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大全网 - 海量说明书在线查询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大清朝收复新彊的战后之战:不留生俘,降了也杀,换来30年的安定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这是清朝诗人杨昌濬的一首七绝,它借鉴了唐朝诗人王之涣《凉州词》中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两句,热情歌颂了清军收复新疆的巨大功绩,同时给予了完成这一壮举的清军统帅左宗棠极高的评价。

此诗一出,立即轰动朝野,时人争相传抄,有些地方甚至形成了“洛阳纸贵”的局面。这也充分说明无论何时,老百姓是不会忘记那些为国家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人的。

一、

1875 年 5 月 3 日,清政府任命了一位 63 岁的老人为钦差大臣。但朝中大臣很少有人向这位老人道贺,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位老人要面对的绝非是一桩美差,而是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棘手之事——收复新疆。

这位老人就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左宗棠。这件被同僚们视为棘手的任务,却是左宗棠主动向朝廷恳求多次,千求万求求来的。

新疆原称西域,清朝自康熙皇帝平定此处后,将这块土地定名为“新疆”。自古以来,新疆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新疆各族人民始终心向祖国,虽然在某些时期出现过短暂的分裂、割据局面,但这都属于中国的内部事务。

“康乾盛世”之后,清朝国力日益衰落,朝廷对新疆的控制力逐渐减弱。而此时沙俄向东扩张的野心越来越大,因此新疆也出现了一些败类,想在外国势力的扶植下,靠出卖民族利益换取自己的荣华富贵。

1864 年,新疆爆发了回民之乱,同时出现了好几个地方割据政权,这也给了紧邻南疆的浩罕汗国野心家阿古柏入侵之机。

1865年初,阿古柏越过边界进入南疆,攻占了英吉沙尔、喀什、和阗等地后,宣布成立“洪福汗国”。之后阿古柏四处出击,又攻占了乌鲁木齐等地,控制了新疆的许多土地,成了新疆的霸主。

阿古柏之所以在新疆所向披靡,是因为他的背后有英、俄等国在撑腰。英国曾向阿古柏赠送过大批军火,俄国也与阿古柏签订了秘密条约,成了阿古柏的靠山。

仅仅数年间,阿古柏的“洪福汗国”俨然在新疆已经成了气候,还在国际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如果清政府放任不管,那新疆就有可能会从中国的版图上消失。

阿古柏入侵新疆的时候,清政府在干什么呢?原来当时的清政府正忙着剿灭太平天国起义呢。当时的清廷采纳了曾国藩“暂弃关外,专清关内”的建议,正全力对付对于太平天国这个“腹心之患”。

直到太平天国和捻军基本被剿清后,清廷这才把注意力放到新疆上来。但此时刚好日本又悍然出兵台湾,所以清廷内部爆发了一场关于“海防”和“塞防”之争的辩论。

以直隶总督李鸿章为wager一些人建议清廷放弃新疆,其理由是:新疆远离中原,地广人稀,每年上交中央的税收有限,而且清廷每年花在新疆上的军费也是很大一笔开支,非常不划算。

再加上英俄等国对新疆一直虎视眈眈,即使这次打跑了阿古柏,“将来断不能久守”,又何必劳民伤财呢?

李鸿章等人的谬论,遭到了左宗棠为首的"塞防论"者的有力驳斥。左宗棠认为新疆物产丰富,牛羊遍野,看似千里荒漠,实为聚宝之盆。

“若新疆不固,则蒙古不安,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且沙俄一直对这块土地虎视眈眈,如果放弃新疆,沙俄一定会得寸进尺,向东不断扩张,到时后果不堪设想!

二、

在左宗棠的力争之下,清廷终于下了决心,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关外剿匪事宜”,全权负责收复新疆事宜。

当时的左宗棠,面临的困难很多。新疆距离内地万里之遥,一旦开战,粮草辎重、部队后勤如何解决?军饷何来?清军士气怎样?怎么对付阿古柏背后的沙俄和英国?

对于这些客观困难,左宗棠采取了“缓进速决”的方针。也就是战前一定要准备充分,不打无准备之仗。

大军未动,粮草先行,粮食补给是战争中最为关键的问题。为广筹军粮,左宗棠设立了“西征采运总局”,在战斗打响前,便在乌里雅苏台、科布多以及凉州、甘州一带采购到了47.5万石粮食。

左宗棠知道这点军粮不足民保证开战后的需要,因此在采购粮食的同时,还命人率军在石城子、哈密等处进行垦荒屯田,每年可解决五万石以上的军粮。

有了粮食,还要解决运输问题。针对西北地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的现实,左宗棠一方面征集了大车、驴骡等运输工具,同时注重组织民运,另外还规定出征的士兵也要携带部分粮食,很快便解决了这个问题。

由于当时的清政府的财政枯竭,根本拿不出军费,左宗棠只好四处化缘,最后委托商人胡雪岩出面,从英国汇丰银行借了1375 万两白银,才暂时解决了军费的难题。

为了战则必胜,左宗棠很重视新疆的情报工作,曾多次派人潜入新疆,了解阿古柏的动向,认真研究对手。他还派人收集英、俄等国的情报,并作出利用英、俄矛盾,集中力量消灭阿古柏的战略决策。

三、

1876年四月七日,左宗棠在肃州设立大本营,与大将刘锦棠、金顺商讨进兵计划。经过缜密研究,左宗棠决定由刘锦棠率领马步兵 25 营分批入疆,先进攻盘踞在乌鲁木齐的白彦虎集团。

刘锦棠动身前,左宗棠悄悄地对他说了一番话:“白彦虎稔恶三世,谋逆已久,蓄机甚深,为国家必讨之贼。纵有后效,不蔽前罪。暂若从宽,必滋后患......”

左宗棠的意思很明确,像阿古柏、白彦虎这类元凶首恶作恶多端,对国家和人民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是“国家必讨之贼”。

这样的人就该坚决消灭,即使他们愿意投降,也不要接受,否则“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会留下新疆再次反叛的隐患。左宗棠的这番指示,后来被人提炼为八个字,就是那句著名的“不留生俘,降了也杀”。

这个政策并不意味着左宗棠是个嗜杀成性的“屠夫”,他要杀的目标,是那些“国家必讨之贼”,而不是被裹挟着加入叛军的老百姓。所以他还发出过指示:“回部为安酋驱迫,厌乱久矣。大军所至,勿淫掠,勿残杀。王者之师如时雨,此其时也。”

正是由于对叛乱分子进行了有区别的对待,所以如左宗棠后来给朝廷的奏折中所说,“此次大军所至,秋毫无犯,所到之处,人民望风投命,各城阿奇木、阿浑、玉子巴什携酒酪,献牛羊,络绎道左”。

白彦虎集团在刘锦棠和金顺的合力攻击下,很快便被击溃,在丢下五、六千具尸体后,弃乌鲁木齐西逃。清军在夺取乌鲁木齐后,又趁胜攻下战略要地玛纳斯城,取得了北路之役的大胜。

当收复乌鲁木齐、玛纳斯的捷报传到左宗棠手上时,左宗棠虽然高兴,但仍保持了清醒的大脑。

他告诉刘锦棠,南疆才是阿古柏集团的老巢,要想彻底摧毁阿古柏政权,主要战场还是在南疆:“南路贼势,重在达坂、吐鲁番、托克逊三处。官军南下,必有数恶仗。三处得手,则破竹之势可成。”因此左宗棠命令刘锦棠,立刻进兵南疆。

接到左宗棠的命令后,刘锦棠率部翻越天山,衔枚疾进,直扑达坂。四月二十日,清军攻克达坂城,全歼守敌,活捉敌守将爱伊得尔呼里。与此同时,张曜、徐占彪等部也在顺利攻克吐鲁番东面门户——七克腾木后,于二十六日收复了吐鲁番。

这一战,清军重创了阿古柏的有生力量,敌军被歼、被俘、逃亡,总计“损失了不下二万人”,相当于阿古柏总兵力的一半。之后,众叛亲离的阿古柏惶惶不可终日,于五月在库尔勒服毒自杀(一说为部下所杀)。

阿古柏死后,他的两个儿子为争夺继承权发生火并,内部更加分崩离析。

入秋之后,左宗棠命刘锦棠托克逊为基地,发动秋季攻势,继续西进,于喀拉沙尔、库尔勒之间大败白彦虎,陆续收复叶尔羌、英吉沙尔等地,于一八七八年一月收复和阗。阿古柏儿子伯克胡里和白彦虎被迫逃往沙俄。

左宗棠仅用了一年多,便在新疆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胜利,进展之速超连一些西方政客也惊叹不已,连呼这是“中国人领导的中国军队所曾取得的最光辉的成就”。

四、

虽然取得了一系列大胜,但左宗棠知道收复新疆的任务并没有完成,因为伊犁一带还在有沙俄暗中支持的伯克胡里和白彦虎手中。于是这位七旬老人做出了一个决定:亲自率领他的大本营进驻新疆,一定要全部收复新疆!

1880 年 5 月 26 日,河西走廊通往西方的官道上,塞风凌冽,黄沙弥漫,一支旗甲鲜明,士气高昂的军队正在向西前进。

队伍的前列,是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此刻他正端坐马上,神情坚毅,目光如炬,他的身后,是八名抬着一口漆黑棺材的亲兵。

对于这震撼人心的一幕,史书上记载只有八个字:“左宗棠舆榇发肃州”!

这短短的八个字,为我们勾画出了一位爱国老人的那颗赤胆忠心!

五、

早在1871年,沙俄便出兵悍然侵占了新疆的伊犁。在左宗棠出兵前,俄国的沙皇曾假惺惺地向清政府表示:“俟关内肃清,乌鲁木齐、玛纳斯各城克复之后,即当交还”。

沙皇之所以做出这种假惺惺的表态,是因为他们认为新疆与内地万里之遥,且环境恶劣,清军根本不可能收复新疆。

没想到左宗棠竟然连战连捷,收复了除伊犁地区外的新疆全境,这令沙俄有些措手不及,于是一面在外交上与清政府进行“谈判”,一面指使白彦虎等人不断骚扰入疆的清军。企图以这些花招攫取更多利益。

左宗棠并没有上沙俄的当,派刘锦棠率军出乌什,张曜率军出阿克苏,分两路直取伊犁。沙皇政府恼羞成怒,一面增兵伊犁,一面调遣军舰驶向清朝的海岸线,企图吓唬住清政府。

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被沙俄的这番动作吓破了胆,于是急调左宗棠回京,生怕他在新疆与沙俄发生冲突。

面对清廷调自己回京的圣旨,左宗棠痛心疾首地仰天长叹道:“俄船东下,偏历海疆,结倭奴,封辽海,亦不过虚声胁和之计尔!”

虽然心有不甘,但面对圣旨,左宗棠知道自己再怎么不愿意,也无法改变皇帝和慈禧的决定了。带着壮志未酬的苦闷,他对手下人说:“俄意欲由海路入犯,而在事诸公不能仰慰忧勤,虚张敌势,殊为慨然。我之此行,本不得已啊!”

由于清政府的怯懦,左宗棠没有完成收复伊犁的目标。但他在入疆后的接连胜利,却也让沙俄政府感到中国还是有类似左宗棠这样的英雄人物的,也不敢像过去那样不把清政府放在眼里了。

正是有了左宗棠的胜利为基础,让清廷在与沙俄政府的谈判代表曾纪泽有了底气。曾纪泽在谈判中就曾指出,如果真的与清廷开战,与左宗棠在沙场上较量,沙俄也不一定有必胜的把握。

沙俄谈判代表若米尼同意曾纪泽的观点,承认“战争对于我们将是耗费巨大、没有止境而又无益的。”

1881年二月二十一日,中、俄两国在圣彼得堡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沙俄同意归还占据的特克斯河谷和通往南疆的穆扎尔山口,但却拒绝归还霍尔果斯河以西地区,并要求清政府赔偿沙俄九百万卢布。

虽然《中俄伊犁条约》仍然是个不平等条约,但中国迫使贪婪成性的俄国做出了它从未做过的事——把业已吞下去的领土又吐了出来,这在清政府来说是一件从没想过的事。

六、

签订条约的消息传到左宗棠耳中后,他的心情极为低落,但他也知道事情已成定局,自己纵然不甘,也无法改变结果了。

对于新疆,左宗棠有很深的感情。在西征时,他下令大军沿途栽种了不少杨、柳,想改变新疆干燥的气候,将新疆改造成“连绵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河南。后来这些杨柳被新疆人民称为“左公柳”,成了纪念左宗棠功绩的见证。

出于长远考虑,左宗棠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五次向光绪上书,强烈建议清廷在新疆设省,几乎说破了嘴皮。最终在他的坚持下,清廷于1884年在新疆建省。

左宗棠抬棺出征,得胜回朝后,许多门生故吏都纷纷上门恭维他,但却很少有人知道,七旬高龄的左宗棠,在新疆忍受了多少折磨。因为水土不服,他患上了严重的湿疹,折磨得他彻夜难眠,甚至整夜整夜地咳血。

回到京城几个月后,左宗棠便在郁郁中病故。临终前,他在遗折中还流露出自己没能将沙俄势力驱逐出新疆而感到报憾:“臣未大伸挞伐,张我国威,遗憾平生,不能瞑目!”

左宗棠的最大功绩,是为中国留住了新疆这片占我国面积六分之一的领土,这份功劳怎么评价都不为过。就像网友所说:如果不是左宗棠,恐怕我们今天去新疆就要办理护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