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但是准确点来说应该是“礼乐之邦”,几乎所有的礼仪都是建立在“乐”的基础上的。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孟德斯鸠,就曾在其著作《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对中国以礼乐治国的奇特现象着墨甚多。而在中国“以乐治国”思想的集大成者便是孔子,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孔子主张恢复周朝的礼乐制度来治理天下,更是将“乐”列入到儒家六艺之中,古琴更是作为儒门学习“乐”的一个重要的乐器。西周时期,周公便“制礼作乐”以治国平天下,是“以乐治国”思想最早的实践者。那么为什么会将音乐作为和“礼”并存的重要治国手段呢?
音乐可以说是人类全人格抽象地表现的艺术,音乐感人的力量最深,所以在诸多艺术中美化人心的力量也最大。孔子之所以主张以音乐为基础,用音乐来教化万民,主要有以下的一些要素:
1、养德性。
人类各自所具有德性是不一样的,优劣好坏各有其特点,所以儒家后来出现了荀子的“性恶论”和孟子的“性善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这两种观点并没有对错之分,只能说人的天性是不一样的。人类在社会生活发展中,互相接触的过程中,开始慢慢注重德性方面的修养。而音乐所发的谐和的声调足以让人身心安定,身心既然的到安定,自然德性方面也渐渐会有所改善。现在大都用音乐来进行胎教,跟音乐能使人改善身心的理论是相通的,武侠小说中用音乐来感化走火入魔的人的情景虽说不一定科学,但是也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荀子
2、守规矩。
社会制度的正常运转少不了各种规章制度的维持,这跟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往来互助是分不开的。如果一个国家社会,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用以约束,社会肯定大乱,参考现在的中东的一些国家。欲使社会趋于安定,人民生活美满,必须要有规矩。而音乐中的节奏,即为最守规矩的表现,其节拍的快慢,必须按部就班,依曲子所表现出的感情转移,不能有丝毫的任性。倘若在曲子想要表现激昂向上的感情的时候,节拍仍然很弱,那这个曲子的表现就是失败的。如果按照音乐的感情调整节拍,学习接触的时间长了,自然就能知道什么样的时候做什么样的事,能够纠正一切的轻举妄动。
孟子
3、增美感。
音乐中所蕴含的一种美感,其作用更为伟大,他能使人莊敬,肃穆,涤邪去烦,去野就文,怡然自得,以领略人生之乐。孔子在跟师襄学习古琴的时候,将《文王操》弹的炉火纯青之后,说“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听出的就是曲子中的肃穆。听贝多芬的《悲怆》更多的是不服命运的英雄气概,听莫扎特的《C大调奏鸣曲》就像是行走在林间,山涧的泉水,林间的阳光,然你的整个人沐浴在一种轻松舒畅的环境中。这些就是音乐的伟大之处。
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