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大全网 - 海量说明书在线查询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历史上的荀彧到底是怎么样死的 ?是被曹操逼死的?

荀彧是曹操帐下最重要的战略家,可以说曹操能够平定北方,奠定曹魏一统天下格局,首席功臣就是曹操,每次关键时刻,荀彧都能帮助曹操做出正确的选择,最经典的就是官渡之战时,曹操本来已经想要退军了,是荀彧一封书信,告诉曹操,说袁绍“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所以曹操才没有退军,果然等来了转机。但是被曹操成为“吾之子房”的荀彧,在晚年与曹操产生了裂隙,也就是后世被大家所知的,荀彧反对曹操进爵国公,流传着,荀彧自杀之说,那么荀彧是不是被曹操逼死的呢?

按照《三国志.荀彧荀攸贾诩传》记载,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谘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因辄留彧,以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谥曰敬侯。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

可以看出来荀彧是反对曹操当魏公的,也能看出曹操心里不爽,毕竟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只要曹操称魏公,那么就算曹操自己想不篡汉都不可能,因为手下的人不同意,曹操当上魏公,就说明汉室灭亡只是个时间问题,最令人容易产生联想的就是,荀彧被出征的曹操派去劳军,结果忧郁而死,而且次年曹操就成为魏公了,所以这很容易让人想到是曹操下了黑手。

而被大家熟知的那个空盒杀荀彧事件记载在《魏氏春秋》中,“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於是饮药而卒”,这个解释就多了,什么要君何(盒)用,无汉禄可食,请君自猜(裁)等等,相对来说《三国志》记载中也是多少能够暗示出荀彧的死不太寻常,因为“以忧薨”,那是抑郁而死啊,而且《魏氏春秋》的作者孙盛,他的祖上正是曹魏骠骑将军孙资,他所著的史书颇多,也是公认的“词直而理正”,所以说曹操给荀彧送过空盒这件事可信度应该是很高的,只不过个人不觉得,荀彧是被曹操逼死的,更多的是他自己的一个抉择。

荀彧在众人的印象里是完完全全忠于汉室之人,大多数人的常规认知是,荀彧家时代食汉禄,定位是汉臣,辅助曹操也是为了,统一维护汉家统治,曹操要废汉,他怎么可能同意,唯有以死明志。曹操与荀彧,两人绝非一般意义主臣关系,荀彧其实才是真正忠于汉室的忠臣,比诸葛亮还要终于汉室,那个年代皇室权衰,特别是董卓进京以后,火烧洛阳,更是让以荀彧为代表的颍川氏族越发心疼,只有通过别的方式来保全皇室,曹操不废帝,荀彧就尽力,后来曹操越发专权,这就踏破了荀彧心中的底线。然而曹操只需要荀彧的智谋厌恶他的忠,所以最后才只能落得如此下场,这也是他效忠曹操的必然结果和命运,他的死对曹操触动很大,曹操最终没有生而称帝,跟他的死也有很大关系。

曹操刚开始是汉室的忠臣,他自己也说过,希望自己死后,墓碑上刻上“汉征西将军曹侯之墓”,说明曹操还是忠于汉室的,荀彧看到的是曹操对汉室的忠心,所以他才全力辅佐曹操,他劝曹操迎汉帝也是想曹操帮助汉帝稳定天下,然后还政于汉献帝。可是他他也应该知道人是会变得。随着曹操势力的不断扩大,他的野心也变大了,后来的曹操已经不是一个人了,而是代表着一个集团的利益,随着集团的壮大,而底下的一帮人这么多年一直扶持曹公,为集团的发展贡献了这么多,无非也是想自己的主人登顶,自己的好日子就来了,所以曹操其实是不想篡汉的,但是也很被动。历史上称帝创建王朝的多了去了,可是掌权柄却不窥神器的社稷之臣却屈指可数。荀文若想曹操做的是更难的那个,然而孟德的器量又远超荀彧。他不在乎虚名,也不在乎权柄。之所以给他儿子留下机会也是别无选择,放弃权柄全家不保,霍光就是先例。

就算荀彧知道曹操不忠于汉他也会辅佐用心辅佐曹操的,当时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保守战乱之苦,荀彧首先还是有心怀天下苍生的文人气质的,曹操毫无疑问是最佳人选。其实荀彧这样的大才哪能看不出大汉命不久以了,他能做的也就是以自己一命报答大汉对他家族的恩情,顺便青史留名。所以说,曹操送空盒,未必真想杀荀彧,但是肯定有威胁的意思,荀彧是何等人,哪会因为一个暗示或是主公的不满而自裁?他是用自己的死,来表达对汉室的忠和对曹操的义。天下时局如此,汉室必亡,他选择一死来给自己人生画上一个忠义的句号。曹操对荀彧是推心置腹的,但荀彧是忠于汉室的,对曹操也是敬上的,对于曹操称公是明确的反对,但还是心服于曹操,所以一死表明自己的态度,既不妨碍曹操称王也不违反忠于汉室的心。流传后世一个好名声,人固有一死,选择好的时间节点而已。

所以说认为是曹操逼死了荀彧,就太小看这位儒风雅士了,他的死是自己的抉择,是曹操意料之外的,荀彧以死也是在提醒曹操,有气节的儒臣不会随他一起做篡位贼臣的,而且儒臣在乎名节到不惜命的地步,曹操送空盒的目的并没有达到,而是荀彧的目的达到了,荀彧用生命挽救了跟随曹操的一批儒士的名节,他们即便国破家亡,但依然想着救国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