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大全网 - 海量说明书在线查询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关注古人视力问题,七个原因告诉你为什么古代没有近视眼

古代学生十年寒窗,每晚挑灯夜读者不在少数,为什么那时候的近视眼比较少呢?现在学生的读书环境要好得多,不但每夜有充足的光源以供读书,还有眼保健操、眼药水等保护眼睛的措施,按理说现代不应该出现那么多“酒瓶底”才对。

最野史认为,之所以古代没有多少近视眼,原因有七:

一、古代的文化普及率不够,斗大的字不识一个的大老粗比较多,将劳力转换成读书人的风险太高,很多家庭负担不起,况且古代读书是件很费钱的事。没有那么多把头埋在书里的学生,近视眼的发病率自然会大大降低。

二、不同于现在的文具,古代学生用的是毛笔,使用毛笔时从握笔到坐姿均由一套要求,写字时眼睛离纸张较远,甚至比现在“眼离书本一尺远”还要远。

三、古代私塾里的老先生们可没有黑板这种先进教学器材,他们往往会穿梭在课桌间亲力亲为,所以学堂子弟们不用抻着脖子看黑板,就算得了近视也无妨。

四、古代人的交通工具主要以牲畜为主,没钱买马买驴子的便靠两条腿赶路,大家的生活节奏都是慢悠悠的,谁也不需要一副敏锐的动态视力。经常走路骑马的古代人的旅途时间较长,他们有大把时间四处观望,达到了“远眺益眼”的目的。

五、就算是有了近视,古代人通常会使用药物疗法,例如华佗先生的《本草纲目》里就有不少疗效不错的眼药。就算是治不好也没关系,古代眼镜在十三世纪中叶才在中国普及,而且造假昂贵,不是每个近视眼都用得起的。不带眼镜的近视眼,从某种意义上远离了眼镜带给视力的二次伤害。

六、古代教材不多,学生从《三字经》学到《论语》得读几年,不像现在的孩子每个学期都有几十本书要看。况且,私塾先生在授课时经常会让学生背诵、解释,很多内涵的知识都脱离了书本,学子们“学思结合”,不必将视力局限在书本上。

七、古人对近视的概念太笼统,近视与远视等眼部问题全部被归为“眼疾”一列,没有明确代表近视的专有名词。而且近视对古人生活的影响不大,只是会闹出些啼笑皆非的乐子罢了。

说起古人因近视闹出的笑话,明朝有这样一首关于近视的打油诗,诗里是这么说的:“更有一般堪笑处,吹灯烧破嘴唇皮。”连吹灭油灯都得烫嘴,看来古代的近视眼也蛮可怜的。

当然,古人想要解决近视问题,还得靠眼镜。可惜的是,中国关于眼镜的工艺发展太晚,以至于眼镜的成本高产量低,只有达官显贵们用得起。普通老百姓哪能用得上黄玉、水晶、紫晶制成的眼镜呢?

古代一副眼镜价值几何?相传当年曾有一土豪用一匹良驹换了一副眼镜。《马可波罗游记》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说得是一个中国老人带着眼镜看书,想必这老人的家境很殷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