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茶礼”你会想到什么?做茶、饮茶时的礼仪?其实,在古代,茶礼专指缔结婚姻时的聘礼(双方互相馈赠的财物。不要以为就是男方送给女方的才叫聘礼),这聘礼就是茶。一般认为,茶礼起源于唐代文成公主出嫁时。根据《吐蕃王朝世袭明鉴》中记载茶正式进入婚礼是在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时将茶作为陪嫁带去了西藏。受此影响,此后,这种以茶为陪嫁品的习俗开始在民间流行起来,被称作“茶礼”。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
所以,唐代的茶礼的出现及流行完全是在偶然的情况下,但也是一种必然。茶,作为一种饮品,有近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两晋南北朝之间茶成为日常饮品,客来敬茶习俗的形成也基本与之同步。到了唐朝饮茶之风达到了一个小高峰,茶市林立。相比之前,唐朝时期饮茶也多了几分讲究,许多人开始为茶作书立说,如广泛流传的陆羽的《茶经》。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茶才能被正式的引入到婚俗之中。
到了宋代,饮茶之风更盛。文人雅士有“烧香、挂画、点茶、烧香,四般闲事”,而对于普通人而言,柴米油盐酱醋茶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因此,婚俗中的茶文化也日趋完善。尤其是在南方的许多地区,甚至出现了“三茶”的婚俗。即“下茶”、“定茶”及“合茶”。
相亲时,男方会“下茶”,下茶时必须有茶叶,此外还有红枣、首饰、衣料、礼金等,而女方若是收下了这些,对于女方而言,就叫“吃茶”。在婚礼酒宴前,男方还要再送一份厚礼到女方家,这一流程叫“定茶”,而成亲洞房时还要有“合茶”。
明代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说:“种茶下籽,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又聘以茶为礼者,见其从一之义也。”
对于“吃茶”,约定俗成的,若是一家的女儿收下了某一家男方的下茶礼,就表示这家女儿不能再许配给别家男子了。所以,在冯梦龙的《醒世恒言·陈多寿生死夫妻》中才会有:“从来没见过好人家女儿吃两家茶。”《红楼梦》中也有,在一回中凤姐打趣儿林黛玉:“【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作媳妇?”言外之意就是要林黛玉配给贾宝玉。
可以看出,茶礼完全与婚礼相始终。《仪礼·士昏礼》中记婚礼有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而自茶被引入婚俗中后,“三茶六礼”也变成了明媒正娶的代名词。
如果说唐代时婚俗中的茶文化还较为随意,那么宋代及明以后,茶在婚姻仪礼中扮演的角色则更为丰富、也更为严格。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了宋、明之际出现的“程朱理学”的影响。
“程朱理学”也称为“程朱道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
在宋代,虽然宋代的疆域在缩小,但宋代的封建社会经济极度繁荣,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封建礼俗的丰富。而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程朱理学”。“程朱理学”推崇“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对待妇女提出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要求女性要“从一而终”。而在古人的观念中,茶是不可移植的植物。于是,就像古人提出的“君子比德与玉”,要求君子要有玉的品性一样,宋代时开始“女人比德于茶”。如前文明代郎瑛在《七修类稿》中所说。宋人所著的《品茶录》中也有相应的论述。
“凡种茶树必下子,移植则不复生,故聘妇必以茶为礼,义固有所取也。”
这是取茶有不移之性。要女子也要在出嫁后“从一而终”。在古人的许多作品中,将茶与梅兰竹菊等等同,茶也被当作是一种品性高洁的植物,甚至部分人将茶等同于少女,如元好问《五岁德华小女》一诗中有:“牙牙娇语总堪夸,学念新诗似小茶。”显示出古人对茶的高度赞美。所以,一方面,古人是以茶来约束女子要对婚姻忠贞不渝,另一方面当男子以茶作为聘礼时,也是显示了男子对女子的敬重与肯定。此外,茶树的许多品性也可表达对新人的祝福,如茶树多籽,寓意新人日后多子多福。毕竟在封建社会中,有无子嗣是非常重要的。茶的这一特性,正好符合封建社会的思想观念。这也显示了茶文化与儒家思想的融合。茶树还有四季常青的特性,也能寓意新人恩爱百年,白头偕老。
到了清末民初,茶文化在婚俗中的地位逐渐衰落。一方面受经济条件影响,另一方面也是思想观念的转变,部分人开始对传统礼俗进行重新认识,部分封建礼俗受到批判、简化,婚俗中的茶文化因此受到影响。但值得庆幸的是,中国人对茶的喜爱却是从古至今几乎是从未变过。茶依然在某些礼仪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逢年过节,送茶依然是个不错的选择。茶礼不再专指婚俗中的茶,而被赋予了更为广泛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