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一个人的地位是与他担任的官职有着密切联系的,官职越高,地位也相应着越高,这之间是成正比的。不仅如此,官员的权势还与其自身的年龄、健康状况有着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是正比还是反比呢?仁宗朝的宰相吕夷简的经历,很形象地说明了这一情况,通过分析吕夷简晚年的仕途履历,可以更好的窥探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权臣的变化。
吕夷简与重臣范仲淹可谓是一直不对付,原因就是因为吕夷简的出身。吕夷简虽然也是进士出身,但是他却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伯父吕蒙正是宋真宗朝的宰相,他又任仁宗朝宰相,吕家两代均担任宰相一职,这足以看出吕氏家族的权势。
而范仲淹出身贫苦,父亲早亡,母亲带着他改了嫁,后跟着继父四处颠簸,在填不饱肚子的情况下发奋读书学习,最终高中进士,因此他尤为看不上因为家族恩荫而当官的人,吕夷简虽是进士但是也是豪门大族出身,也属于范仲淹看不上的一类人。
宋真宗驾崩后,年幼的仁宗皇帝继位,刘太后垂帘听政,掌控了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吕夷简作为宰相,一方面细心处理国家大事,一方面还要小心翼翼的约束刘太后肆无忌惮的放纵和独断专行。小事上一般都会照顾刘太后的面子,有时候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过去了,但是在大事上也不含糊。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仁宗皇帝的生母李士死后,刘太后主张不发丧,简单的处理即可。吕夷简据理力争,坚持要公开治丧,并且还名主管此事的太监让李氏以后服入殓,并且还要将棺椁内灌满水银,以此来保证遗体不腐。正是吕夷简的坚持,才避免了刘太后死后的政治清算事件的发生,维护了宋朝内部的稳定。由于吕夷简在仁宗皇帝生母问题上的突出表现,仁宗皇帝亲政后也没有忘记他,仍让其担任宰相一职。
庆历二年的冬天,对宰相吕夷简来说显得非常不一般,可谓是一个极为寒冷的冬天。这位已经把持朝政十几年的正积极啊逐渐感到了自己精力和体力的衰竭,多年来政敌林立,每当他走向朝堂中时,都会感觉到有无数双眼睛在盯着他。
自从与西夏开战以来,他的一大批政敌纷纷进入了朝廷的核心机构,如昔日被贬的范仲淹、欧阳修等人,这些人逐渐的在朝廷中形成了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并且是反对吕夷简的力量。一切迹象表明,这些人的地位在一步步地巩固,几乎没有谁能说服皇帝再将他们贬黜出京。由此,吕夷简也已经感受到了自己的身体已经衰老,虽为宰相,但是自己的政治生涯也将要走到头了。
可怕的前兆出现在了这一年的冬至大朝会上。平日朝会,吕夷简出入进止皆有常处,这也是他多年作为宰相领班的习惯所致。可是不知道什么原因,这次朝会上却出了大问题,他居然忘了一拜就起身了。在今天看来,或许没有什么,但是在古代封建社会这却是极大的问题。礼仪上的错误也是原则上的错误,没有人会体谅老宰相年迈,难免丢三落四的情况。而是一直认为老宰相在朝时间太久了,要好好休息了,实际上就是想让吕夷简“退休”了。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朝会刚没过几天,吕夷简尽然中风了,没有办法只能告假在家中休养了。仁宗皇帝对其也是体谅有加,又是派人到他府上送药,又是亲下手诏,拜为司空,让他安心养病,三五日去一趟中书即可。或许仁宗皇帝的关系使得吕夷简愈发觉得自己的年迈和不中用了,于是不久就上书仁宗皇帝,要辞去职务。
随着老宰相吕夷简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对他的攻击也是越来越多,昔日他的那些政敌纷纷忙碌起来了。尤其是陕西转运使直接上奏仁宗皇帝,将对陕西用兵的失败、国家财政的贫弱、政府的涣散这所有的问题都算在了吕夷简的头上,认为正是他的无为才是国家变成了今天的积贫积弱局面。还有人指出,吕夷简长期把持朝政,对忠良人士进行大规模贬黜,而一些阿谀奉承之辈全被他予以了重用,使得朝廷上下风气败坏。
随着朝臣怒火的燃烧,仁宗皇帝也不再保持沉默了。在过去的数年间,吕夷简确实做了不少好事,如在仁宗生母李氏的丧事上等。但是也有一些过失。仁宗皇帝一面安抚吕夷简,破例让他乘坐御马上朝,但是也对他选拔任用的人员进行大规模的调换,并对内阁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改组,至此吕夷简彻底罢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