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虎丘风景区有一个叫做“虎丘剑池”的景点,可以说是虎丘最最引人入胜的古迹名胜了。从千人石上朝北看,“虎丘剑池”四个大字浑厚遒劲,乃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独子颜頵所书写的。如果是位文化人,你可能对这四个字做一番自以为是的评点,而更多的游客却是对剑池的传说更感兴趣。
据苏州地方志记载,剑池的下面是吴王阖闾埋葬的地方,入葬时,他的儿子夫差把他生前喜爱的三千宝剑以及许多珍宝作为殉葬品埋在了墓中,故名“剑池”。历史上,曾经有不少“淘金者”想挖掘阖闾墓取出这三千宝剑和其他珍宝。
秦始皇称帝后,为了找到吴王阖闾的墓穴,挖出他陪葬的许多珍宝和宝剑,调兵遣将,从咸阳不远千里到达虎丘山下安营扎寨。他们四处打听,八方开掘,可是折腾了好久却一无所得。楚汉相争时,楚霸王不知人哪里听到了关于剑池的传说,也对它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他带人来到剑池,兴师动众,大肆开掘,结果,和秦始皇的遭遇一样,连吴王阖闾的刀剑踪影也没有看到,更不要说吴王阖闾的墓穴了。
剑池到底有没有三千宝剑,到现在也没有最终的考古结论。但吴王阖闾却是真的非常喜欢收藏各式宝剑,这也许和他发迹于一把剑有些许关联。因为这把剑,他顺利地推翻了吴王僚,创下了威震天下的春秋霸业。
吴王阖闾还没有称王的是吴国人称呼他为公子光。他的父亲是吴王诸樊,但作为长子的公子光并没有在父亲身后成为吴王。这一直是他心中的隐痛。
事情还得从公子光的爷爷吴王寿梦说起,吴王寿梦临终时,公子光的父亲诸樊作为长子,应该是第一继承人。但吴王寿梦却更中意自己最小的儿子季札。然而季札不知是认清了权力的真相还是故作姿态,对于父亲想让自己做君王,那是百般推让。
最终,公子光的父亲诸樊还是继承了吴国的王位,但却说自己只不过是暂时行使国君的权力,因为季札依然是全国上下认为理所应当的新君主。所以,吴王诸樊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一直做国君,也从未想过把国君位置传给自己的儿子公子光。他始终将自己定位为“守夜者”和“看门人”,一旦季札想即位他就会将王位“物归原主”。
当公子光父亲吴王诸樊生命走到尽头的时候,他依然想把吴国王位传位给季札。但这一次季札又拒绝了。诸樊兄弟一共四人,他是老大,下面依次余祭、余眛和季札。诸樊见季札还是无意继位,也不立公子光为太子,只是规定了王位依照兄弟的排行次序传递下去,希望最后能把国君的位子传给季札。
于是,诸樊死后,他的大弟弟余祭继位。余祭死后,又传给了二弟余眛。余眛死后,三弟季札还壮的像头牛。吴国朝野上下仍是想拥戴季札登位,但是季札应该是认清了权力的本质,还是逃避不肯上位当吴国国君。
吴国人无可奈何,就选择拥立余眛的儿子僚为国君。也给自己找了一个合理的说辞:“先王有命,兄卒弟代立,必致季子。季子今逃位,则王余眛后立。今卒,其子当代”,意思就是“兄终弟及”的次序没办法继续了,公子僚于是成为吴王。
公子光对此非常不满,一次在酒席上对自己的亲信门客说:“如果以兄弟为次序,那么三叔季子应当立为王;如果以儿子为序,那么我是长子,我才是正统继承人,当立为王。”公子光认为按照子承父业的次序,王位应该回到长子这一系,由自己即位。
因为吴王僚的实力比公子光强大,并且得到了相当广泛的民意支持,公子光在僚即位之初不敢轻举妄动,表面上支持吴王僚,但在暗地里却蓄养谋臣武士,以求推翻吴王僚自立。
公子光手下最重要的谋臣是伍子胥。伍子胥原本是楚国的将领,他的曾祖父伍参乃是楚庄王的宠臣,楚晋争霸时力主参战,楚国大胜晋国,楚庄王从此奠定了自己春秋五霸的地位。
然而伍子胥的父亲武奢受太子被费无极诬陷牵连,伍氏一族均被楚平王杀头。但伍子胥不愿就死,从楚国逃到了吴国,以图复仇。
伍子胥开始被吴王僚任命为大夫,颇受器重。复仇心切的伍子胥就吴楚两国的关系现状、吴国的应对政策作了详细的分析,强烈建议吴国在昏庸的楚平王统治晚期兴兵伐楚,并愿意充当先锋。他的这篇报告资料翔实,感情充沛,说动了吴王僚。吴王僚同意出兵伐楚。
公子光知道后,就偷偷进宫劝谏吴王僚说:“这是伍子胥为了一己私仇,要动用吴国的国家机器为他复仇。伐楚不论成败,伍子胥都出了口气,但我们吴国不能这么草率。”吴王僚冷静想想,认为伐楚的时机的确尚未成熟,便收回了伐楚的决定,并对伍子胥产生了不好的看法。
伍子胥大为失望,公子光自然是暗暗高兴。但是伍子胥不是平常人,不仅报仇灭楚之心不灭,还敏锐地发现了公子光的不臣之心。于是伍子胥主动向公子光的阵营靠拢。两人一拍即合在推翻吴王僚,伐楚强吴两大问题上达到了完全的默契。
公子光要杀吴王僚,伍子胥自然替公子光出谋划策。伍子胥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认为要想推翻吴王僚,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刺杀。两人定计之后,便开始寻找合适的刺客。
刺杀吴王僚成功与否的关键还得看刺客。伍子胥便成功地从民间挖掘出了“千古第一刺客”专诸。专诸是吴国堂邑(今南京六合)这个地方的人。专诸生长在一个并不美满的家庭中,他的父亲终日不务正业又沉溺赌博,还经常实施家庭暴力。
有一次,专诸父亲赌性大发,要把家里仅有的一点口粮拿出去赌博。专诸母亲死死抱着专诸父亲的腿不让他出门,被一脚踢倒。当时12岁的专诸,正在门口劈柴,看见母亲被踢倒便一跃而起,紧握柴刀堵在门口死死地盯着父亲。
专诸身上的杀气弥漫,把经过他家门口的狗都吓得趴在路上不敢动了。他父亲也被自己儿子的杀气所震慑,不仅将口粮放了回去,而且再也不敢出去赌博了。专诸凭此事名动乡里。
伍子胥是怎么挖掘出专诸的呢?说法很多,《史记》上的说专诸和人打架时,伍子胥恰巧路过,见到专诸的勇武和孝顺,印象很深,便结交专诸,并把他推荐给了公子光以图大业。而民间则传说专诸是一个厨师,伍子胥从楚国逃亡流浪时到专诸的饭店乞讨收到专诸平等的救济,于是两人成了朋友。伍子胥越来越发现专诸胆识过人,有勇有谋,就推荐给了公子光。
在确认了刺客人选之后,伍子胥又找到了一把利刃——鱼肠剑。鱼肠剑,又名鱼藏剑,传说是铸剑大师欧冶子为越王所制。鱼肠剑名字的来历,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由于剑身上的花纹有如鱼肠,凹凸不平,因此得名;另一说是由于它小巧得能藏于鱼腹之中。
刺客确定好了,行刺的武器也准备妥当,接下来的行动当然是寻找接近吴王僚的机会。经过三个人的仔细观察,发现吴王僚有一个嗜好:吃烤鱼。这个嗜好让伍子胥等人发现了机会。于是专诸专门去太湖边学习制作烤鱼的本领。经过三个月的勤学苦练,专诸做得了一手好鱼,并成了太湖边小有名气的厨师。
万事具备,只欠机会了。被公子光用计策支出去伐楚的吴国大军在前线遭遇了狙击。楚国发兵断绝了盖余、属庸两人的后路,吴军进退不得,坐等后方援助。
公子光觉得机会来了。和专诸商量之后,公子光告诉吴王僚说自己新招了一个太湖厨师,做得一手好烤鱼,请国君晚上到自己家中赴宴。吴王僚欣然答应。公子光回家“准备”去了。
公子光的府第张灯结彩恭候国君到来外,还把私养的武士武装起来,暗藏在家中的地下室里;伍子胥带领另外一队武士,埋伏在公子光府邸周围,准备由外向内进行配合。
吴王僚在接受宴请之前,心里还是有点忐忑的。在心灵深处他对公子光还是有深深的戒意。因为公子光的能力太强了。而自己虽然即位已有十多年,但还是觉得自己比较幸运,公子光毕竟是长子长孙,比他更有继位的优势。
傍晚出门前,吴王僚先穿上三重盔甲,再套上外衣。为了保证安全,还下令将公子光府邸严密戒备。公子光府周围三步一岗,五步一哨;从门口到厅堂内外布满甲士。这些王宫武士都操长戟,带利刃,全副武装。吴王僚还携带了不离左右的亲信。
为了保证食物的安全,亲信们仔细检查了食材和调料;为了保证现场的安全,宴会四周也遍布甲士。每一位上菜的厨师先被搜身,再跪着用双膝前进送菜。整个过程中都有甲士将刀架在厨师的脖子上。
专诸做好烤鱼后,捧着菜盘,进献给吴王僚。在厅堂门口,有人接过菜盘,有人将专诸的衣服剥下,对专诸全身进行了搜查。确信没有武器后,两列武士夹着专诸,将刀架到他的颈部,让专诸赤膊跪地用膝盖前行。
专诸的烤鱼做得很好,香气四溢,一进入厅堂就吸引了吴王僚的眼睛和鼻子。吴王僚示意专诸将烤鱼端到案几最靠近自己的一边。两边的武士特别允许专诸前倾到案几上,将烤鱼放到吴王僚的身前。
专诸跪在地上,挺直腰板,将鱼盘放到吴王僚的前面。就在鱼盘即将放下的那一刻,专诸的右手迅速滑进盘中的鱼肚子里,摸出暗藏其中的鱼肠剑,猛刺向吴王僚。专诸用力之大,行刺之快,极大增加了锋利的鱼肠剑的力量,竟然透过吴王僚的三重盔甲刺穿了他的胸膛。那一瞬间,血光飞溅,吴王僚大吼一声,仰面倒地而亡。
两旁的武士也出手迅速,一拥而上,刀戟齐下,将专诸砍为肉酱。公子光听到厅堂的响动后,率领伏兵扑向厅堂。吴王僚带来的人很快就被尽数剿灭。府外的伍子胥也消灭了周围的王宫卫士,赶进府中和公子光会合。
公子光、伍子胥两人戎装在身,率军进宫。匆促召集的大夫们纷纷见风转舵,表示拥戴公子光为新吴王。公子光改名阖闾,终于坐上了梦寐以求的宝座。
反思光与僚的争斗,它无关国家、道德、责任的神圣与光荣,只是个人意念之争。归根结底,权力才是罪魁祸首。吴国先辈混乱了权力继承的秩序,想当然地认为要将王位传播给品行高洁的某个人,为此错过了多次明确权力序列的机会。
要知道权力传承制度是政治的核心内容之一。历史上的宫门之变多数因此而起。非正常的权力传承不仅是动乱的源泉,即使完成了平和的权力交接也往往在野史和民间留下诸多的疑问。可惜春秋时的吴国人似乎不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