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大全网 - 海量说明书在线查询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从“辛”来认识“妇好”的真实身份

“妇好”这个本不存在于任何历史记录中的名字,现在越来越热,都被尊为“中华第一女战神”了,就连小学生们传唱的《朝代歌》都在传唱她的名字“玄鸟降而商生 盘庚迁殷 武丁中兴 祭司甲骨刻卜辞 铭记妇好之名 纣王无道 西岐凤鸣”,然而这一切都建立在专家们的推论之上。

1975年冬,在“农业学大寨”平整工地的浪潮中,河南安阳小屯村的西北地的一片岗地成为被平整的目标,因其在殷墟保护区内,当地考古部门坚持要先做钻探,结果这就发现了后来举世震惊的“妇好墓”。妇好墓虽然墓室不大,但保存完好,随葬品极为丰富,共出土青铜器、玉器、宝石器、象牙器等不同质地的文物1928件。是殷墟科学发掘以来发现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

但是一个大难题,摆在了当时这些专家面前,这是谁的墓?墓主的铭文谁也不认识,看上去似乎每个字都认识(相对古文专家而言),可放到一起就读不懂了。

这个时候郭沫若作为权威人物,拍板下决定,于是就有了“妇好”之名,而且还认定了她的身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甚至郭沫若还根据甲骨文的只言片语编造出“妇好和武丁的爱情故事”,把许多人感动得热泪盈眶!

但是问题上,历史上从无相关的任何记载,这只是一个被发明出来的人物,在男女都说不清的情况下,就变成了女的,还成了武丁的媳妇。

墓室里没有发现任何墓主的遗骸,各种陪葬的倒发现了不少,偏偏没有任何墓主的遗骸,所以根本无法判定男女,而当时郭沫若和他的专家团队的解说也经不起推敲。“妇好”说一直饱受诟病,但也不影响其宣传出名,因为郭沫若编的爱情故事太对大众口味了。


不过郭沫若肯定是认错字,找错人了,上古文字追求的是整体表达,不能随意割裂拆分组合,“妇好”绝对是认错了,不过“司辛”二字,完全正确的只认对了一半,也就是“辛”字,但却一直把“辛”字的含义搞错了,因此一直也没弄明白这个所谓的“妇好”真身。

现在我们重新了解一下这个“辛”字,再从“辛”认识一下这个所谓的“妇好”。


“辛”甲骨文字形的确很有迷惑性,看起来就是一把平头刀的样子,上部是刀头,下部是一个长刀把,可用手握。两边有叉,可切割,尖端锐利可刺,所以被误认为刑刀,用来在有罪的人和俘虏脸上刺字的刑刀。

还有人认为,甲骨文的“辛”字用两个树杈捆扎而成,是捕捉俘虏和押运罪人的工具,类似于“枷”这样的刑具。

还是很负责的说:这些都是错的!错的!错的!

讨论“辛”之前先看现在汉语中和“辛”完全无关的两个字“不”“帝”

从上图看,“不”和“帝”这两个字相似度很高,所以有认为“不”是“帝”的特殊异体字,是“帝”的省略写法,但这两个字义差别这么大,两者真的有联系吗?

“帝”一般认为是“蒂”的本字,就是花蒂的“蒂”,王国维、郭沫若、吴大徵、商承祚等人都持此种观点,认为“帝”字象花蒂之形。郭沫若根据甲骨文帝字,认为帝为蒂之初字,则帝之用为天帝义者,亦生殖崇拜之一例也。帝之兴,必在渔猎牧畜已进展于农业种植以后,盖其所崇拜之生殖已由人身或物性之物而转化为植物,故不知有所谓雄雌蕊,然观花落蒂,蒂熟而为果。商承祚曰:帝,乃蒂之初字,故象蒂及不鄂也,蒂为花之主,故引申而为人之主。

而《甲骨文字典》中对“不”的解释是:“象花萼之柎形,乃柎之本字。”(柎,花托花萼的底部),这话也对也不对,结合“帝”字来看,“不”和“帝”都是花,只不过“不”是雄花,“帝”是雌花。

仔细看“帝”甲骨文中的写法,和“不”的字形进行对比,最重要的变化就是在花托和花萼之间多了一个指示,这是在强调“帝”的位置,另外上部倒三角区域,会多一竖,这一竖代表的就是雌蕊,花的雌蕊都在花的正中心,且有一个明显的花柱。

不、帝 对比

不是所以的花蒂都能被称为“帝”,而是只有雌花的花蒂才是“帝”,因为只有有雌蕊的雌花,才能创造出一个新的生命,应该是古人对于生命诞生的一种崇高信仰,亦可说是古人的一种生殖崇拜。

“不”、“帝”字形上面那个用来表示花朵的倒三角“▽”,也有“女阴”之意,代指女性三角形区域。在印度教的古代宗派Tantrism派,也有类似概念,倒三角被称为“女阴的图象”即“Yoni Yantra”,代表了万物之源-宇宙之母,表示盛满宇宙之母体液的容器。

“帝”衍生为一切生命的缔造者,一切的本源,引申指人间的掌管、控制部落、国家等大权的人。

而且我们以华夏为名,自称华人,“花”是从“华”字转来的,最初“华”就指花,“蒂”为花之本,果之本,那么“帝”也就是中华之本、华夏之源,所以上古圣王便是“帝”。

在三皇五帝披荆砍棘的不间断的努力下,“瓜熟蒂落”,华夏诞生了!

不过我们“华夏”这个“华”的来历至今不明,至于流传的华服之说,听听就罢了,不可采信。个人猜测夏和日有关,这个华大概、也许、可能是光华的华,是夏日的光华。

因为“瓜熟蒂落”,所以我们用孩子初啼之音“呱”,为蒂落之“瓜”注音。如:《尚书·益稷》“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其中的“辛壬癸甲”,后面讲“辛”字时候会专门解说,现在通行解说:用以指一心为公,置个人利益于不顾的精神,纯粹是没搞懂“辛壬癸甲”这四个字的本意,只拿其做天干计数使用,认为大禹结婚四天就离家治水,如果当真如此,那么这个“启”估计是隔壁老王的种。


“帝”有雌蕊是雌花和“帝”相似的“不”,是没有雌蕊是雄花,雄花落了,也就落了,没有果实,所以为“不”,而且“不”是雄花的概念在诗经中也有体现,只不过一直没有被注意到罢了。

《诗·小雅·棠棣》:“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这句的一般翻译都为:棠棣花开了,花萼和花托(一般认为“不”是花托)是那么灿烂鲜明(韡:wěi,光明美丽的样子),或者干脆翻译为:花萼华美。是不是很别扭,没事称赞花萼干嘛?

其实这句的的重点就在这个“不”上,不这里不是花萼、也不是花托之类的,而是在强调这是雄花只开花不结果的雄花。诗经中这首《棠棣》重点就在于兄弟之情,“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所以强调是开的是雄花,见过这句最好的翻译是“常棣花开朵朵,花儿光灿鲜明”,但却少了雄花的概念,失去了其隐含意义。

看到这首《棠棣》就想多扯两句,这首《棠棣》后面还有句“脊令在原,兄弟急难。”因红楼里的北静王赠宝玉的一串鹡鸰香念珠,而走红,很多歪解的,竟然说这是北静王在求娶林妹妹,一塌糊涂。这是很明确的求救信号,都“兄弟急难”了,哪里还有的求亲之说,这是朝鲜在求救。在这就不展开了,有兴趣回头看我的《红楼史记系列》。


“不”为雄花,“帝”为雌花,那么“辛”呢?

“辛”字的早期写法和“不”字基本相同,只不过“辛”字两侧向上,而“不”字两侧向下,这一细微的区别,“辛”估计有草的含义,因为其下半部分和“草”的写法完全相同,而“不”和“帝”的下半部分则和“木”的下半部分相同,应该是表“根”,估计“辛”强调了草的属性,包括现在字形里面“辛”下面“十”似乎都有草“⺿”的含义。

“辛”字的二期写法好相对理解一些,花里面空的,并非是雄花,而是因为里面雌蕊已经化成种子,并且脱落离开了,顶上那一短横就代表已经离开的种子。

“辛”的原型应该是类似蒲公英一般的存在,风吹过,种子随风飘散,所以“辛”有发散之意,如:辛香料

早期由于“不”和“辛”的写法太过相似,估计有通假使用,《诗经·周南·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芣苢”一般认为是车前草,是在描写采车前草的场面,但整体读下来,怎么看都像是 一群女孩在追逐蒲公英种子玩

“芣苢”这两个字都是专有字,都只出现在此一例,所以原本应该都没有草字头的,《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后经历史演变:姒-似-佀。”佀“是”姒“的异体字,“苢”去掉草字头后,应该是就是“以”的异体字(吕字左边加一竖,打不出来),发音为“似”,也是像,相似的意思;而“芣”去掉草头就是“不”,不过这里的“不”应该通假了“辛”。“芣苢”的意思应该是像“辛”一样,发散开来,传播种子。

下面解读一下这首《芣苢》,不断重叠的“采采”不是说采了又采,而是指飘来飘去,东晋陶潜《荣木》诗:“采采荣木,结根于兹。”南朝谢灵运《缓歌行》:“习习和风起,采采彤云浮。”这两首诗中的“采采”都是文彩、光彩的意思,而光彩又是动的,有浮动和流动的感觉。

“采采芣苢”,应该是指飘来飘去的蒲公英花;而“薄言”就是不敢说话,而非什么无意义的语助词,

整体翻译如下:

轻飘飘的蒲公英啊,不敢言语轻轻的把它下来;轻飘飘的蒲公英啊,轻轻一吹就飞的到处都

轻飘飘的蒲公英啊,不敢言语轻轻的把它下来;轻飘飘的蒲公英啊,轻轻一吹花球就被光了;

轻飘飘的蒲公英啊,飞舞的种子粘在我的衣襟上(袺之);轻飘飘的蒲公英啊,飞舞的种子粘在我的衣带上(襭之);


“辛”的本意应该就是种子成熟后从本体脱离,而这种脱离即是“播”也是“收”,所以“辛”最难以理解的就是其含义里包含了两种完全相反的概念,导致这个字一直也没给弄明白其本意。

“辛”字形发展到战国后就在“倒三角”下面加了一横,这样更类似一个挣开的豆荚,露出里面的豆子。看来“辛”也进化了,从原来如蒲公英、椿树这样以风为主的被动式播种方式,进化到了豆类那样的主动弹射方式。

当然刚才那句是调侃,不过豆类植物成熟后的确可以通过爆嗮豆荚让其炸裂的方式,将里面的豆子发射出去,以便于传播,而“辛”字,尤其是篆书,看起来特别像豆荚开裂的样子。

搞明白了“辛”的本意,再看这些和“辛”有关的字,就会有更清晰的理解。

“言”字、“音”字 和“竟”字:

“言”:是口上面一个“辛”,表示说出来的话,就如同脱离本体的种子一样扩散而出,散落四方,而不是什么言语如刀,嘴舌生剑。

“音”:是在“言”字下面的口中加了一点指事符号,表示声音就是从口中发出的。这声音可以是语音,也可以是乐音。“口”中或加短横,或加短竖,或加小圆圈,形虽不同,作用一致。“音”与“言”在意义上是有联系的。发“言”为声,声成文谓之“音”

“竟”:就是音字长了腿,声音能传播到的地方,也就是有话语权的地方,就是管辖范围,就是疆域,就是“竟”,如:《左传·庄公二十七年》:卿非君命不越竟。

现在竞争的“竞”,过去是两个竞并立〔竞竞〕,后来简化了,才成为现在的“竞”。


“新”字:

“新”最初的字体左边是“辛”右边是“斤”,其中“辛”表示从本体脱离,而“斤”表示不是自然脱离,而是被砍断了,因为“斤”就是斧头,合起来就是收割,所以有指刚收获的粮食或蔬菜等等之意,如:《礼记》:天子尝新。引申为新鲜。

“辛”有草意,所以“新”可能原本就是割草,收庄稼之意,后来扩展到了砍柴,而为了表示砍柴之意,原本左边的“辛”下面后来特意加了一个“木”。但后来砍柴这个意思又转为“薪”表示。

“辛”从本体自然脱落,那是“播”,播种;而被人为的割取、摘取就是“收”,收获,也就是“新”。


“妾”、“仆”、“童”三字,因为头上都有“辛”字,历来解释都是用刑刀(辛)黥面(脸上刻字)后的奴隶,女的用来暖床就是“妾”,男的用来干活、打杂就是“仆”he “童”,听起来就不靠谱。

“妾”上面是“辛”下面是“女”的字形一直稳定没变,这个字的重点就在上面这个“辛”上,指下面那个女的已经和本体(原来的家)脱离了,被收(娶)到了新家中,“妾”就是娶回来的女人,而不是什么刺了满脸青的丑八怪。

甲骨文中的“女”就是一个双手交叉在前的跪坐女子形象,麻烦记住这个形象,因为下面会大量看到,就不再单独解释了。

“仆〔僕〕”,字甲骨文左边是箕,箕上数点,表示箕内装满了垃圾之类的一脏东西,右边像一个人,手捧着箕,表示所负担的是洒扫之类的工作,所谓“粪除其不洁”,是一种最低等的贱役。从字的构形命意可知仆最初是一种在家内服役的奴隶。

小人头顶上也是一个“辛”,意思和“妾”差不多,也是离开了原生地,来到了新家庭,不过妾也许有正常嫁娶而来,但“仆”估计不是抢来的就是买来的,因为其屁股底下有两个麦芒存在,针尖对麦芒的麦芒,也就是说屁股上有针,不能坐着休息,只能不停的干活。

“童”甲骨文顶上也有一个“辛”,但问题是这个“辛”和前面的“妾”和“仆”不同,这是“辛”是插在眼睛上面的,难道真的是用刀刺瞎眼睛吗?

当然不是,甲骨文里 小人头上顶着个眼睛,是“见”字,“见”上面加个“辛”,表示眼睛发出去能看到,收回来能够感知到他的状态,就是看管之意,而“童”下面的“里”是从脚上重重的脚镣转来,整体来看,“童”就是脚上戴着重重的脚镣,被严加看管的罪犯。

《说文解字》说“男有罪曰奴,奴曰童”,与字形相合,当是可信的。后来因为以“童”,来表示“孩子”,于是便另造一个“童”旁加“亻”的“僮”来表示奴仆和未成年的男子。

后来用“童”来表示孩子,估计也是因为小孩子也需要被监管起来。但如果解释为刀挖眼睛,那么估计没有人原意用“童”来表示孩子了。

不过还真有刺瞎眼睛的,“民”上面是眼睛,而右下部的其实是匕首的“匕”字,指用匕首刺瞎一只眼睛,作为奴隶的标志,“人”甲骨文为弯腰服从状,应为仆从,而“民”是刺瞎一只眼的奴隶,“人民”就是仆从奴隶。

岔回来,选“童”字,是因为这个字体现了“辛”管理的含义


“宰”字:

“宰”虽有宰杀之意,但“辛”不是刑刀,也不代表犯罪,所以“宰”可不是什么关在屋子里干活的奴隶。“宰”真正的含义是管家,也就是屋子里的主管。《仪礼·公食大夫礼》:宰右执镫,左执盖。

“宰”是管理者,而“宰”能管理的地方和“境”相关,“竟”是前面说过的“音”下面长了两条腿,也就是声音能够传到的地方。“宰”管辖的范围就是他说话算数的地方。只管一家为管家而已国为家,“宰”就是相,宰相。

“宰”这个字最能体现“辛”内涵之意,“辛”的本意应该就是种子成熟后从本体脱离,而这个行为即是播,又是收,能发又能收,也是说能令其生,也能令其死,是其主宰。

所以“宰”不但是发布命令的管理者(播),也是处罚的执行者(收),“宰”虽然不是刀,却又有杀意。而且因司主管,主分配,所以延伸出宰割、分割之意,甚至到死亡“宰杀”。

“宰”为“辛”即能管生,也能管死,所以坟墓也被称为“宰塚”,《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秦伯怒曰:“若尔之年者,宰上之木拱矣

试想一下左手执生,右手掌死,手握天下大权,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宰执天下”的感觉,那就是“辛”,“辛”是“宰”的本字“辛”是一切的主宰

因此“龙”、“凤”、“帝”这些字的头上也都有一个辛,表示其高高在上,收发自如,无所不能的主宰地位。

龙凤


终于把“辛”说清楚了,那么回过头来,再来看“妇好”,看“司辛母”这个铭文:

从铭文看,左边上面是“司”,下面是“辛”,而右边则是一个“女”字,合起来似乎就是“司辛母”,但是其中的“司”字却争议不断,因为很专家说应该是“后”字才对,这是为什么?

商代甲骨文中有上图A、上图B的字形。这一字形学界一般解释为“司”。从20世纪60年代起,有一些学者提出甲骨文中的“司”和“后”是一个字。最后导致30年代出土的“司母戊鼎”改名为“后母戊鼎”

而另外一帮以郭沫若为首的学者则认为从商代甲骨文中上图A、上图B字的字形构造及本义,以及它们在卜辞中的用法看都是“司”字,不是“后”字,主要是作祭祀解,改成“后”会使卜辞读不通。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司,臣司事于外者,从反后。”好像是以“后”为君号令于内,而以“司”为臣执事于外,两者内外关联,所以用构形相同但方向相反的两个字予以表达。正是许慎的这些说解,就为司、后之争埋下了种子。

其实没啥好挣的,因为“司”和“后”本就一个字,“司”表其职,“后”彰其尊,所以这个正确的读法应该是“司辛后母”。

“司辛”指其掌握了“辛”的力量,也就是掌握了和“辛”一样的播种和收割的力量,掌握了控制万物生死的力量,也就是谷物和生命之神!而“后母”是这位神明的名字,“后母”就是“厚土娘娘”!


后土娘娘

“后土娘娘”官方正式称法是:“后土皇地祇”,是农业获得丰收的保护神,还是生育之神、大地之神,是万物之母!

后土在道教体系神话中被列为四御/六御之一,与玉皇大帝管理天上相反,她是主宰大地之神。她是一位女神,被人们称为地母,而玉皇大帝就被称为天公。在为她建立的神庙里,人们把她塑造成一位端庄的女性,一般民众称她为后土娘娘。

绝大部分人都认为阎王是地府的老大,其实这是错误的,因为在地府,后土娘娘的地位是最高的!后土娘娘为了那些死去的灵魂再生为人,便化为了六道轮回,由她自己建立地府,所以酆都大帝和阎罗王都算她的下属。

玉皇大帝统管天界,后土娘娘统管地界(他们才是董事局成员)。阴冥地府行政主管分三位:酆都大帝(CEO)、地藏菩萨(CTO)、东岳大帝(CFO)。领导一般不现身,反倒是地府中的执行者阎罗王成了出镜率最高的。

后土娘娘才是地府之主,而且城隍、土地,都是地府的分支机构,类似派出所、办事处一般的存在,也都归后土娘娘管理。

后土因六道轮回而成为地府的主宰,轮回就是掌管生和死,这不就是“辛”吗?“司辛”就是掌握轮回之力!

“天公地母”也就是“皇天后土”,在古代,人们发誓时,常说到一句话“皇天在上,后土为鉴”,可见其影响之深。

但是通过“妇好”看,这个中国版的“盖亚”女神,似乎是从西边过来的。


我们的“后土娘娘”似乎是现知最古老的文明,苏美尔文明里的伊南娜女神的复制过来的,因为她们的神格几乎一样,同样掌管农业、生育为生命女神,但也同时掌管冥界。

伊南娜(Inanna)又作宁安娜(Ninanna),天之女王,是月神 南纳 (Nanna)【也就是后来阿卡德和犹太人神话中的月神 (Sin)】之女,被苏美尔人称为“大女神”,是宇宙法典(me)的掌管者,司掌战争、丰饶和爱情,也是金星和乌鲁克城的守护神

印南娜Inanna),又译为伊南娜,后来的古巴比伦人继承了苏美尔的信仰,称其为伊什塔尔Ishtar),是女神在古巴比伦,阿卡德语的发音。由于时间先后的问题,伊什塔尔Ishtar)这个名字远比印南娜Inanna)更为响亮,流传的更为广泛,女神顶着伊什塔尔的名字以美索不达米亚最重要的神灵之一的身份出发,对后来的许多女神产生了重大影响,包括著名的希腊爱情女神阿佛洛狄忒,也就是我们熟悉的罗马女神维纳斯。亚述人将伊什塔尔作为战争女神崇拜,并让她成为他们的民族神阿苏尔的配偶。迦南/腓尼基人将她命名为阿斯塔特(Astarte),圣经称她为亚斯他录(Ashtoreth)。

当然 伊什塔尔 作为故古巴比伦帝国的女神,在当今的叙利亚、伊拉克、科威特、伊朗和土耳其境内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周边备受崇拜。

伊南娜 / 伊什塔尔女神简介结束,来看看其真容:

Queen of the Night or Burney & Burney Relief, Mesopotamia

1936年,《伦敦画报》(Illustrated London News)刊登了伯尼浮雕(Burney Relief),重点介绍了一位叫西德尼·伯尼(Sydney Burney)拥有这么一个精美的浮雕。这块浮雕具体来历不清,只知道是西德尼·伯尼从一个叙利亚的古董商那里购得的。

关于西德尼·伯尼,只知道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英国陆军上尉,也是伦敦古董商协会主席。最初购买时,这块牌匾被摔成了三块,还有一些碎片,但一旦修复,发现大部分完好无损。伯尼浮雕于1933年进行了分析,并于1935年在向大英博物馆提供之前进行了鉴定。随后,这块牌匾两次易手,大英博物馆最终于公元2003年以1500000英镑的价格收购了它,并被命名为《夜之女王》。

目前只知道,这块来自伊拉克南部(挖掘地点不详),是来自公元前1800-1750年左右,古巴比伦时代的文物。而且本专家们认为“夜之女王”就是“伊什塔尔”女神。

公元前1800-1750年左右,可比我们“妇好”的时间早的多,夏商周断代工程将武丁在位时间定为公元前1250年—公元前1192年,就目前看,“妇好”墓不大可能比这个时间更早。

就算认为《夜之女王》那个公元前1800-1750年左右的时间认定有问题,可早在1936年,就已经通过《伦敦画报》公开展示过了,而我们的“妇好”墓是1976年才挖出来的。

说了这么多,因为从“妇好”墓里挖出来的东西,竟然和这个《夜之女王》里的高度重合。

在《夜之女王》里,“伊什塔尔”脚踩两只狮子,左右还有两个猫头鹰伴随,先看这个猫头鹰,“妇好”墓里出了空前绝后,独此一对的“妇好鸮尊”。

妇好青铜鸮(xiao,音同枭)尊,1976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

出土原器为一对两只,一件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另一件收藏于河南博物院。 妇好鸮尊,器身铭文“妇好”,造型生动传神,整体作站立鸮形,两足与下垂尾部构成三个稳定支撑点,构思奇巧。头后为器口,盖面铸站立状的鸟,造型雄奇,花纹绚丽,是中国商代青铜器中的精品、禁止出境展览文物之一、 河南博物院的“九大镇院之宝”之一。


看看《夜之女王》里面左右两只猫头鹰,而“妇好”墓里面出土了一对 青铜鸮尊,对了鸮就是猫头鹰。再看“伊什塔尔”脚下的两只狮子,这个“妇好”墓里也有,就在她那对大名鼎鼎的“妇好青铜钺”里。

妇好青铜钺

而且这个形状还同时出现在了,另外一个重量级国宝,国家给定的正式名称为“后母戊青铜方鼎”,这个和之前“妇好青铜钺”上的纹饰高度相同。

在商周青铜器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双虎夹一人头(或人)”的纹饰。对于这种“双虎夹人首”的构图,中国学界把它解释称“双虎噬人首”;这种青铜纹饰还有是把双虎换成双龙的,中国学术界就把它叫做“双龙噬人首”。其它的以此类推。

妇好青铜钺”上的这个纹饰,那两只呆萌的老虎应该是从伊什塔尔脚下的两只狮子转来的。

背中带翼,双手持有武器,常以狮子为伴的伊南娜。她的侍女宁舒布尔在一旁膜拜她。

伊南娜的形象始终是个美丽性感的少女,在苏美系统的艺术中,伊南娜是背上带有一对翅膀,双手握着武器的战斗女神。她经常和狮子(力量的象征)一起出现并常常站在两头母狮子的背上。

“妇好”或者说“后土”的这对青铜钺 也是礼器,在出行时候分列两边,而这个“妇好青铜钺”本是就是其武力和权力的外在展示仪仗,“钺”有节钺之意。而伊南娜身边的两只狮子,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她的仪仗。

另外这种“双虎夹人首”的构图,应该也是从中东那边借鉴而来,在中东地区人类早期文明上,就可以发现许多“一人二狮”的图像符号。

在美索不达米亚乌鲁克和早王朝时期的印章图像中,有类似武士徒手擒获双狮的图像描绘。例如,两个狮子之间的这个武士一般被解读为是乌鲁克第一王朝国王吉尔伽美什。

乌鲁克 国王 吉尔伽美什 擒获 双狮图

这个图像在向周边传播过程中,演变出许多版本,狮子也演变成虎、豹等动物,西方学者干脆就叫“武士斗猫科动物(狮、虎、豹)”图像。这个图像传进了尼罗河流域、伊朗高原、古印度河流域。如下图,“武士斗猫科动物”出现在古印度河谷哈拉帕文明的印章。

这段里摘抄和借鉴了网络上《“双虎食人首”—英雄斗双狮符号的苏美尔起源》,感谢 黄饮冰


《夜之女王》里伊南娜身边的猫头鹰和狮子都在“妇好”墓里找到了对应的存在,这应该不是巧合,在看看流传下来的伊南娜的故事。

先看一个和牛有关的故事:

伊南娜 仰慕英俊孔武的 苏美尔王 吉尔伽美什 (后者于若干年前仗义出手,助她击退沙漠女妖,夺回被抢的生命树),当众向其求婚,不料却遭其当众拒绝,并指责伊丝塔对历任情人始乱终弃的淫乱行为(包括杜姆兹,巴比伦语称塔姆兹)。

伊南娜 受到了侮辱去找安努告状,安努就派了一头公牛来惩罚 吉尔伽美什,这头公牛被称为天之牛,还有一个名字 古伽兰那,也就是金牛座

伊南娜站在城墙上看到,古伽兰那 迈动的双脚使大地颤动,但最终它还是被吉尔伽美什和恩奇杜(Enkidu)杀死并肢解。恩奇杜提着公牛的后腿 摔在伊南娜身上,并扬言如果抓住了她,也会如此这般地对待她。他的这种不虔诚的表现,激怒了众神,后来神降病于恩奇杜,让他死去。

女神因此得到了一对牛角,牛角也成立女神的标志之一,而且伊南娜的父亲 月神 (sin) 的标志就是牛角(月牙就像牛角),看下面这个雕像,女神头上就有一对头角。

巴比伦女神伊什塔尔雕像

这尊优美的雕像反映了来自希腊的影响,而饰有珠宝的肚脐和金耳环则是巴比伦早期的遗风。头上的有角徽章是神圣的标志,属早期的风格。

仔细看女神头上的帽子,也是有角的

神奇的是和伊南娜牵扯甚深的公牛,竟然也能再“妇好墓”里面找到

“司辛”石牛

石牛用白色大理石圆雕,牛呈跪卧状,下额阴刻“司辛”二字。妇好墓出土有铭器物中仅此一件铭为“司辛”,这件石牛是妇好墓出土玉石类动物雕刻中体积最大的一件,造型古朴规整,刻工精致,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妇好”玉牛

“妇好墓”里还找出造型奇特的玉牛,回头望的很萌,四肢趴地的很赖皮,但所有的牛都有一副完美的月牙湾角。


再看一个和地狱相关的故事,不过这个故事有两个版本:

巴比伦版:

传说伊什塔尔杀死自己的儿子兼丈夫坦姆斯(Tammuz,“唯一的儿子”),然而由于坦姆斯是植物之神,所以他死了导致地上长不出东西、闹自然灾害;于是伊什塔尔独闯冥界经历七重考验,战胜自己的姐姐Ereshkigal(邪恶的冥界女王)并且带回了丈夫,将富饶和活力重新赐给人间。巴比伦人相信每年的冬季没有收获,是因为伊什塔尔和坦姆斯这几个月正在冥界;所以在收割之后,他们懂得为土地施肥,肥料代表坦姆斯残碎的尸体,施肥代表坦姆斯用自己的血肉(牺牲)滋养土地,在施肥的时候女人要大声号哭、表达对坦姆斯之死的哀悼;而每年的春天代表伊什塔尔和坦姆斯的归来,归根到底还是自然崇拜的产物。

七层纱衣

苏美尔版:

苏美神话中的伊南娜 下阴间 是为了找姊姊 埃列什基伽勒(Ereckigala)和姊夫的麻烦。伊南娜放弃了地上的权力和居所,带着七种神圣的力量,穿戴着头巾、假发、青金石项链、珠串、“帕拉装(pala dress,苏美的妇女装)”,染眉膏、胸饰、金戒指等装备和首饰,还带了一只青金石手杖。埃列什基伽勒 很不高兴,但仍然吩咐守卫放她进来。只是每进去一层,守卫就要一样她身上的东西,最后当伊南娜见到姊姊时,已经一丝不挂。这部分与苏美丧葬习俗中用意在贿赂阴间守卫。最后,伊南娜终于见到姊姊,把她赶下王座自己坐上去。随后埃列什基伽勒唤来六十个恶灵攻击伊南娜,最后她死在了冥界,尸体被吊挂在大殿墙壁的锐钩上。

三天三夜后,伊南娜的侍女 宁舒布尔(Ninshubur)遵从女主人出发前的指示,前往恩利勒(Enlil)、南纳(Nanna)和恩基(Enki) 的神庙,请求他们拯救爱之女神。前面两个神拒绝提供援助,但是恩基却答应了。

恩基 创造两个无性的生物,名唤嘉拉图拉(Galatura)与库雅拉(kurjara),要他们去阴间找埃列什基伽勒 ,向她要索伊南娜的尸体,予其食物和生命之水,于是伊南娜便复活了。

埃列什基伽勒 的恶鬼缠着伊南娜不放,非要找个替死鬼不可。伊南娜不忍别人代罪,看到没心没肺的丈夫牧者国王 杜姆兹(Dumuzi),于是决定把丈夫公送给 埃列什基伽勒 ,以做为惩罚。但是象征水的杜姆兹并未整年住在冥界,而是与姊姊 盖什提南娜(Gestinanna)分担,一人在冥界待半年。

“伊南娜下冥界”的故事,很可能就是月亮与四季的隐喻。伊南娜除了是爱、丰饶与战争之神以外,同时也是月神,朔月时有三天看不到月亮,与伊南娜的死亡时间正好吻合。

伊南娜到阴间的时候,植物就停止生长,动物不再繁殖,也就是“冬天”。恩基派遣到阴间的两个无性生物,其实让植物复活的就是“水”和“肥料”,也就是他们带去给伊南娜的礼物本身。

踩在狮子背上的伊什塔尔

无论是巴比伦版的《伊什塔尔下冥界》,还是苏美尔版的《伊南娜下冥界》,都有和 后土娘娘 掌管的轮回相似的概念在春天重新带回生命和谷物。


无论是 古巴比伦的伊什塔尔 还是 苏美尔的 伊南娜,每年都要在冥界待一段时间,然后再回归人间,从而带回春天。从这个角度再来看看,充满了暖男性质关心自己老婆生孩这件事情是怎么的荒唐!

商 妇好冥卜骨(前1600—前1046)天津博物馆

释文: (1)己丑卜, 贞,昱庚寅妇好冥。 (2)贞,昱庚寅妇好不其冥。一月。 (3)辛卯卜,,贞乎多羌逐兔,隻(獲)。 (4)二告 (5)[不]鼄 (6)二告

官方说明:商代武丁时期(属甲骨文断代第一期)的占卜刻辞,正面刻辞三条三十三字,其中有:“己丑卜, 贞,昱庚寅妇好冥(娩)”内容,即卜问己丑的第二天武丁王的妻子妇好是否会分娩。此卜辞是研究武丁王之妻生育子女的珍贵资料。

看看专家们这些莫名其妙的解说,首先明显是破绽就是卜词里明显是妇好冥,而且是在没有认错字的情况下,就能强行把“冥”解释成“娩”?这是咋想的?脑洞真大啊!

这段卜词里提到了三个时间:己丑、庚寅、辛卯,按照干支排列,这应该是紧连的三天,

第一天,占卜问:“后土娘娘”明天去冥界吗?得到的回答是:后土娘娘明天不去冥界,一月去。(如果真是说明天不生,一月再生,这生孩子还能等这么久?)

然后紧接的第三天竟然接着卜问,能不能抓到兔子?啥意思?

作为多产动物的兔子,象征了春天的复苏和新生命的诞生。兔子是爱神阿弗洛狄特的宠物,也是日耳曼土地女神霍尔塔的持烛引路者,基督教也用兔子作为复活节象征,而阿弗洛狄特和霍尔塔 都是应该受到了 伊南娜 的影响,是她的化身。

另外元朝,陈芬《芸窗私志》记载里一个小故事:“后羿猎於巴山,获一,大如驴,异之。置柙中,中途失去,柙掩如故。羿夜梦一人冠服如王者,谓羿曰:‘我鵷扶君,为此土之神,而何辱我?我将假手於逢蒙。’是日逢蒙弑羿而夺之位。”(神箭手后羿在巴山狩猎时,捕到一只如驴那么大的兔子。后羿很高兴,思索这么大的兔子够吃好多天,于是将其关在木笼中带回,不料途中却在木笼完好的情况下,将巨兔遗失。当夜有一位身穿王服的人托梦给后羿,说自己就是那头巨兔,名唤鵷扶君,是这一方的土地神,因被后羿所擒而感到屈辱,所以将借逢蒙之手报仇。最终后羿果然死于逢蒙之手,兔神终于托逢蒙之体,杀死后羿,并夺走其射箭第一人的地位,报了这被擒之仇)。看来兔子和土神的关系不浅啊!

兔子作为复活的象征,应该是“后土”的宠物或者代言人,这点在“妇好墓”的出土里也有体现。

司兔母斝(jiǎ,温酒器)

殷墟妇好墓器物铭文中,铭“司(‘兔’上‘丂’下)母”者二十六器,计有方壶、圆斝、圆尊各一对,觚十一件、爵九件。

证明“后土娘娘”对兔子有多么喜爱,另外,伊南娜 一直有 月神 属性,也一点也不知道和后面月宫里的玉兔有没有关系?


再回头,看刚才“妇好冥卜骨”里面有一个字“妇好不其冥”中的“其”被认错了,这根本不是“其”字,而且这个字在“妇好墓”青铜器的铭文中有多次出现。

亚其铜圆斝

官方对这个铭文的解释是:“亚其”,上面空心十字形是“亚”,下面则认为是个簸箕,所以是“其”,错打发了,两个字一个都没对!

上面那个空心十字,是“冥”,在甲骨文中 “甲”的字形是“+”,代表破壳,代表新生,是生命的代表,所以“+”变成了空心,也就是生命空了,就是“冥”。

专家们还真把妇好当保洁了,又是笤帚又是,下面那个簸箕形状的也不是簸箕,是船:

青铜时代的高科技:乌尔王陵的稀世遗珍

这是苏美尔 乌尔王陵出土的青铜船,乌尔城是月神 南纳,也就是后来阿卡德和犹太人神话中的月神 (Sin)的城市。

埃及 太阳船

埃及 太阳船,上面站的好像牛头马面

这是埃及的太阳船,太阳船是法老穿梭冥界的交通工具,看看这形状和 铭文中的 “其”是不是很相似!

“亚其”,“亚”是冥,“其”是船,“亚其”就是在冥河上往返冥界的船只。“妇好不其冥”就是妇好不乘船去冥界。


再看“妇好墓”里另外一组铭文“亚弜”也是错的!

亚弜大圆鼎

“亚弜”是错误的,这个“弜”其实是水,可以看苏美尔的文字里面“水”的写法

上图从(《文字知识》_苏美尔原始楔形文字的象形字128个 )中是节选出来的水和船。这样看来商代青铜器上的铭文,用的应该是更古老和正式的从苏美尔带来的正字,而甲骨文则更本土化一些。

“亚弜”就是冥水,也就是常说的 “冥河”!那个“亚弜大圆鼎”,是用来祭祀冥河的。


还有一组铭文“子束泉”还是错误的

“子束泉”中间的“束”不对,还少读了一个字,而且这个铭文正确的读法应该是 从下往上读,

下面第一个是“泉”,这个没问题;

第二个是看起来和“束”很像,但应该不是,因为这个“像”不是把木棍捆在一起之意,而是围绕根部之意,猜测是“肥”,肥料的肥,字形为根部吸收之意;

第三个字是“屯”,见下图:

“屯”甲骨文字形就像一颗种子,上有嫩茎,下有细根

“屯”种子吸收水和养分,囤积力量,准备破芽而出,出来了就是一个新的生命。所以这个铭文正确的读法应该是“泉肥屯子”,完整的描述了一个新生命的诞生过程。

而且“泉”和“肥”,应该对应的就是 恩基 创造两个无性的生物,嘉拉图拉(Galatura)与库雅拉(kurjara),也就是水和肥料。

最上面也就是第四个字,是“子”也没错,代表新生。

所以这组铭文,就是“泉肥屯子”有点绕口,不过改为“水肥屯生”似乎更为贴切和顺口。


再回到妇好的卜词来看,“妇好”最受人诟病的就是三次“冥婚”,后来人们一整理相关甲骨文的卜词,惊奇地发现,妇好离开了她的国王。妇好在去世后再次三嫁

“贞,妇好有娶?”“贞,妇好有娶?”“贞,妇好有娶?”这句卜辞是在反复地询问:“妇好嫁了吗?”卜辞的结论是,妇好再嫁了,而且嫁给了3位不同的国王。这些国王都是武丁的祖先,他们去世已久,在位时都是贤明的君主。

这种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如果放到 伊南娜 / 伊什塔尔 女神身上就迎刃而解,因为女神原本就有性爱的神格,而且这两位女神,无论哪位下阴间的故事中,最后都要把自己的丈夫献祭了,作为肥料,换取回归,春天万物的回归。

所以这里应该是时任 商王 通过祭奠的方式,把自己的祖宗献祭给了“后土”,用以换取商王朝的平安、繁荣!

妥妥的卖祖宗啊!


作为谷物和生命之神的“后土”娘娘应该还掌管天气,只有风调雨顺才能丰收,见下面这些卜词

右面第一列:

王占告,内雨?(王来询问,这个月有雨么?)

右面第二列:

癸子卜(算卦的时间),争(贞人的名字)贞,今月雨?(争来占卜这个月下不下雨)

左面第一列:

癸子卜,争贞,今月不其雨。(算卦结果,这个月不下雨)

当中有算卦三次的记录。

以及些不懂含义的文字:雨夫,旬壬交雨甲。


由于 伊南娜 / 伊什塔尔 女神本来 就有 战争之神的神格,所以复制过来的“后土”女神,应该也有类似的神职。

基于之上的分析,妇好卜骨里面和军事有关的卜词就好解读了。

贞:王妇好比侯告伐尸方。《合集》6480。

辛子卜,□贞:登妇好三千,登旅万,呼伐□。《英》150正

类似这样的卜词,其实是在卜问“后土”战争的走向,而不是王的部下,也不是妇好领军的证据,这里把专家们带着跑偏了的“令”,其实不是命令,而是敬辞,类似于现状“令尊”里“令”的含义,翻译到现在就是:尊敬的。“令妇好”,就是尊敬的女神。


卜词中妇好、妇妌和妇癸,又是怎么回事:

专家们依据,武丁三配受祭的顺序是妣辛、妣癸、妣戊,妣辛第一个受祭,就说的武丁有三任妻子,“司辛”是最后一个王后,但却是第一个亡故的,硬生生让专家们整出一部宫斗大戏来了。

认为武丁有六十多位配偶,但真正有地位的只有三位:妇好、妇妌和妇癸,其中妇妌 就是“妣戊”,还给其考证出一个祖庚亲妈的结论,哎,真是一塌糊涂!

从之前的分析看来“司辛”、“司癸”、“司戊”这三位应为一体,三位一体都是生命女神,借用佛教的话说“司辛”、“司癸”、“司戊”是女神的三个法相:

“司辛”掌管“辛”的力量,就是轮回之力,是女神主法相和基本法相;

“司癸”掌握“癸”的力量,就是孕育和复苏之力,是女神作为生命女神的法相;

“癸”看起来了万物寂静是死亡地带,却是生的孕育,在轮回中死是生的开始,所以在这个法相应该常居地府。

多说两句,顺便填前面的坑:《尚书·益稷》“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中的 “辛”是离开本体,是嫁,而“壬”是阴阳相交,是孕,“癸”是育,“甲”是破壳,是出生,也就是从结婚到怀孕再到孩子出生,我们一心治水的大禹其实根本就没有离开过。

关于“癸”和“戊”等其它干支文字的深层含义可参见我的《干支密码》系列。】

“司戊”掌握“戊”的力量,就是刑法之力,是女神作为战神的法相;

“戊”是盛夏之“茂”,但过于茂盛就需要修剪,“戊”是纲纪,是刑罚,也主死,类似于佛教中“怒目金刚”的存在,是女神力量的外在展示。

“司癸”万物凋零,却主生,而“司戊”虽为盛夏之“茂”,却主死,这两个法相应该分别是女神在地下和地上的分身。不同的法相应该对应不同的祭祀场所。

目前发现的“妇好墓”根本不是什么墓葬,而是“后土”的祭祀场所,所以位于殷墟的宫殿区域内,而且规模不大,南北长5.6米,东西宽4米,深7.5米,连墓道都没有,和所谓的武丁正妻的身份完全不匹配,墓上建有被甲骨卜辞称为“母辛宗”的享堂。

这哪里是什么享堂,什么妇好墓,这就是一个祠堂,一个“后土”的祠堂,埋于地下,是因为这里要祭祀的是“司辛”和“司癸”两个法相,看来“司辛”主法相也常居地府。

带有“水肥屯生”,也就是专家们认的“子束泉”,这类青铜器明显是用来供奉“司癸”法相的,其他应该也都是和“司辛”和“司癸”两个法相相关。

“司戊”法相应该另有祭祀场所,1939年出土的“司母戊鼎”应该就是从“司戊”的祭祀地流出的。


于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世的国之重器 “司母戊鼎”,也就是现在改名后的“商后母戊鼎”,应该也是用来供奉女神的。

“商后母戊鼎”,该鼎是目前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

“商后母戊鼎”耳部特写

“商后母戊鼎”耳部的图纹和“妇好青铜钺”里面的图纹完全相同,都是“双虎夹人首”,应该都是 伊南娜 女神用来展示力量的随行狮子转来的。

而且“戊”就是“钺”的本字,本就一回事,所以都是“后土”女神 力量的外在展示,所以这个“商后母戊鼎”和“妇好青铜钺”,都格外的巨大,以体现女神的伟大!

而”商后母戊鼎”不在“妇好墓”里面也可以理解,因为“司戊”是女神在地上的分身,司职也有不同的侧重,所以应该另有祭祀之地。

另外无论是最初的“司母戊鼎”,还是改名后的“商后母戊鼎”,都不合适,应该和前面说的一样,“司”读两次,应该是“司戊后母鼎”才对。


“亚长牛尊”

2001年安阳市殷墟花园庄东地M54出土,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此尊整体作牛形,是殷墟发现的唯一一件牛形青铜尊。牛体态健壮,牛头前伸,口部微张,其眼、耳、鼻、角、腹、尾以及其他体貌特征均生动逼真。牛身满饰龙、鸟、虎、象等各种动物形纹饰。造型奇特瑰丽,纹饰繁缛精美。牛面部铸铭文“亚长”。

这个“亚长”可不是专家考证的商王朝南部“长”国的部落首领,也不是商王朝地位仅次于妇好的军事将领。

“亚长”认错了,“亚”应是“冥”,“亚长”应该是“冥长”,冥之首领,这应该还是供奉给“后土”的,那牛尊上那一对完美的月牙形牛角,就说明这是 “天之牛”,是伊南娜的天之牛。


商“司母辛”四足觥

“妇好墓”里面还出土了一对怪物,如图,盖前端如马头,但头上有大卷角一对。盖面饰龙纹一条,大头圆眼,钝角后伏,身尾较长,中脊作扉棱形。在龙身的右侧饰夔形纹一,口向流端,身尾特长,双足前屈,前蹄后爪,较为奇特;右侧分别饰怪兽纹和夔纹。盖下周沿有子口,与器口相合。盖里后端有铭文“司母辛”三字。

专家们实在找不出这个怪物的出处和名称,只好命名为:商“司母辛”四足觥

这应当是斯芬克斯,斯芬克斯最初源于埃及神话,被描述为长有翅膀的怪物,通常为雄性。当时的传说中有三种斯芬克斯——人面狮身的Androsphinx羊头狮身的Criosphinx鹰头狮身的Hieracosphinx。亚述人和波斯人则把斯芬克斯描述为一只长有翅膀的公牛,长着人面、络腮胡子,戴有皇冠。到了希腊神话里,斯芬克斯却变成了一个雌性的邪恶之物,代表着神的惩罚。“Sphinx”源自希腊语“Sphiggein”,意思是“拉紧”,因为希腊人把斯芬克斯想象成一个会扼人致死的怪物。

这个“司母辛”四足觥,就是羊头狮身的Criosphinx,前半身为羊,还有一对大卷角,后半身为鹰和狮子的混合体,有翅膀,有鹰爪,后腿为鹰腿鹰爪。

卡纳克神庙 羊头狮身的 Criosphinx

卡纳克神庙 的 羊头狮身的Criosphinx,东西方把一个东西想象出了不同的形态,但是最基本的概念还都保留了,羊和狮子的混合物,而且“妇好墓”里面还添加了狮鹫的元素,狮鹫也就是斯芬克斯的鹰头狮身形态,也就是Hieracosphinx,或者叫格里芬

波斯 阿契美尼德时期

似乎最早的有翼兽起源于苏美尔,包括狮鹫这样的鹰与狮子的混合物都源自苏美尔和美索不达米亚,后来埃兰的波斯人和高加索的那夷立人等,都直接与两河流域国家来往,因此直接吸收了两河流域的形象,并内化成自己文化的信仰。所以各国翼兽所代表的意义虽然有所不同,但都是具体的崇拜对象。而且,两河流域和周边文化区翼兽的翅膀都强大,符合身体比例,是可以飞翔于天空的大翅膀。

不过,经过远程贸易和战争,翼兽形象进一步西传到希腊,东传到中亚及草原地带,愈远愈加被抽象化,演化成有翼的奇异怪物。


而且卜词里面刻画的“妇好”,这个两个字也很有意思,不能说错,但似乎也不能说对!

妇好

先看“好”,注意上图中“好”字里面“子”的写法,上面一个圈,下面一个十字,这个形状可是有来历,有说法的,这是“生命符号”,是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500年前的苏美尔人创造的一个 神秘符号,它是生命女神 伊南娜 的标志,而且和女神有关的其他文明的女神,也都继承了这个标志,然后一直流传到现在,现在还有这个符号的大量应用。

编辑切换为居中

国内还有厂家,生产销售

埃及 爱及丰饶的女神 哈托尔

甲骨中,“好”这字,明显是一个举着 生命符号的女人,所以“好”就是生命女神。

多说一句:这个生命符号下面的“+”应该就是甲骨文中“甲”字的来历。


最后再来看这个“帚”字,“妇”繁体为“婦”,一个“女”加一个“帚”,扫帚的“帚”。

字形和“帝”字很像,应该也是“蒂”,不过不是花蒂,而是谷物的“蒂”,也就是谷物的缔造者,就是教民稼穑的后稷。

后稷手里拿的那捆谷物应该就是“帚”,后来不知道怎么回事“谷物之蒂”逐渐丧失了内部的象征,只剩下了外表,变成了“扫把”。

而“扫帚”最初也和播种有关,古代播种完了后,要用扫帚扫一遍,以便于覆土,直到现在农村还有“深种玉米,浅种麻,辣子种上扫帚拉”的谚语。

而这个形象在甲骨文中也有对应的形象,就是“布”字:

“父”甲骨文中,上面手拿斧头的是是“父”,下面的是一个扫帚,表示播种之意,所以“布”的本意是播种,即:布种,引申为:散开,分布,如:天下英豪在州郡。——《三国志·吴主权传》

“帚”最初应该就是农具,男人用的农具,不过后来逐步演化为打扫工具,最后变成了女人的代表,“”简化为“妇”,和最初的原意已经相差很远了。

从“帚”是谷物之蒂,这个最初含义来说,“帚”就是“稷”,“后稷”的“稷”,是谷神后稷的代表。

“稷”找不到对应甲骨文,但在篆体中,有上面的字形,明显是一个男子拿着一把“帚”之形的稻谷。

“帚”就是男性的谷物之神,“好”是女性的生命之神,“帚好”合起来就是男播女生的生命和谷物之神。

不是说“妇好”是“后土娘娘”,是伊南娜 女神的化身吗?怎么又出来一个男的,这是因为 伊南娜 在很长时间内都是没有性别的,伊南娜 还说过“我是男人,我是女人”。

伊南娜在乌鲁克的庙宇是她的主要崇拜中心,但在整个美索不达米亚,伊南娜的庙宇和神殿数量众多,男女都雇佣了神圣的妓女,以确保地球的生育能力和社区的持续繁荣。被称为kurgarra 的男性变性者将自己阉割,认定为男性的女性被称为Galatura;两者都被认为要么是由伊南娜/伊什塔尔本人改造的,要么是由父神恩基创造的,以将伊南娜从冥界中拯救出来。《伊南娜的后裔》指出,恩基让他们“非男非女”,伊南娜神庙的神职人员通过体现这一传统来尊重这一传统。

插一句:以毒舌出名的金星给自己起这个名字,就是暗示自己是一个变性者,因为 伊南娜 就是金星之神!


现在再来看“妇好”这个主铭文,上面一束扫帚形状的谷物,下面一个变形的生命符号“子”,是在播种生命,居中的“子”很飘逸生动,一副跃跃欲奔的样子,而上面的既是谷神“稷”的代表,又是播种的扫帚,一面播种,一面将下面“子”赶出来,而左右二女,即像是在承接生命,又像是打开一道门,让生命出去。

简直是一幅完整的谷神和生命之神的画像!


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分言之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土神和谷神是在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社稷为土谷之神,土载育万物,谷养育民众,土、谷是人们首要的最基本的生活条件,因而也必然是古代中国的立国之本,立政之基。如此一来,土谷之神“社稷”也常常便被用来代指国家或朝廷。

“妇好” 就是“社稷”,“帚”是“稷”,是代表男性耕作的谷神;而“好”,带有“生命符号”,是代表女性生育的土神!而只有这两种合并了才是“后土”,完整的继承了 伊南娜女神 谷物和生命之神的内涵。

“社”其本义就是土地之神——社神。后来,祭土地神的地方亦称“社”,即社庙。而天下所有的土地、城隍都是“后土”娘娘的手下,祭土,就是祭祀“后土”,祭祀“帚好”,祭祀“伊南娜”!

在古代,一年有两次重大的活动,春社和秋社。春社的时间为立春之后的第五个戊日,约在春分前后,秋社则是“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多在秋分的前后,分别被称为“春社日”和“秋社日”,最为古老的汉族传统民俗节日之一,直到蒙古入主中原,才被消亡了。

春秋两祭,正好对应了春播和秋收,对应了轮回,这是“辛”的概念,也是“帚好”的概念,而且很有意思的都是立春或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对应了女神的“司戊”法相(战神法相)。

而且伊南娜女神,也是生育和性爱女神,所以“春社日”和“秋社日”在商、西周时期,是男女幽会的狂欢节日,后来狂欢的属性依旧保留了下来,现在“社火”、“社戏”都是由此而来,而且现在的“社会”一词也是从社日集会发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