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杰出的科学家
美国人曾形容他
“一个人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
他是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
坚信“外国人能搞的中国人也能搞”
他,就是钱学森
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逝世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在钱学森逝世13周年之际
我们深切缅怀这位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
有人说他一个人抵得上五个海军陆战师。他曾说:“我是大唐的后代,我的一腔热血只图报国。我的根在中国。”他,就是钱学森。
钱学森于1934年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同年10月赴美留学。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准备归国,直到1955年才完成艰难的归国路;1958年正式入党。
1923年,钱学森考上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钱学森回忆说:“我们在附中上学,都感到一个问题压在心上,就是民族国家的存亡问题。我们努力学习就是为了振兴中华。”
当钱学森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知道中国急需科技方面的人才建设祖国时,他决定放弃在美国的优渥生活回到中国。
美国政府得知此事后,在港口拦下了准备回国的钱学森及其家人,将他监禁在一个海岛上。钱学森一个月内暴瘦几十斤,身心遭受了巨大的伤害。即便如此,钱学森想要回国的脚步仍未就此停住,最后在周恩来总理的批示和帮助下,于1955年才完成了他的艰难归国之路。
晚年时代,钱学森和夫人蒋英
回国后,钱学森即刻投入新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的研究开发工作。他带领着科研人员,在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用4年时间研制发射成功我国第一枚近程导弹,又用4年研制成功中近程导弹,此后又用两年时间,于1966年使我国有了导弹核武器。短短10年,我国导弹核武器得到了飞速发展,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他在工作上严谨细致,平易近人,生活上也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他的皮革公文包还是从美国带回来的,一用就是40年,其间曾修补过好几次。平常穿的衣服也极朴素,一件绿色的军大衣,他在西北基地一披就是20年。
他的办公室只有二十几平方米,没有一件像样的办公用具,一整排掉了漆的书橱几十年没换过,里面放满了各种书籍资料,书橱顶上也利用起来,整整齐齐地摆满了一摞摞剪报和资料。一组灰色的布沙发,弹簧早就坏了,坐下去就起不来,还不如二手市场卖的旧家具。但是很多年,钱学森就是在这个陈旧甚至可以说破旧的办公室中勤奋工作,作出巨大贡献的。
钱老的“三不”是不出国。钱学森回国后,只出过三次国,前两次是20世纪50年代访问苏联,第三次是80年代率中国科协代表团出访英国、德国,这都是工作访问,是推不掉的。除此之外,他再没出过国,特别是再没去过美国。
说到钱老回国后再没去过美国,要在此加以说明。改革开放后,中美之间的交流增多了,钱学森这么著名的科学家,邀请他出国访问的单位或个人也不少,其中美国方面的邀请最多,但都被他拒绝了。
美国人给钱学森再高的荣誉,他也不稀罕。
钱学森说:“如果中国人民说我钱学森为国家,为民族做了点事,那就是最高的奖赏,我不稀罕那些外国荣誉头衔!”
“四不”是钱学森坚持不上任何“名人录”、“名人大典”等等之类的书。
现在搞的一些“名人录”之类的大典,名堂很多,一般人想上名人录,出点钱就行。钱学森若想上什么名人录,人家是不会找他要钱的。但他知道这里面的“名堂”,所以给秘书们交代一条原则:绝不上任何名人录。他说:“我抵制这股不正之风的办法就是我不上,不要钱也不上。”
蜗居里的大人物
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安详地闭上了双眼。当天,北京天降大雪。这是深秋的第一场鹅毛大雪,是多年来罕见的北京地区下得最早、最大的一场雪,苍松翠柏的树枝都被积雪压断了。
很多人都说,这场雪是老天在纪念钱学森。第二天开始,得到这一悲痛消息的人从四面八方冒着大雪来到了位于北京航天桥附近的航天大院,在这么一个拥挤的盖着很多高楼和公寓的院子里,人们在一片旧楼前找到了钱学森居住了50年的家。这是五六幢不起眼的红砖楼中的第二幢,钱学森的家在最东边的单元。
一楼设了灵堂,由于地方狭小,前来吊唁的人太多了,只能站在楼外在大雪中排队等候拜祭。来的人既有国家领导人,也有普通百姓。无数花圈摆放在楼外临时搭起的简陋棚子下面。
有不少素不相识的人坐火车、飞机赶来,他们都是崇拜钱老的人,第一次来拜见钱老。人们打量着这幢有四五个单元的老式普通公寓:难道这位政协三届副主席就一直住在这样的蜗居里?这套房子和钱学森的职务地位太不配套了。
然而,这就是事实,人们亲眼所见。这位地位直至政协副主席的大科学家,为国家为人民作出了杰出贡献的科学先驱,就是在这个公寓楼里度过了一生中的大部分时光。
钱学森一生不忘“振兴中华”的诺言,他用一生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对祖国和人民的庄严承诺,成为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