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大全网 - 海量说明书在线查询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连云港古代有啥历史名人么!说出6个你就赢了…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公布获奖作品

连云港作家徐则臣的作品《北上》获奖!

41 岁的徐则臣与阿来

并列为茅奖史上最年轻的

茅盾文学奖得主

在连云港历史上

曾经还有过哪些文化名人呢?

小编这就带大家盘点盘点

徐福

字君房,秦齐地琅琊(今赣榆)人,著名方士,鬼谷子关门弟子。学辟谷、气功、修仙,兼通武术。被秦始皇派遣,出海采仙药,留平原广泽(今日本)不归。日本尊徐福为:“司农耕神”和“司药神”。今赣榆县金山镇有“徐福村”和“徐福庙”。

二疏

疏广,字仲翁,西汉东海人(今山东枣庄峰城区人)汉宣帝时官拜太子太傅,博通经史,授课有方。

疏受,字公子,疏广之侄,以显明被选为太子家令,后升为太子少傅。叔侄同朝为师傅,数受赏赐,很是荣耀。任职五年后,以“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为由告老还乡,散金乡里,不为子孙置产业。晋陶渊明《咏二疏》云:“事盛感行人,贤哉岂常誉。”宋海州建有景疏楼纪念。

糜竺

字子仲,三国东海朐(今新浦区)人。世代经商,资产甚巨。扶植刘备,忠贞不二。蜀汉建立后拜为安汉将军,地位在诸葛亮之上,待遇为蜀汉众臣中最高。曹操赞其:“素履忠贞,文武昭烈”。今海州石棚山留有“糜竺墓”。

鲍照

鲍照(405-466年),字明远,东晋义熙元年出生于北海郡(今连云港市)。元嘉期间(424-453年)被宋文帝刘义隆聘为国侍郎。孝武帝即位后,为大学博士兼中书舍人,出任魏陵(今南京市)令,转永嘉(今温州市)令,后任朐海王刘于顼的前军参军、迁军刑狱参军,人称鲍参军。太始二年(466年),江州(今九江市)刺史刘子勋称帝,刘于顼响应,后刘子勋败,刘于顼被赐死,鲍照在荆州被乱军杀害。

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的“俊逸鲍参军”,就是赞美李白的诗有鲍照的俊逸风格。其作品留芳后世,被称为“元嘉三大家”之一。他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和《梦还乡》赞美了家乡的山水。

徐有功

名宏敏,字有功,祖籍东海,唐朝著名法官。是唐武则天时期与酷吏斗争的一面旗帜,也是历史上罕见的一位以死守法、执正的法官、清官。《新唐史》对他有“虽十岁未见其比”之赞誉。他死后武则天追赠他为大理寺卿。唐中宗李显登位后加赠他为越州都督(一品)头衔,并特下制书表彰:“节操贞敬,器怀亮直,徇古人之志业,实一代之贤良”和“卓然守法、虽死不移。无屈挠之心,有忠烈之议。”

石延年

石延年(994~1041年),字曼卿,其先祖父是幽州人(今北京一带),因避契丹之乱,全族南迁中原,在宋城(今河南商丘市)落户。石延年为人豪爽,讲信用,重气节。曾任北宋金乡县知县、光禄大理寺丞。因朋友范枫得罪权贵失宠,石延年受牵连被降职,任海州通判。任职期间,廉洁奉公,受到地方官吏及百姓的钦佩。不久,调任秘书校理。太子中允编有《石曼卿诗集》。海州石棚山留有“石曼卿读书处”遗迹。

裴天佑

裴天佑,字顺之,号鹤州,明赣榆县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中进士,历任建安县(今福建建瓯)令、监察御史、大理寺卿、光禄寺正卿等官职。他清正廉明,执法如山,得到朝野一致赞誉。后因朝廷腐败,弃官还乡后,撰写《鬻儿行》长诗,著成《拙逸亭稿》,并校正张峰所撰的《隆庆海州志》。去世后,其墓志由御史何宽撰文,潘季驯书写。

王 同

王同,字一之,明河南郏县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以举人身份出任海州知州。 当时海州连年受灾,百姓外出逃荒很多,到王同上任时已大半逃亡。王同向朝廷上疏,力陈百姓不堪赋敛、徭役之苦,要求并里,减轻赋税,招抚流亡,开垦荒地。经朝廷批准,将原116里合并为60里,并依此减轻马价,减少税粮,免去各种摊派,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他还率民疏通河道,修整学校,救荒赈灾。王同工书法,经常替民间撰写医额碑记,在海州境内多有其书法刻石遗迹。后王同升迁至南京督府经办。

胡松年

字茂老,海州怀仁(今赣榆县)人。他忧国忧民,为官清正。在出任平江(今苏州)知府时,人还未到任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便闻风敛迹。他曾多次上书朝廷,坚决抗金。平生不喜蓄财,有人以为子孙计,劝其节用,曰:“贤而多财则损其志”。秦桧当政,松年从不曲意阿附”,备受时人尊敬和后世赞誉。

张朝瑞

张朝瑞,字子祯,明海州人。隆庆年间(1567~1572年)倭寇常从海上侵扰海州,张朝瑞出资筑海州城,以御倭寇。中进士后,任鹿邑(今河南开封市)县令,清理被豪强侵占的土地7000余顷。因为他不依附权贵,被贬做了南京行人司的副职,后提升为金华府的知府。朝廷考核全国官员,张朝瑞曾被列为天下清官第一人,升至杭嘉湖参政,因有政绩入朝为大鸿胪寺卿。后病死在代理府尹任上。朝廷追谥为“清格”。其著作主要有《孔门传道录》、《禹贡本末》、《皇明贡举考》、《南国贤书》、《宋登科录》、《金华荒政志》、《崇正书院志》、《邹鲁水利记》、《常平仓纪》等书,以及疏稿、文集、族谱等。

顾乾

顾乾,晚明海州人,自号“苍梧野史”。他是万历十四年(1586年)岁贡,任繁昌县(属安徽省)训导,后为山东乐陵王府教授,不久便回家乡云台山读书。著有《云台山志》、《云台山三十六景诗》、《东海志》(当时云台地区为东海县)各一卷。 晚年回海州刊印历代的云台山诗及自己的著作,在云台地区影响深远。

倪长犀

倪长犀(1631~1688年),字六通,赣榆县倪家林村(今赣榆县土城乡倪林村)人。

清康熙二年(1663年)癸卯科举人,康熙十二年(1673年)癸丑科殿试中进士。历任河南仪封(今兰考县)、湖北谷城知县。

康熙七年六月(1668年7月25日)郯城发生8.5级地震,倪长犀作《地震记》一篇,记述较蒲松龄等有关诗文至为详备。曾受知县俞廷瑞之聘总纂《康熙赣榆县志》。《中国方志大辞典》称该志“采集社会现实材料,文献价值较高”。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卒于知县任所,年58岁。倪长犀善书法、篆刻,工五、七言律诗,著有《栎天阁诗存》一辑。

凌廷堪

凌廷堪(1755~1809年),字次仲,又号仲子先生。清海州板浦(今灌云板浦)人。祖籍安徽歙县。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任河南巡抚毕源的幕僚。乾隆五十三年,凌廷堪回板浦,受板浦场盐课大使李汝璜之聘,开馆授徒,李汝珍及中正乔绍侨、乔绍博等均拜读于门下。凌廷堪35岁时中进士,但不愿为官,于乾隆六十六年任宁国府学教授。嘉庆九年,凌廷堪再回板浦,并为李汝珍所著的《李氏音鉴》编辑。

著述有《礼经释例》、《通鉴翼胡》、《元遗山年谱》、《充渠新书》、《校礼堂文集》及《燕乐考源》、《陵阳读余录》等。

李汝珍

李汝珍(约1763~约1830年),字松石,号松石道人。直隶大兴人,19岁随兄李汝璜来板浦,居住在板浦场盐保司大使衙门里。其后除两次去河南做官外,一直居住板浦。

李汝珍受业于经学大师凌廷堪,与乔绍傅、乔绍侨、许乔林是同窗。到板浦不久,李汝珍即娶许乔林堂姐为妻,与板浦二许结成姻亲。

李汝珍博学多才,不仅精通文学、音韵等,还精于围棋。乾隆六十年(1795年),曾于板浦举行公奕,与九位棋友对局。后又辑录当时名手对奕的200余局棋谱,成书《受子谱》,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刊行。许乔林在序言中称赞该书“为奕家最善之本”。

李汝珍平生最大成就是写成古典名著《镜花缘》。此书是他在海属地区采拾地方风物、乡土俚语及古迹史乘,“消磨三十多年层层心血”而写成的,是古海州地区直接产生的一部古典名著。

《镜花缘》自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出版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各方关注。鲁迅、郑振铎、胡适、林语堂等大家对它都有研究,评价颇高。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之为能“与万宝全书相邻比”的奇书。国外学者也致力于此书的研究,苏联女汉学家费施曼说该书是“融幻想小说、历史小说、讽刺小说和游记小说于一炉的杰作。”《镜花缘》已被译成英、俄、德、日等文字。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的学者还相继来板浦考察此书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

李汝珍晚年穷因潦倒。现在,其板浦故居建有“李汝珍纪念馆”。

板浦才子二许

许乔林

许乔林 (1775—1852年),字贞仲,号石华,祖籍安徽,生于四川。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随母居板浦。许乔林少年时即工诗词歌赋。与其胞弟许桂林被时人誉为“东海二宝”、“板浦才子二许”。嘉庆十二年(1807年)中举,曾出任郁洲书院山长,山东平阴县知县。

许乔林治学严谨,时有“江淮学者,争出其门”之说。许乔林在任平阴县知县期间,清正廉明,勤政办学,当地人称他“许青天”。后许乔林弃官回家,教书立说,任过板浦“敦善书院”山长。

许乔林曾为海州知州唐仲冕聘请,参与纂修了《嘉庆海州直隶州志》;协助谢元淮纂辑了《云台新志》20卷;主编了《海州文献录》16卷、《朐海诗存》16卷;编纂了《票盐志略》14卷、《东乎州志》32卷;与海州族人许调同辑了《板浦许氏支谱》。另外,还著有《球阳琐语》、《榆山房诗略》、《榆山房笔谈》等数十卷,为李汝珍写作《镜花缘》提供资料和帮助,亲为作序。李汝珍《镜花缘》成稿后特“送呈斧正”。

许桂林

许桂林(1779—1822年),字同叔,号日南,又号月岚,别号栖云野客,许乔林胞弟,清海州板浦人祖籍安徽。

许桂林12岁参加童子试考取秀才,被学官称为“奇才”;20岁时,按试淮海获第一;嘉庆十四年(1809年)和二十年(1815年)两次获得海州科试第一名;嘉庆十七年(1812年),以《腹稿赋》取“拔贡生”; 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秋,中丙丁科举人。

许桂林不贪求功名利禄,终生以教书为生。他“志于诸经”,精于诗词文学。精古算术及天文星算历算的研究,22岁时就写出第一部数学论著《宣西通》,对中国算法“宣夜”作了精辟的解释。

许桂林一生著作甚丰,除参与编纂《嘉庆海州直隶州志》外,可考书目近40种、160卷。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八月,抱病写成《北堂永慕记》。道光二年(1822年)春,许桂林病逝,年仅43岁,葬于灌云龙苴埠苴村。

邱心坦

邱心坦(1840—1903年),字履平。清海州南城人。鸦片战争后,曾国藩任两江总督,邱心坦被征入曾幕,并以军功提升至副将,但邱心坦对曾国藩充当清廷帮凶、镇压人民心中不满,遂离去。两年以后,吴筱轩委任邱心坦为检阅使。甲午战争前,邱心坦随军被派驻朝鲜。甲午战争失败后,邱心坦决意离开军旅。

后来,袁世凯仰其才华,推荐其出任直隶省静海县令。邱心坦到任后,以民为本,兴利除弊,谨慎为官,甚得民众拥戴。在渐知袁世凯为人后,邱心坦即辞职离去。

回归南城后,邱心坦寓情于歌咏,并自名其诗集曰《归来轩集》,约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病故。

朱自清

名自清,字佩弦,中国著名散文家。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烩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

汪氏三杰

汪德耀

细胞生物学奠基人和推动者。原厦门大学校长、教师、博士生导师。著名细胞生物学家。长期从事细胞生物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

汪德昭

水声学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水声事业奠基人。索从事的大气中大小离子平衡态的研究成果,被国际物理学界认为是“目前普遍接受的朗之万-汪德昭-布里加理论”

汪德熙

核化学化工事业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在核武器研制过程中的放射化学研究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主要著作有《核化学工程》、《汪德煦文集》等。

刘一麟

刘一麟 (1907—1985),东海县浦南镇富安村人。1921年9月就读于江苏省第十一中学,1924年9月考入上海同济大学攻读德文,1927年转入该校医学系学习。1932年留学德国,在汉堡医科大学热带病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1933年以其《关于寻找布氏杆菌的嗜茵体和念珠菌的嗜茵体》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同年秋回国。1934年6月,刘一麟在新浦开设了“益龄医院”行医。1939年,新浦沦陷,刘一麟离开新浦去灌云县杨集。1941年去上海行医,1947年4月返回新浦复业,仍称“益龄医院”。

新浦解放后,应聘任鲁中南卫生学校教师。1950年出席山东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被选为省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同年10月,带领“益龄医院”同仁加入新海连市工人医院(今市第一人民医院),先后任副院长、院长、名誉院长。刘一麟医术精湛,使许多危重病人得到挽救,很多患儿起死回生,被人民群众称为“神医”。刘一麟医德高尚,对所有求治病人,都一视同仁,认真负责进行诊治。遇有极贫病人,慷慨解囊,减免收费。刘一麟作风朴实,平易近人,廉洁奉公,不谋私利,深受人们尊重。

1955年4月,在市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上刘一麟当选为副市长,兼市体委主任,后历任市第二、三、四、五届人民委员会副市长,江苏省政协常委,连云港市政协第五、六届副主席,市科协一、三届主席。195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刘一麟曾作为医学界代表,赴苏联、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等国考察。

刘一麟一生从事医疗实践,还特别注重医学研究。他是《中华儿科杂志》编委。1979年,研制成功了新型血液淋巴细胞分离剂——细胞净,优于国外的通用制剂,获1979年江苏省科技成果三等奖。1982年,探明了连云港一带夏秋流行的“婴幼儿急性胃肠炎”病原体为轮状病毒,1982年在《中华流行病》杂志上发表了《连云港市轮状病毒急性胃肠炎流行情况》的论文。主要译著有《关于Reye氏综合病》、《左旋眯唑》、《皮肤粘腹淋巴结综合症》、《抗d胰蛋白酶缺乏症》、《AoP与血小板集聚》等百余篇外文资料。

刘一麟对中医学理论颇有研究。1960年在上海召开的中西医结合科技大会上,他宣读了《乙型脑炎病人食物问题》的论文,所阐述的“流质素食”辅助治疗高热病人突破国际上一直沿用的“用营养丰富的食物治疗总性传染病”的观点,受到与会专家的肯定。以后,他陆续发表了《中医治疗乙型肝炎食物的研究》、《中医五行规律的再探讨》、《中医饮食疗法治疗乙型肝炎》等医学论文,引起了中医学界的关注。他还带领医务人员多次到云台山采撷草药,为救死扶伤吃尽千辛万苦。

朱智贤

朱智贤(1908~1991),字伯愚,赣榆县赣马人,教育、心理学家。1930年,中央大学教育系毕业后赴日留学,考取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大学院教育学系研究员。抗日战争开始后,他回国在高校任教。先后任香港达德学院教授、教务长兼中山学院院长,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兼教育组长,全国著名心理学杂志《心理学报》编委,《心理发展与教育》杂志主编,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儿童心理研究所所长。他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

朱智贤一生发表重要论文有《儿童教养之实际》、《小学学生出席与缺席问题》、《小学行政新论》等50多篇;出版著作有《民众教育实施法》、《通告讲波实施法》、《小学研究工作实施法》、《心理学常识漫话》、《青年心理》、《儿童心理学》等18部。其中《儿童心理学》被公认是我国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吸收国内儿童心理学成果、体现我国当代学术水平的儿童心理学教科书。他曾负责国家重点项目《心理学大词典》、《中国心理学发展特点及教育》的主编工作,还翻译了日本、苏联有关心理学的著作。

惠浴宇

惠浴宇(1909~1989)原名惠美琬,灌南县新安镇镇北村人。曾就读于江苏省第八师范(海州师范前身)。1928年7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同年秋,他与李超时等人按照中共江苏省委的要求,在海州白虎山建立东海特别支部任特支宣传委员。次年秋,在东海中学读书时,发起驱逐反动校长的学潮,参与发动大村农民暴动。1929年秋,到上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0年4月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入狱,在狱中7年,坚贞不屈、坚持斗争。1937年10月出狱,奔赴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期间,惠浴宇受党组织派遣,先后赴苏中、苏北开辟抗日根据地,历任中共苏中工委书记,苏北临时特委书记,新四军江苏省指挥部三纵队七团政委,江(都)高(邮)中心县委书记兼行署主任等职。他曾随陈毅三进泰州城,对国民党实力派开展统战工作,为建立、巩固和壮大苏中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惠浴宇先后担任苏中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华中二地委书记兼分区政委,华东野战军十一纵队政治部主任。1946年重庆谈判后,国民党撕毁协议,向我根据地姜堰一带侵犯。惠浴宇作为我军首席代表,深入虎穴与敌人“火线谈判”,迫使敌人在谈判桌上签字。我军全面转入全国战略性反攻后,惠浴宇随人民解放军驰骋大江南北,参加了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惠浴宇历任苏州市委书记、市长兼军事管理委员会主任和苏南区党委委员、苏北行政公署主任、区党委常委,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市长,省委副书记书记书记,江苏省省长,华东局常委。他是党的八大、十二大、十三大代表,第一、二、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文化大革命”期间,在武装关押的情况下,坚持真理,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不屈的斗争。1983年主动退居二线,在党的十二大和十三大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晚年撰写了大量缅怀战友的回忆文章,汇成了感人至深的《写心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