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中国近代史中著名的历史人物比作天上的群星,曾国藩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之一,他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经过自我奋斗成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资质平凡,却少年得志进士及第,钦点翰林,身为儒生,却老骥伏枥征战沙场,御赐侯爵。以至被人评价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连伟大者如毛主席也对他称赞有加: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但是,曾国藩的成就不仅是依靠他个人的努力,而是他家三代人共同奋斗的成果。这一切都源于他的祖父曾玉屏埋下的种子。
晚清名臣曾国藩
曾国藩的曾祖名叫曾竟希,嘉庆十三年,他带领全家十几口人离开老家,搬到了湘乡县南百里之外的一个偏僻山村白杨坪定居,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是曾竟希的次子。曾玉屏在年少的时候,勤俭节约,勤奋好学。但是随着家庭条件逐渐富裕起来,他慢慢地也沾染了许多坏习性。书也不读了,整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还花钱买了一匹好马,经常穿着光鲜亮丽的衣服,骑着马跑到湘潭街上,和一群纨绔子弟厮混。就这样,在别人眼里他被看成是败家子,偶尔邻居的一些议论传到了他的耳中,让他深感不安。
一天,他正在湘潭街上一家酒店和狐朋狗友们喝酒吃肉,窗外一个老头带着孙子经过,只见老头远远指着他,教育自己的孙子:“你以后千万别和他学,这是白杨坪老曾家的儿子,家里没有多少钱,却整天跑到城里装有钱大爷,这个家迟早败在他手里”。曾玉屏听了这话,心里非常不是滋味,这件事给让受了很大刺激,他决定痛改前非,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当天他就到集市上把马卖了,步行几十里路回家。勤奋劳作,曾家逐渐成为当地望族。
发誓改过自新的曾玉屏回到家后的表现简直像是换了个人,每天早睡早起,天天下地干活,发誓要兴家立业。三十五岁那年,他在山脚下盖了一间简陋的小茅屋,坚持开山凿石、拓荒,将十几块小田连接成一大片田地,夜晚亲自放水,听虫鸣鸟叫以知节气。观察禾苗上的露水以为乐,另外还种菜养猪养鱼。辛勤地耕耘不仅让他收获了丰富的劳动果实,还悟出了一番道理:凡是自己亲手耕种收获的粮食,蔬菜,吃起来味道才会香美,经过自己辛苦得到的东西,享用起来才会心安理得。
曾玉屏经过长年的辛勤劳动,曾家的经济条件越来越殷实,为向耕读之家转变奠定了基础。不仅如此,曾玉屏在当地还经常修桥补路、恤孤济贫,善于搞好亲缘地缘关系,“旧姻穷乏,遇之唯不隆”;“乡党戚好,吉则贺,丧则吊,有疾则问”。而且他为人有主见、有魄力,地方上有什么纠纷,大家总是来找他说和。渐渐地,曾玉屏在当地的威望越来越高,曾国藩家从他的祖父开始在湘乡拥有了精英之家的社会地位。
曾国藩心得
曾玉屏本人早年失学,未能通过读书博取功名,家境逐渐殷实后,他深以为耻,于是他做出一个重要的决断,送长子曾麟书读书,他不惜重金,请来当地最著名的老师做辅导,可惜麟书天资不够,怎么也中不了秀才,眼看儿子没有希望,他又把希望寄托在长孙曾国藩身上,五岁就给曾国藩开了蒙,八岁就读完了四书五经,才九岁开始学八股文。但是孙子好像也不是读书的材料,屡次不中。渐渐地,别人也对此嘲讽讥笑,经常有人劝他找个算命先生算算家里有没有科考的命运,不要白花钱了。但是曾玉屏身上有一股子倔劲,不信风水不信医生不信和尚道士,只信人定胜天。凭什么别人家能供出举人进士,我们曾家就供不出来,儿子供不出还有孙子,孙子供不出,还有重孙子,我就不信曾家没有翻身的一天!有了父亲的支持,麟书也没有放弃,经过十七次考试,在他四十三岁那年,终于中了秀才!这是老曾家破天荒的大喜事,“五六百载,曾无人与于科目秀才之列,至是乃若创获。”曾家的事业又前进了一步。
曾国藩书法
如果说曾玉屏奠定了读书的经济基础,让儿女有机会读书,那么曾麟书可以说是给儿子奠定了文化基础。曾麟书对于家事没有太大的热情,但是对于子弟们的学业非常关心,据曾国藩回忆说,他从五岁起就在父亲执教的私塾读书,直至二十岁那年才离开家乡外出求学,二十父亲循循教导的情景,他无时不牢记于脑海。而且无论哪个孩子在学业上有了进步,他都会因势利导,给予鼓励。虽然曾麟书兄弟俩继承了父亲星冈公艰苦创业得来的富足家产,但是要负担五个儿子读书的费用,经济上还是有较大压力,但是只要儿辈读书所需,他都尽力支付。
1836年曾国藩在京参加恩科考试再度落榜,由于之前曾国藩在京师读了一年书,此时已是囊空如洗,只好打道回府。在回家路过金陵时,他发现一套《二十三史》,爱不释手,他没有钱,向同乡借了一部分又卖掉自己的冬衣,买了一套。回到家里,父亲问明原因,不仅没有责备他,反而鼓励他说:你借钱典衣买书,这不是坏事,我只希望你细心研读,能认真把次书圈点一遍,就算对得住我了。
从曾国藩中了秀才的第二年,恰是乡试之年,曾国藩前往长沙参加了举人考试,中了湖南省三十六名举人,曾家出了个老爷!这年曾国藩二十三岁,在道光十八年,曾国藩又高中进士,并被皇上钦点翰林!这年他虚岁才二十八岁,如此年轻的翰林公,将来最不济也能当个知府道台,混得好,尚书总督也是有可能的。消息传到家乡,整个湘乡都为之沸腾,湘乡县令也坐着八抬大轿前来曾家拜访,和曾国藩的弟弟称兄道弟,又把曾麟书称为老太爷,把曾玉屏称为老老太爷,曾家人激动得夜不能寐。曾氏家族从此由社会底层的耕读之家跃升到了金字塔接近顶端的官宦人家。曾家三代人的奋斗结出了丰盛的果实!
曾国藩书法
古人云: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之前曾家为供子孙读书,花费不少,家里的经济条件也变得非常紧张,现在家里出了个年轻的翰林公,似乎是时候收取回报了,就好比现在的不少的农村父母供子女上了大学,当他们一毕业就催着工作补贴家里一样。如果曾国藩的祖父、父亲这么想的话,也许曾家可以依靠曾国藩变得非常富裕,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但曾国藩大概也只会沦为一个庸俗贪婪的官员。
但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是,在曾国藩点了翰林之后,全家欢庆,祖父却能够保持理性,他向家庭成员宣布:我家出了翰林,但仍要以耕田、种菜为生,不能靠做官吃饭。曾国藩前往京城做官前,他的祖父曾玉屏还告诫他:你的才是好的,你的官是做不尽的,只是如果没有那么傲慢就更好了。家风如此,家族怎不兴旺!
后来的曾国藩对于治家有段著名的评论,说家庭兴旺的规律是:天下官宦之家,一般只传一代就萧条了,因为大多是纨绔子弟;商贾之家,也就是民营企业家的家庭,一般可传三代;耕读之家,也就是以治农与读书为根本的家庭,一般可兴旺五、六代;而孝友之家,就是讲究孝悌的、以和治家的家庭,往往可以绵延十代八代。
近年来,总是有人说阶层固化,寒门难出贵子,但是我们老祖宗还有一句话叫,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纵观整个中国历史,没有一个家族能够常年不衰,总是一批又一批富贵家族逐渐走向衰落,而另一批艰苦奋斗的寒门逐渐走向崛起。寒门家族要想出贵子,只有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努力才能有所收获,要想成为贵子,很难,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自己不懈地努力为儿辈,孙辈,重孙辈成为贵子奠定基础,或许这就是曾国藩家族给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