严,挺拔俊逸之感。

与《西厢记》故事密切关联的建筑:张生借宿的“西轩”,崔莺莺一家寄居的“梨花深院”,白马解围之后张生移居的“书斋院”穿插其间。寺后是一地势高低起伏,形式活泼的园林花园。园内叠石假山悬险如削,莺语双亭飞檐翘角。荷花池塘上横架曲径鹊桥,亭桥相接、湖山相衔。莺莺的“拜月台”掩映在青松翠柏、千竿修竹之中。

(普救寺)

《西厢记》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一直撼动着人们的心灵,成为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高耸于寺内的莺莺塔,同北京天坛的回音壁、河南宝轮寺塔、重庆潼南区大佛寺内的石琴,并称为中国现存的四大回音建筑;奇妙之处就在于,游人石击地,蛙鸣贯长空。被称之为普救蟾声,为旧时永济八景之一,令人神往。

由于《西厢记》的问世,使得这个“普天下佛寺无过”的普救寺名声大噪,寺内的舍利塔也被更名为“莺莺塔”而闻名遐迩。而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一直撼动着人们的心灵,使它成为蜚声著誉的游览胜地。

推荐七:永济鹳雀楼

(鹳雀楼)

鹳雀楼是中国著名的古代楼阁之一,由于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登鹳雀楼》而闻名于世。此诗虽然只有20字,却以千钧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令人襟怀豪放。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位于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始建于北周时期(约在557-580年间),曾经是一座军事碉楼。鹳雀楼坐落在黄河与落日的交汇点,高台重檐,黑瓦朱楹,占河山之胜,据柳林之秀,为中华四大名楼之首,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

(鹳雀楼)

历经隋、唐、五代、宋、金700余年后,毁于成吉思汗的金戈铁马下。历史上的鹳雀楼立晋望秦,独立于中州,紫气度关而西入,黄河触华而东汇,龙踞虎视,下临八州,吸引了历代名流登临作赋。

江南名楼泱泱,北方谁能与其争锋?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道:“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首能壮其形。”“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得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融合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

(鹳雀楼)

复建的鹳雀楼是全国现存最大的仿唐建筑,外观四檐三层,内分六层,总高73.9米,相当于滕王阁的2倍,黄鹤楼的5倍,成为国内外游人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的国家级旅游景区。

游人登上楼顶,但见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在发思古之豪情时,能溶入到景观的感受之中,形成“上下五千年,放眼看世界”的高远意境。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如“白日依山尽”时,登临鹳雀楼找出太阳的位置,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更进一步理解了“白日依山尽”。

远望“黄河入海流”时,体会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滔滔、滚滚、壮观、有气势。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更远”这是这首古诗中要阐明的道理。

推荐八:永济蒲津渡

(蒲津渡)

蒲津渡位于永济市古蒲州西门外黄河东岸,作为黄河最闻名的十大渡口之一,蒲津渡是秦晋两地贸易往来,以及军队集结的必经之地,在经济和治国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春秋战国时期,蒲津关称为“临晋关”,作为关中的侧门,居潼关背后,被称之为“河东、河北陆道,进入关中之第一锁钥”,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地位及其作用的十分重要。

由于蒲津渡地理位置之重要,历史上很多朝代都在此修过浮桥。可能有人会问,奔腾的黄河水流湍急无比,为何不造磐石之桥呢?答案很简单——因为黄河走向飘忽不定,浮桥易于拆建移动。

(黄河铁牛)

最早架造浮桥见于《左传》:“昭公元年,秦公子咸奔晋,造舟于河。”《初学记》则记载得更为具体“公子咸造舟处在蒲板夏阳津,今蒲津浮桥是也。”《史记·秦本纪》中说:“秦昭襄王五十年,初作河桥。”这里的河桥就是蒲津桥,照此推算,当为公元前257年。

唐开元年间,蒲州是唐朝的中都,它既是军事重镇,又是交通要冲,当时在这里的驻军在蒲州城西门外,改建扩建了蒲津渡浮桥,这样就把关中和河东地区连接起来了,可以调兵遣将,这样既能保卫了京师,又抵御了北方的入侵,同时对西域既可以防御,也可以进攻。

(黄河铁牛)

明代地理学家顾祖禹在其《读史方舆纪要》中写道:“州据河关,山川要会。春秋时,为秦晋争冲之地,战国时,魏不能保河东,三晋遂折而入秦。汉以三河并属司隶,为畿辅重地。自古天下有事,争雄于河山之会者,未有不以河东为噤喉者也。”唐开元十二年(724年)修建的“铁索连舟固定式曲浮桥”,如今遗址依在,发掘清理出来的四尊铁牛,被誉为“世界之最”。

开元铁牛是蒲津渡遗址最突出、保存最完整、最具观赏价值文物,四尊铁牛旁各有一铁人,如牧策牛。四牛四人形态各异,大小基本相同,据测算,铁牛各重约30吨左右,下有底盘和铁柱,各重约40吨,两排之间有铁山。

(黄河铁牛)

铁牛头西尾东,面河横向两排,两眼圆睁,呈负重状,形象逼真,造形生动。前腿作蹬状,后腿作蹲伏状,矫角昂首,牛体矫健强壮,尾施铁轴,以系浮桥。腹下有山,其下有6根直径0.4米,长约3.6米的铁柱斜前连接,每根铁柱分别有反向出伸铁足各一,功能同地锚。在铁牛的上下部位均有铸范缝痕迹,可观察浇铸、范块痕迹,可领略大唐盛世筑桥工程一斑,堪称世界奇迹。

推荐九:万荣李家大院

(李家大院)

一条扁担,诉述着一位草根创业的奋斗史;一座院落,记载着一个名门望族的兴衰史;一段爱情,凝结着一段中西合璧的浪漫史;一口赈灾锅,镌刻着一部百年济世的善行史。

在山西,李家大院与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并称为“晋商三大院”,素有“乔家看商,王家看财,李家看善”的说法。万荣县的李家当年可谓纵横天下,富甲一方,但世代秉承祖训,尤其是李子用一生热心于社会慈善事业,被当地人成为“李善人”。

(李家大院)

近二百年的李家大院,是一座清末民初的建筑群,院内苍松翠柏,蓊蓊郁郁,百花盛开,绿阴垂青,将一座古色古香的院落映衬得幽雅别致,静穆雄浑。如今沧桑岁月厚重成一处佳景胜迹,以一种荣辱不惊、磅礴恢宏的气度,彰显着独有的风韵,代表着一部丰富多彩的晋商文化发展史。

李家大院是晋南独一无二的巨商豪宅。它始建于清道光年间, 原有院落20组,现存院落11组,另有祠堂、花园等。整个建筑为竖井式聚财型四合院。俯瞰全貌,传统四合院藏风聚气,精致大宅门接地通天;徽式建筑错落有致,欧式风格造型挺秀,南北交融,中西合璧,堪称中国民居建筑中的一朵奇葩。

(李家大院)

走进李家大院, 善影壁、善书法、善匾额、善牌匾、善楹联随处可见。李家三代十位当家人百年行善,给千秋后世留下一笔“善无大小、善无多少、善无止境、善不等待、善不图报”的宝贵精神财富,至今熠熠生辉,光彩照人。这也是李家之所以能在清代崛起,并且如日中天的原因。如今的李家大院不只是一个文物旅游景区,它更是中华民族善文化的“活教材”。

步入李家大院,徜徉其间,微风和煦,善气惠人,仿佛投入吉祥的怀抱:古香古色的传统民居,棹楔鸱吻的巷陌老街,精妙绝伦的砖、木、石雕,目不睱接的楹联匾额,山湖辉映的江南美景,口耳相传的善人善事,以及融汇南北、合璧东西的建筑风格,让人大饱眼福,回味无穷,而内心则涌动着一次次惊叹和震撼。

推荐十:万荣东岳庙

(东岳庙)

东岳庙即泰山神庙,位于万荣具城内,始建于初唐,这里供奉的是东岳大帝黄飞虎的神像,东岳大帝又名泰山神,所以又名泰山庙。它的建筑部局沿袭了中国古代宫庭的建筑特征,坐北向南、前朝后寝。现存建筑主要体现着元明遗风,在中轴线上有飞云楼、午门、献殿、享亭、东岳大帝殿、阎王殿等,两侧为东西廊。

(东岳庙)

午门梁架简朴,斗拱规整,多具元代风格。献殿硬山式屋顶,四铺作斗拱,保持着元代特色。享亭平面呈方形,十字歇山顶,琉璃脊兽齐备,四周勾栏,是明正德年间的遗物。东岳大帝殿面宽、进深各五间,殿身重檐歇山式,殿顶琉璃脊兽,纤细之中透出华丽,是清代建筑风格的遗留。

“万荣有座飞云楼,半截插在云里头”。在山西素有南楼(飞云楼)北塔(应县木塔)之说, 飞云楼是万荣东岳庙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是万荣县城的标志性建筑。 飞云楼位于县城东岳庙内。

(东岳庙)

飞云楼的建筑主要有四个特点:第一它是纯木结构,无论大小接口均用榫铆套之,没有一个铁钉;第二个特点是它的底层为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五间,南北直通,木柱林立,中间有四根通天柱,直通楼顶,周围有32根木柱巧妙的联成棋盘状,共同支撑楼体。第三个特点是它明三层暗五层:二、三层各出抱厦一间,皆有栏杆维护,又用两平柱分为三间,上筑屋顶,山花向前,下面用穿插材料承托,结构巧妙。第四个特点是三层四滴水,十字歇山顶,全楼共有345组斗拱,32组翘角,外观玲珑,构成该楼极其丰富的轮廓线,并且形态变化多端,如云朵簇拥,鲜花盛开一般,各檐翼角起翘,给人以凌空欲飞之感,又因斗拱层叠,如云带缠绕,因而得名飞云楼。

(东岳庙)

飞云楼外观稳重端庄,古朴大方,造型十分独特,纯木榫卯结构,在中国楼阁式建筑中实为罕见。楼身明三暗五层,底层木柱排列整齐,成棋盘式结构,四层出檐,周以回廊,为曲尺形结构,重檐依次而上,顶部结成十字歇山式。楼上斗拱繁密,犬牙交错,如花簇放。出檐挑角,角翼翘起,如鸟凌空展翅欲飞。楼顶以红、黄、绿五彩琉璃瓦铺盖,楼角悬有风铎。每当晴空日照时,飞云楼花团锦簇,仪态万方,清风徐来,风铎清脆悦耳。其结构之巧妙,造型之精美,堪称我国楼阁建筑之杰作,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推荐十一:万荣后土祠

(万荣后土祠)

万荣后土祠,位于山西省万荣县西南40公里处黄河岸边庙前村北,是神州大地上最古老的祭祀后土女娲氏的祠庙,后土圣母是中华最古之祖,土地最尊之神;后土祠又是海内祠庙之冠,北京天坛之源。它作为华夏根祖文化的源头,已越来越显现出其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主要建筑秋风楼,位于祠的最后,凭河而立,崇峻壮丽。

万荣后土祠,东依峨嵋岭,西临汾黄岸,南北长240米,东西宽105米,占地25268平方米,祠里现存有山门、品字戏台、东西五虎殿、献殿、香亭、正殿、秋风楼、宋真宗碑廊等建筑。

(万荣后土祠)

史书上曾有“皇天后土”的记载。自轩辕黄帝在这里“扫地为坛祭后土”至宋真宗皇帝,先后有9位皇帝24次在这里祭祀。汉武帝8次巡幸河东,就6次到这里祭祀,并留下了千古绝唱《秋风辞》。以“秋风辞”驰名的秋风楼、融佛道儒文化为一体的品字戏台、精美绝伦的三雕艺术是后土祠景区的三大亮点。

楼身分三层,砖木结构,十字歇山顶,高32.6米,下部筑以高大的台阶,东西贯通,其上各雕横额一方,东曰 "瞻鲁",西曰"望秦"。正面门额嵌有"汉武帝得鼎"和"宋真宗祈祠"石刻图。线条流畅、形象逼真,全楼结构玲巧,形制劲秀,因三层藏有元至元八年(公元 1271年)镌刻汉武帝《秋风辞》碑而得名。

推荐十二:夏县司马温公祠

(司马光砸缸)

自幼聪明过人,以“砸缸救童”为世代妇孺口碑的司马光你可知道?

司马温公祠占地百余亩,坐落在夏县县城西面的峨嵋岭上,是祭祀我国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光的圣地。司马光(公元1019—1086年),字君实,宋代宰相,世称“涑水先生”,著有旷世史著《资治通鉴》,死后归柩故里,赠封为温国公。

(司马温公祠)

司马光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元佑三年正月,宋室以国葬大礼安归祖茔。温公祠祠前峰岭回环,祠后涑水环绕,创建于宋代,历朝都有修葺,柏树成林,肃穆庄严,分墓地、祠堂、余庆禅院三大部分。迎面是五间“杏花碑”亭,陈列司马光生平故事。

现有中国目前保存苏东坡文字最多、文采最好的石碑。一通“忠精粹德之碑”,哲宗皇帝御笔篆额6个大字,大学士苏轼撰文并书丹碑文,玉册官臣王蟠摹刻而成。其螭首之大,龟跌之巨,碑身之雄,承载着历史演变的见证,碑文书法被历代书法家奉为“神品”,雕刻技术娴熟,都出于一代名家之高手,为华夏罕有。

(忠精粹德之碑)

余庆禅院内供奉彩塑金妆大佛三尊,并配有书院、菩萨等。景区内的碑楼及众多石碑均被历代金石家视为珍品。古冢垒垒,树木森森,气象肃穆雄浑,葬有司马光的远祖、北魏征东大将军司马阳,曾祖司马征、祖父司马炫,父亲、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司马池,叔父司马浩、司马沂,司马光本人及其后人等。祠堂墓地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一派雄风浩气高山仰止之势。

推荐十三:夏县堆云洞

(堆云洞)

堆云洞初建于元代,重修扩建于明、清,位于夏县下牛村稷王峡谷的土岗之上,两侧沟壑深近百米,蛇虎、石建二涧环绕,天成“二龙吸珠”。明末天启年间观内道士众多,声誉远扬,时称“和光洞”,后称“朝阳洞”。

清朝康熙元年,道家全真教龙门派入驻后,见地势高兀,环境幽邃,雨后岗上云从洞出,缭绕萦回,洞门云积雾漫,遂改称“堆云洞”。洞内古碑文云:“以其从壑连霄谓之堆云,以其穴崖而入谓之洞。”应是堆云洞名称的来历。

(堆云洞)

堆云洞依山岗山势而建,大小院落依次层叠向上,小巧别致,独具风格,是一座道教“全真派”的建筑群,别具一种情趣,被世人称誉为“浓缩的仙境,放大的盆景”。历经明清时期不断地增筑扩建,形成了房上建房,院中寻院,洞里藏洞,道法自然,层叠构筑的建筑奇观,素有“小布拉达”之称。

现存建筑有北极台、笔峰塔、三皇阁、三圣殿、真武殿、三王祠和白衣大士祠等。由于所处地势高峻,环境幽邃,景致秀丽,有诗云:“曲折螺旋步步升,青云足下会飞腾。整个建筑从下一层直到最顶峰,高约60余米,筑台共110余阶,巧妙的设计和精致的修葺,使道观建筑和周围环境浑然一体。或据洞筑室,或洞旁建屋,亭台楼阁鳞次栉比,层叠相筑,回头试看行将处,已离琼楼十二层。”

推荐十四:新绛龙兴寺

(龙兴寺)

龙兴寺现为新绛县博物馆所在地,该寺始建于唐代,原是一座道观,位于新绛县城北端的高崖上,因曾供有碧落天尊像,故名“碧落观”,后经历史演变,道教宇观变为佛门圣地,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改称龙兴寺。

龙兴寺内的主体建筑是大雄宝殿,它面阔五间,进深二间,悬山筒瓦顶,梁架为元代遗构。殿内塑有宋金时期彩塑卢佛、释迦牟尼佛、卢舍那佛及侍立观音、地藏、文殊、普贤。佛像面容丰满,神态安然。

(龙兴寺)

大殿后“碧落碑”,为唐代皇室李氏家族所立,在全国独一无二,碑文用字和结体杂取钟鼎、古籀,兼及小篆等,创造出各种姿态优美、独具风格的新的古篆体,规整而无匠气,舒畅且又秀逸,被历代金石家书法家视为珍品。《绛州府志》这样评价说:“碧落篆文,乃古篆之集大成者。”

大殿后是龙兴宝塔,据碑文记载龙兴塔始建于唐,由于唐武宗大兴灭法运动,拆寺毁佛之风盛行,寺内建筑几乎毁之殆尽,唯有宝塔得以幸存。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重包以外皮,并由八级增高至十三级。

(龙兴寺)

寺内宝塔亦称绛塔,磨光青砖砌制,原为八级,清乾隆四十年(1784年)因年久塌落重包以外皮,并增高到现在的十三级。塔呈八角形,高约40余米,塔身各檐下的椽、柱,斗拱均为仿木结构,每级上还均有题额,由下而上分别为:

一柱擎天,两茎仙掌、三汲龙门、四大跻空,五云献瑞、六鳌首载,七星召应,八风协律,九陌看花、十园蓉境,十方一览,十二碧城,十州三岛。一层一词,既切体又有寓意,堪为塔中精品。

龙兴寺的“宝塔腾烟”可谓绛州一奇观,曾经引起万人空巷的轰动,腾烟现象到底是自然现象还是别的什么原因,至今仍是谜团,真可谓天下之大,无奇不有,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古塔奇观之谜一定会解开。

推荐十五:绛州大堂

(绛州大堂)

绛州大堂,位居新绛县城西高垣之上,新绛中学校内(原州署衙门内)。东西长29.20米,南北宽15.40米,占地面积311.28平方米。始建于唐,宋、元明、清均多次维修现存大堂建筑为元代重建遗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千多年来,这里一直是州府衙门的正堂,明镜高悬,衙役呐喊,百姓有冤,可以击鼓上堂,是非曲直,全凭知州的良心所裁。难怪在大堂中心,正堂前有一块已碎裂成多块的“鱼儿跪堂石”,意为鱼儿喝水各凭良心,当然,公正与否,只有天知道了。

该堂又名“帅正堂”,史载唐王李世民在稳定李氏王朝的基础上,为讨伐平息外族入侵,东征高丽,命左领军大将军张士贵在绛州设帐募军,招兵处就设在州治署衙正堂内。今新绛县博物馆尚保留有张士贵的交椅遗件,传为“帅正堂”的见证物。白袍虎将薛仁贵投军,征东平西,最后在汾河湾筑台拜将,也都与“帅正堂”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绛州大堂)

绛州大堂面宽七间,进深八椽,单檐歇山筒瓦顶,檐下为五铺作单下昂斗拱。大堂高大宽阔,巍峨壮观,人置其间四顾空旷,威严之感油然而生。据古建专家言,全国州衙正堂规制通例为五间,而绛州独为七间,乃国内少见。

现全国尚保留有三处州衙大堂,“绎州大堂”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大堂建筑风格粗犷豪放,造型朴实无华,堂内柱子,特别是前后门楹柱,其粗难以合抱。为扩大堂内面积,内柱大量减少,横梁为三架重叠,与纵向大内额,由额相接,与横行大梁叠架承重,撑以通天立柱,坚固有力。梁柱多为原始材料剥皮稍加砍削而成,无统一规格可循。从总的风格看,现建筑应为元代重建造构。

(绛州三楼)

不远之处钟、鼓、乐三楼依地势而建,座落有致,呈三足鼎立之势,这样在近距离三楼并峙的景观,全国罕见。 绛州鼓楼位现存主体建筑为明代遗构,主体建筑为三重檐歇山顶。绛州钟楼楼身砖砌,柱头上施阑额、普柏枋,斗拱形制为三踩单翘。绛州乐楼为重檐式建筑。戏台前面对七星坡,坡南低北高,利于观赏演出。 鼓楼与钟楼、乐楼并称“绛州三楼”。

推荐十六:马村砖雕墓


(马村砖雕墓)

砖雕墓在山西、陕西、河南的很多地方都有,宋金元时期在中原腹地广为盛行,或大或小,或简或繁,完全迥异于两汉时期的刻有画像的石墓。经过大唐盛世的衰变,一种豪放广博的心性,渐渐演换成内敛细密,宋金时期将它们演绎在方方面面。

砖雕墓在稷山县城西4公里的马村,村子后枣林旁边的缓坡台地上,高低参差布列着14个古墓。这14个保存相当完好的段氏家族墓,源于1973年村民锄地的偶然发现。不经意间,黄土下的一个繁复华丽的世界,带着艺术的生命力扑面而来。

(马村砖雕墓)

墓门外是仿木构门楼,从非常狭窄的墓门进去,顿时豁然开朗,墓室顶端为方形覆斗顶,四周装饰有单檐或重檐的楼阁式、宫殿式墙体,四壁下部砌束腰须弥座,最底端为土炕式尸床。

清淡的灯光下,让飞檐、椽子、额枋、斗拱、琴面昂等由高到低,有了高密度的层次感,如飞瀑一样,流淌下来。四周不留白,窗栏隔扇、伶人侍女、飞禽走兽、花草纹饰等等应有尽有,正中还有姿态安详的墓主人夫妇。

(马村砖雕墓)

这些砖雕或模制,或雕刻,一丝不苟,让沉闷的青砖幻化成了音符,在寂静处奏响。山西侯马曾发掘过金元时期的牛村董海墓,都为高档墓,马村砖雕墓群将建筑、艺术、生活、戏剧、审美、信仰、等等集一大成,瞬间释放,视觉上的冲击,有着穿透力的呼吸感。

推荐十七:平陆地窨院

(地窨院)

远看不见村,入村不见人,平地起炊烟,忽闻鸡犬声。这说的就是黄土高原上的一种古老民居地窨院。地窨院也叫地坑院、地窑,与普通窑洞不同的是,它属于下沉式的窑洞,被誉为人类穴居文明史上的“活化石”。

在平陆县杜马乡东坪头村,这儿就像是将北方的四合院原样嵌到了地下一样,底下有贴着窗花的格子窗,有红彤彤的对联和灯笼,有冒着炊烟的烟囱,还有在院子里喂小孙子吃饭的老人……这一切仿佛是隔绝于世的。而地窑的入口,一般都是从地面挖出的一条长长的向下的甬道。也有向上走的,不过这种通常是依山而建的靠山窑。

地平面以下的生活,令人称奇,但在外人看来,多少觉得有些不便。最让人担心的就是排水。在院子中间、窑口通道的最低处都可以看见一个叫“旱井”的地下排水系统,雨水和生活废水可直接由此排入地下。

(地窨院)

至于人畜用水,在过去,每家每户都有一口水窖,现在则改换成了自来水。从院里进入窑内,会发现有的窑顶还有一个通风口可以直抵地面,这是因为窑的上方多为打谷场。通风口的作用,就是连接打谷场和院内用作粮仓的窑洞,这样晒干的粮食就可以从打谷场直接灌入窑内,省时又省力。

看似一马平川,走近却“别有洞天”,这样“深藏不露”的四合院,不仅满足了人们的起居需要,也将劳动人民的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

推荐十八:垣曲历山

(历山)

历山是中条山脉的一段,位于山西南部地区翼城、垣曲、阳城、沁水4县的交界处。相传舜王当年耕治此山时,曾编制了黄河流域最早的物候历—《七十二候》,故后人称此山为历山。

历山风景区纳九州俊秀,云瀑溪涧冠绝古今;汇四海奇丽,涧山林海异彩纷呈,已开发有舜王坪、皇姑幔、猕猴源、迎客松等一百多个主要景点。历山境内峰峦叠翠,是山西省南部最高的山,境内奇峰高耸,峡谷清幽,溶洞成群,草甸肥美。

历山保存着华北地区唯一的一片原始森林,高等植物有千余种,动物区系处于南北方的过渡地带。这里的自然风光、原始森林和古人类文化融为一体,在这里可以旅游、探险、狩猎、考古、写生……

(历山)

来到历山,一定要登顶舜王坪,不过这是需要勇气和毅力的。愈往上登,山势渐雄,树木也愈加繁茂粗茁,遂不知是身在云里,还是云生胸间。登凌绝顶四望,“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风光就在你的眼前出现。

在这里,你可以朝看日出,云霞烟飞;晚看夕阳,浮于天际;纵府远山,奇峰叠宕,黄河如带;横看林海、绿波翻浪,混沟在揽,历山全貌尽收眼底。你会为历山的美所震撼,所沉迷,也因此成为许多画家和摄影家的创作基地。

推荐十九:黄河大梯子崖


(黄河大梯子崖)

人们形容道路艰险,多想到李白的《蜀道难》,“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但天下险峻,何止蜀道?来到河津黄河大梯子崖,也会让人慨叹,难于上青天!

黄河梯子崖,位于河津市下化乡半坡村,河津龙门与石门之间的黄河绝壁之上,北瞰石门急浪,南眺龙门飞鲤,东仰瑰丽天庭,西扼黄河天堑。既如蜀道一般,“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又像蜀道一样出于人工的开凿,“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黄河大梯子崖)

之所以被称作大梯子,是因为垂直陡峭,形若通向九霄云间的梯子,故名。365个石台阶呈“之”字形,从山底盘旋至山顶,遂成梯子崖。其全程共168米,垂直高差约99米,每阶高二三十厘米,宽两米有余,骡马也可通行,是古时人工开凿于崖壁外侧的古栈道,而今,崖壁内侧的凿痕依旧清晰可见。

当你身临其境,才更叹其险,这里原是一条在悬崖边依地势人工开凿的之字形古栈道,据说,北魏时曾有三座古城,分别为云中城、倚梯城、万岁堡,都是屯兵之所,此栈道用途是给崖上军事屯堡倚梯城运送物资。站在崖下向上望去,不免令人晕眩。难以想象1600多年前的古人,要付出多少代价才能修成。崖下有一深谷,名曰桃花谷。谷内遍植山桃树,粉或白的桃花漫山开放。

(黄河大梯子崖)

登大梯子崖需要胆量,一边是绝壁,一边是悬崖,四五尺宽的石阶仿佛是在空中,常常让人们后脊梁直浸冷汗,不由得想到西岳华山上的苍龙背。壁上凿痕虽历经风雨剥蚀,但依然清晰可辨,正所谓刀削斧砍,凿石穿崖,巍巍峨峨直通天庭,颇有鬼斧神功之状。人间奇迹,心怀敬畏,白云似曾在耳际萦绕。半腰处有一小石窑,两边刻有对联为:云梯万丈天台近,雪浪千层紫竹通,横批为慈航普度。佛禅之意足矣。

推荐二十:岚山根


(岚山根)

岚山根位于运城市盐湖区东郭镇袁家村,南倚中条山,北眺盐湖水,东邻九龙山,西接风凰谷,地理位置优越。这是一处以乡村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风光、生产形态、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乡村聚落等为主要吸引物,运城精心打造的一处文、旅、农相融合,食、购、玩、住一站式的特色旅游体验地。

旅游是欣赏美景与品尝美食的和谐统一,既要大饱眼福,还要大饱口福,二者缺一不可。来到运城要想品尝运城味道,岚山根是要打卡的一个好地方。岚山根文化底蕴深厚,舜帝抚琴唱《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就是在岚山根之地所作,被谓之华夏民族最早的帝王之歌。

(岚山根)

游走在名优小吃街、现代酒吧街、河东特产街、文化创意街、休闲农家乐、如家客栈,真是游兴难尽,流连忘返。自然风光与市井文化让我们很自然联想到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尤其是那条充满诱惑的美食小吃街,汇集全国各地名吃,种类多多,风味各异,主要以山西风味为主,着重打造运城盐池地域特色美食。

用传统老工艺制作出的运城美食,不仅色香味俱全,而且食品经营户所需的原料,诸如面、油、辣椒、醋、粉条、豆腐之类,都一律由统一生产供应,无任何添加剂,保证食材的原生态和新鲜度。细节决定成败,也正是这些严格的细节管理,才赢得广大旅游者的广泛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