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是原发性头痛的一种,属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发病年龄大多在35岁至45岁之间,具有反复发作的特征,表现为头的一侧或双侧发生搏动性剧烈疼痛,且多发生于偏侧头部,严重者可出现恶心、呕吐、畏声、畏光等症状,如果不治疗,偏头痛通常可持续4-72小时。偏头痛至今病因未明,可能与内分泌、饮食、精神、遗传等因素有关,偏头痛也有一定遗传倾向,有偏头痛家族史的人更有可能发生偏头痛。
目前偏头痛还无法治愈,通常会反复发作,伴随终生,当偏头痛急性发作时,可以选择以下药物进行治疗,这些药物可以快速、持续缓解头痛,使患者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主要包括:
1.非甾体抗炎药:这类药物可以通过抑制环氧合酶的活性,从而抑制致痛物质前列腺素的合成,发挥镇痛作用,是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的一线用药,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萘普生、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其中双氯芬酸钠起效较快,可有效改善头痛和相关症状,应作为优先推荐,对于不能口服给药的患者,也可以选择相应的栓剂或注射剂。
2.曲坦类药物:这类药物可以通过激动颅内血管和三叉神经末梢上的5-羟色胺受体(5-HT1D和5-HT1B),从而导致颅内血管收缩,抑制前炎症神经肽的释放,发挥镇痛作用,也是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的一线用药,常用药物有舒马曲普坦、佐米曲普坦、利扎曲坦等,其中利扎曲坦作用快速,缓解头痛的疗效最佳,头痛复发率最低,应作为优先推荐。
3.麦角胺类药物:麦角胺和双氢麦角胺等麦角胺类药物可通过直接收缩颅外动脉,缓解头痛症状,其半衰期长,头痛复发率低,适用于偏头痛持续发作的患者,常与咖啡因联合使用,增强疗效,但麦角胺治疗窗窄,容易引起药物过量,加重头痛,咖啡因可增加药物依赖性、成瘾性和药物过量性头痛的风险,因此,这类药物应作为治疗偏头痛的二线用药。
4.其他:多潘立酮和甲氧氯普胺等止吐和促胃肠动力药可有效减轻偏头痛所致的恶心、呕吐等伴随症状,还可增加其他药物的吸收,有助于缓解头痛症状,通常与一线药物联合使用,增强疗效。地西泮、阿普唑仑、劳拉西泮等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有助于偏头痛患者镇静、入睡,缓解头痛症状,但这类药物有较强的成瘾性,因此,也被推荐作为治疗偏头痛的二线用药。
与上述药物不同,氟桂利嗪还是偏头痛预防性药物,属于选择性非特异性钙离子通道拮抗剂,与大多数钙拮抗剂不同,氟桂利嗪化学结构中含有一个氟原子,具有较强的脂溶性,易透过血脑屏障,作用于脑血管平滑肌细胞,阻止过量的钙离子通过钙通道进入细胞内,使细胞内钙离子总量减少,从而抑制脑血管痉挛,扩张脑小动脉,改善脑微循环,并可增加耳蜗小动脉血流量,改善前庭器官循环,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有先兆或无先兆偏头痛的预防性治疗,用药后可明显减轻头痛程度,减少头痛发作频率。
尼莫地平则是二氢吡啶类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同样具有良好的脂溶性,可透过血脑屏障,与西比灵作用机制相似,选择性的作用于脑血管平滑肌,扩张脑动脉,增加脑供血,保护神经元细胞,降低缺血性神经损伤,在临床上主要用于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所引起的缺血性神经损伤以及老年性脑功能障碍。
与氟桂利嗪相比,尼莫地平没有预防性治疗偏头痛的适应症,也就是说尼莫地平在上市前并没有开展大规模的临床试验验证其防治偏头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此,用药剂量和用药疗程都不明确,而且有很多临床研究已证实,尼莫地平防治偏头痛的疗效并不优于安慰剂,不推荐其用于偏头痛的防治,而氟桂利嗪防治偏头痛,有明确的适应症、剂量和疗程,可有效减轻头痛程度,明显减少偏头痛的发作频率,是中国偏头痛防治指南推荐的治疗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